
侯志欽老師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兼任講師

孫秀蕙老師(召集人)
政治大學廣告系教授

陳慧蓉老師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張正老師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黃雅琴老師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專任講師
第一次評審會議
開會日期:111 年 08 月 23日 14:00 ~ 16:00
開會地點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評審委員:侯志欽老師、孫秀蕙老師、陳慧蓉老師、張正老師、黃雅琴老師
本屆廣播及網路(音頻)類參賽作品,「廣播新聞獎」21件,「Podcast新聞節目獎」49件。
經評審們相互推舉,由孫秀蕙老師擔任第二十一屆廣播及網路(音頻)組評審召集人。
初選評審方式:每位評審審閱全部參賽作品後,依10級分評分,最高10分,最低1分,7分以上作品可進入複審。請評審老師於9月27日前,回傳作品評分表,供秘書處核算評分結果。
第二次評審會議,預定09月28日14:00於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舉行,評審將就統計結果,先討論決定進入複審討論的參賽作品,然後決定入選名單。
第三次決選會議,預定11月10日14:00於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舉行,評審就入選名單進行討論,以共識決或投票決定得獎作品。
第二次評審會議
開會日期:111 年 09月 29日 14:00 ~ 16:00
開會地點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評審委員:侯志欽老師、孫秀蕙老師、陳慧蓉老師、張正老師、黃雅琴老師
廣播新聞獎
廣播新聞獎,依第一次評審會議,得分7分以上可進入複審,核算投票結果,獲得9票以上的作品有1件、8票的有6件、7票的有7件。作品得票數如下:
作品名稱 |
發表媒體 |
參賽團隊/參賽人 |
平均 |
「要救命也要隱私」 系列報導 |
警察廣播電臺 |
呂明宗 |
9.1 |
「萬里尋蟹,擁抱生機:抱卵母蟹保衛戰」系列報導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漁業廣播電臺 |
秦晴 |
8.7 |
討海人生—遠洋產業鏈與漁業人權追蹤系列報導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漁業廣播電臺 |
許嘉仁 |
8.7 |
半臉時代—疫情下的難題 |
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 |
歐陽夢萍、劉品希 |
8.5 |
火神的眼淚再落下 |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
劉文珍,閻廣聖 |
8.4 |
「疫」起上學去系列報導 |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
趙佳韻、林文玲、鄭仲恩、吳盈欣 |
8.3 |
部落微光 因疫情而剛強 |
警察廣播電臺 FM94.3 |
林夢萍、鄭雅卿、黃崑能 |
8 |
台灣高調救回中國政治犯李明哲會成為國際範例? |
美國自由亞洲電台 |
謝文華、李玉萍、段士元 |
7.7 |
破繭而出 疫情下的南迴部落 |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臺東分臺 |
徐恩容、林睿鵬 |
7.7 |
七十七萬公里的接力—聽見不一樣的偏鄉醫療接駁 |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Alian 96.3) |
潘美緣、朱正勇、林鴻毅 |
7.6 |
「ESG大步走 全民All In」系列報導 |
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 |
陳林幸虹、謝佳興 |
7.5 |
【台灣幸福進行曲】「山有你的足跡、我的回憶」–博崴媽媽與山的故事 |
古典音樂台FM97.7/Bravo FM91.3 |
古典音樂台企製團隊(高慧漪、廖正意、廖婉君、王正利) |
7.3 |
「逆風中的少年」系列報導 |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
黃柏諺 |
7.2 |
用音樂翻轉人生 唐寶寶大器樂團系列報導 |
警察廣播電臺 |
尤淑嬿 |
7.2 |
依參賽辦法,本獎項應選出入選作品3-5件。評審決議8分以上的7件作品直接進入複審,8分以下作品則有「台灣高調救回中國政治犯李明哲會成為國際範例?」一件,因議題重要性而獲評審推薦進入複審討論。
8分以上的作品討論內容如下:
「要救命也要隱私」系列報導
本節目討論利用健保資料與保護個人隱私之間的矛盾,取材多元,以不同面向切入,新聞內容細緻、資訊含量高。評審認為,剪輯有條理,邏輯連貫,使聽眾容易理解受訪者的對話辯證,整體敘事完整,製作具一定水平。
「萬里尋蟹,擁抱生機:抱卵母蟹保衛戰」系列報導
評審認為,從抱卵母蟹是否應該禁捕的議題出發,帶出海洋魚源枯竭,維持漁民生計與海洋生態永續保育等不同立場辯論。節目呈現多方觀點,採訪播報及製作均有傑出表現。
討海人生—遠洋產業鏈與漁業人權追蹤系列報導
探討遠洋漁業產業鏈中的漁工勞權問題。透過詳細且多方的採訪,報導者重構漁業產業的結構面,呈現漁工所面臨的勞權困境,最後提出保障權益的解決方案。評審認為,新聞內容的採集與彙整具多元性與結構性,以現場實境技術落實平衡報導的多角度採訪,優化節目品質及可聽性,製作水平高。不過也有評審提到,節目議題不是新的,報導較偏重官方說法。
半臉時代—疫情下的難題
評審認為,本作品探討疫情下的人權、心理與環境,議題新穎、獨特且具公共意義。正反意見兼容並蓄,並指出可能的解決方向,殊為難得。
「疫」起上學去系列報導
本系列探討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再度升溫後,對於臺灣中、小學教育現場的影響性。節目以流暢剪輯、生動敘事呈現在政策不斷改變下,老師所要面臨的各種執行問題,站在第一線幫助學生做好防疫、維護健康的挑戰,讓聽眾有身歷其境的感覺。評審認為,整體內容表現專業,並能善用聲音素材。不過也有評審認為,音效部分的表現稍為浮誇了點。
部落微光 因疫情而剛強
以新冠肺炎為核心主題,報導NGO團體「伯拉罕共生勞動照顧合作社」協助原鄉部落抗疫的過程。評審認為,議題重要,製作具專業水平,善用聲音素材,企圖呈現偏鄉防疫所面臨的困境與解決方案。有評審指出,本作品剪輯和形式上稍嫌嚴肅,以致無法將原本的故事性充分發揮。
火神的眼淚再落下
評審認為,這是一個深入的火災議題的好作品,報導者從制度出發,進行多方資料的蒐集與訪問,檢討消防管理與人員訓練的疏失。雖然節目中部份聲音來自電視新聞的二手素材,但剪輯到位,堪稱災難新聞報導的佳作。
平均未達8分,但被推薦進入討論的「台灣高調救回中國政治犯李明哲會成為國際範例?」這件作品,評審們討論如下:
有評審認為,本作品的下標不是很妥適。畢竟,提醒國際社會注意中國人權問題,是普世價值,應該沒有「高調」與否的問題。也有評審認為,由於整個事件相關素材很多,整理不易,導致節目顯得冗長、重複性高,感覺像是編年史,對聽眾來說不容易消化。
經過討論,評審以共識決選出「廣播新聞獎」入選的5件作品:【「要救命也要隱私」 系列報導】、【「萬里尋蟹,擁抱生機:抱卵母蟹保衛戰」系列報導】、【半臉時代–疫情下的難題】、【火神的眼淚再落下】、【「疫」起上學去系列報導】
odcast 新聞節目獎
第一輪投票結果,獲8票以上的作品有2件,7票以上的有18件。作品得票數如下:
節目名稱 |
作品名稱 |
參賽團隊/參賽人 |
平均 |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
第一集:連線美國:教會槍擊案後,在橘郡、拉斯維加斯和長老教會的他們,擔心什麼?/ 第二集:一座被1169人監控的教會:解密台灣長老教會監控檔案,和它面對的海內外白色恐怖 |
藍婉甄、劉致昕、張鎮宏、詹婉如、汪彥成 |
8.7 |
我在案發現場 |
1.特輯_23歲女被餵毒死! / 2. 特輯_換你問法官!不懂法卻判生死、被肉搜怎辦? |
陳豐德、黃子瑀、周依儒、周亭瑋、曾筠淇 |
8.6 |
星期天晚上 |
第一集台灣也有「疫苗猶豫者」!他們有不打疫苗的自由嗎?/ 第二集:通膨時代來臨:不買房,以後有「家」嗎? |
黃筱歡、程兆芸、陳韻安、游承穎 |
7.8 |
一手故事 |
我給自己的 34 歲生日禮物,是去凍了 20 顆卵子、胚胎師:一個經手無數生命的工作 |
陳莉雅 |
7.7 |
食農搜查線 |
1.為什麼雞蛋一直出包?蛋荒真相大白!來看蛋雞產業的體檢報告 2.用「吃」就能讓世界變好?郭華仁老師:亂世中「吃變世界」的四大守則 |
蔡佳珊、楊語芸 |
7.7 |
新聞真・假掰 — 假訊息 Bye Bye |
1.EP02】俄烏戰爭改線上?臺灣人必須看懂的「資訊戰」 / 2.EP03】透過平台打賞 大撒錢收買網紅直播主?中共認知作戰新手法! |
黃兆徽、陳柏樺、劉十賢 |
7.6 |
來自五星的你 |
1.刀哥:愛國並不是要去相信一切 / 2.阿貓:現今香港所有的話語權都已經掌握在中共手裡 |
吳怡慈、張渝萍、詹益昀、林仁斌 |
7.6 |
聽天下 |
Ep.43】天下總編輯 x 勞動部部長許銘春-「移工變移民」明年上路!勞動部:再不改連國人都會失業 / Ep.51】天下總編輯 x 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沉寂40年,後醫系再起 是醫界的改革或崩壞? |
陳一姍、姚立強 |
7.5 |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 |
第一集《病主法》推手|楊玉欣:「死亡」幫助人更清醒,再次感覺到「時間有限」 / 第二集新冠戰神|張厚台:生病的父親和病人都是用他的死亡,教會我要對病人的家屬好 |
楊士範、范瀞文、程兆芸 |
7.4 |
法客電台 |
週二法客話題 :山寨法扶之亂 & 消費者債務條例(EP115);法客話題 EP104|外送員必須成為勞工才應該獲得保障嗎? |
法律白話文運動 |
7.4 |
老周的MONEY TALK |
1.你很懂投資,但你家長輩不懂 / 2.虎年如何發財?首先,不要被詐騙! |
周岐原 |
7.3 |
原事播客 |
作品1:原事大特輯|憲法法庭為何判原住民身分法違憲?ft. 林韋翰/律師、作品2:原事這一編|國際最近吹起「用自己的語言推動正名」風潮? |
kuljelje patiya、徐嘉祥、謝雨涵、蔡怡蓁 |
7.3 |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
在愛、痛、罪之下活著的他們:后豐大橋案與都市原住民 |
詹婉如、藍婉甄、陳思樺、汪彥成 |
7.2 |
轉角國際.重磅廣播 |
一、IQ 69的運毒死刑犯:新加坡不容動搖的「死刑即正義」? 二、專訪印尼移工母親Etty:疫情下,被迫食言的回家承諾 |
林齊晧、周慧儀、賴昀、李牧宜 |
7.2 |
特派談新事 |
1.印尼篇】「我們也想親近神」 LGBT穆斯林印尼夾縫求生 / 2. 台灣篇】無關性別愛能傳承 同志伴侶收養子女終成一家人 |
周永捷、張欣瑜、石秀娟、賴麒元 |
7.1 |
非虛構故事坊 |
S3EP08英文版|藏人自焚與紅軍《吃佛》,共產政宣下的《我們最幸福》?/ S4EP02|是誰「流氓」了王信福? |
李志德、程遠茜、劉寶苓 |
7.1 |
Taiwan Talk Bar 臺灣說吧 |
滇緬料理 飄香於石灘地家園、異域孤兒落地生根 戶戶皆出料理廚神 |
劉怡彣、林祺宏、董麗琴、胡美足 |
7 |
編輯室好好說 |
1.要存定期定額退休基金,還是提撥6%勞退 / 2.我想讓勞退金變大!「自選標的」論辯17年、反對勞工剩沒2成,為何不開放? |
今周刊團隊 |
7 |
財訊 《Wealth》 |
天龍國最貴都更苦等26年!對面「最速危老案」8個月竟搞定90位地主?/ 特斯拉搶用磷酸鐵鋰 車用電池兆元商機大轉向 台灣隊大復活! |
財訊雙週刊 |
7 |
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 |
第一集「Take Us Back To China! 」疫情下被中國拒門外的大馬留學生 / 第二集《緬甸前線》記者周浩霖談政變一週年:回想政變前的緬甸,好像是另一個世界 |
杜晉軒、吳象元 、程兆芸、范瀞文 |
7 |
依參賽辦法,本獎項應選出入選作品3-5件。評審決議由7.5分以上的8件作品進入複審討論,討論內容如下:
聽天下
評審認為「移工變移民」為重要議題,但節目製作偏向讓受訪者抒發意見,整體呈現單向,感覺是某些專題的延續報導,不具新聞性。
來自五星的你
節目製作為一對一訪談形式,來賓為中國籍,在台灣不想暴露身分,採訪有一定的困難度。評審認為,議題獨具特色,以活潑的聲音設計呈現節目樣式,但不是「新聞」節目。
新聞真・假掰 — 假訊息 Bye Bye
評審認為,「俄烏資訊戰」為重要議題,極具新聞性,以專家為主的對談論述,知識含量高,但呈現方式較為單一。另有評審認為,雖然節目的製作手法及聲音元素比較單向,但如果訪談訊息能夠精準傳達,論述可以充分滿足聽眾的知識需求,就值得肯定,也很能展現出節目的價值。
食農搜查線
評審認為,節目以親切風格討論缺蛋風波等重要農業新聞及相關議題,統計資料極富意義與趣味,提問精準,互動自然。”吃遍世界”的主題中,以自然語(台國英語)流暢表達信息,討論如何透過食物選擇,影響農業生產與環境生態,內容深具價值。主持人口語表達專業稍嫌不足,實為美中不足。
一手故事
評審認為,節目剪接到位、角色架構清楚、論述流暢,能充分展現個人在生命與工作歷程中的知識內涵,具親密感的個人敘事風格,流露出受訪對象對訪問者的信任。作品缺點為主持人口條能力稍弱,新聞性也比較不足。
星期天晚上
本系列以疫苗猶豫和是否買房為主題,訪談深度多元,訊息量高,剪輯編排流暢活潑,能讓聽眾循序漸進地理解議題。評審認為,報導者在主流聲浪中關注少數及弱勢族群的聲音,展現出媒體做為社會公器的意義。
我在案發現場
國民法官制度即將上路,民眾將有機會參與刑案審判,但一般大眾依然不了解判決或訊問過程。評審認為,主持人實際參與一起餵毒致死案的審理,利用聲音媒體特性
,完整呈現審判過程,製作十分用心,值得肯定。評審指出,片頭設計雖然有點綜藝化,但情節構思新穎,故事鋪陳很有技巧,吸引聽眾會想繼續聽下去。全篇法律論述清晰,資訊豐富,後製精準,語境傳達到位。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節目介紹加州臺灣人教會槍擊事件,讓受訪者對於這件仇恨與政治動機的犯罪,抒發己見,是很寶貴的podcast內容。評審認為,本報導敘事震撼,議題具新聞性,善用廣播聲音媒體,以遠洋連線製作節目的努力非常值得肯定。
討論結束後,評審以共識決決定入選的5件作品為:【《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我在案發現場】、【星期天晚上】、【一手故事】、【食農搜查線】
第三次評審會議
開會日期:111 年 11月 10日 14:00 ~ 16:00
開會地點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評審委員:侯志欽老師、孫秀蕙老師、陳慧蓉老師、張正老師、黃雅琴老師
廣播新聞獎
5件入選作品表列如下:
作品名稱 |
發表媒體 |
參賽團隊/參賽人 |
「要救命也要隱私」 系列報導 |
警察廣播電臺 |
呂明宗 |
「萬里尋蟹,擁抱生機:抱卵母蟹保衛戰」系列報導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漁業廣播電臺 |
秦晴 |
半臉時代–疫情下的難題 |
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 |
歐陽夢萍、劉品希 |
火神的眼淚再落下 |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
劉文珍,閻廣聖 |
「疫」起上學去系列報導 |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
趙佳韻、林文玲、鄭仲恩、吳盈欣 |
決選會議討論內容如下:
「要救命也要隱私」系列報導
評審認為,節目敘事完整,能讓聽眾清楚理解釋出健保資料供研究利用所可能牽涉的違憲問題。議題複雜度高,需要不斷在訪談過程中抽絲剝繭,方能呈現個人權利、公共利益,以及智慧醫療產業三方的對話過程,進而引導聽眾判斷何謂適當的個資策略。整體而論,作品極具新聞性與建設性。
「萬里尋蟹,擁抱生機:抱卵母蟹保衛戰」系列報導
以「全年禁捕抱卵母蟹」議題,引伸出海漁枯竭、漁民生計、海洋生態永續保育以及如何行動落實等相關面向。評審認為,節目編排的順序及邏輯性具備一定水準,表現不俗。
半臉時代—疫情下的難題
有評審認為,節目探討臺灣新冠疫情口罩政策所造成的影響。報導內容分為心理、人權與環境三個面向,具系統性。內容取材,編輯製作皆堪稱用心。另有評審認為,在不斷重複的疫情報導下,本節目選題富新意,觀點獨特,對於師生互動、人際關係與心理轉變,有細緻探討,但議題廣度略有不足。
火神的眼淚再落下
評審認為,製播團隊蒐集大量資料與聲音素材,進行多方訪問及論述整理,剖析消防人員管理制度,專業訓練,救災指揮等議題。但訊息過於龐雜,聽眾恐不易消化,提出問題但沒有著墨於解決方案,美中不足。
「疫」起上學去系列報導
評審認為,節目資料彙整用心,詳述因疫情動態調整造成老師、學生、家長三方衝擊的過程。具有善用聲音素材、剪輯流暢等優點,體現老師們在疫情中的辛勞。
綜合五位評審意見,有四位評審給「要救命也要隱私」第一名,一位評審給「半臉時代–疫情下的難題」第一名,最後以共識決決定【「要救命也要隱私」系列報導】為得獎作品。
Podcast 新聞節目獎
入選作品共5件,表列如下:
節目名稱 |
作品名稱 |
參賽團隊/參賽人 |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
第一集:連線美國:教會槍擊案後,在橘郡、拉斯維加斯和長老教會的他們,擔心什麼?/ 第二集:一座被1169人監控的教會:解密台灣長老教會監控檔案,和它面對的海內外白色恐怖 |
藍婉甄、劉致昕、張鎮宏、詹婉如、汪彥成 |
我在案發現場 |
1.特輯_23歲女被餵毒死! / 2. 特輯_換你問法官!不懂法卻判生死、被肉搜怎辦? |
陳豐德、黃子瑀、周依儒、周亭瑋、曾筠淇 |
星期天晚上 |
第一集台灣也有「疫苗猶豫者」!他們有不打疫苗的自由嗎?/ 第二集:通膨時代來臨:不買房,以後有「家」嗎? |
黃筱歡、程兆芸、陳韻安、游承穎 |
一手故事 |
我給自己的 34 歲生日禮物,是去凍了 20 顆卵子、胚胎師:一個經手無數生命的工作 |
陳莉雅 |
食農搜查線 |
1.為什麼雞蛋一直出包?蛋荒真相大白!來看蛋雞產業的體檢報告 2.用「吃」就能讓世界變好?郭華仁老師:亂世中「吃變世界」的四大守則 |
蔡佳珊、楊語芸 |
討論內容如下:
食農搜查線
評審認為,作品製作用心,對於議題理解深刻,能清楚地將商業流程納入腳本,可惜主持口語表達功力稍嫌不足。節目以訪談為主,呈現手法較為單一。
一手故事
評審認為,「凍卵」是一個非常需要探討的題目,報導內容規劃鋪陳細緻,針對議題的前因、過程、後果以及法律辯證,都能夠進行有條理的論述。受訪者的故事也因剪接流暢而能如實、可愛的呈現。但也有評審認為,議題具訊息價值,對感興趣之聽眾具吸引力,但新聞性不強,受訪者多元性不足,節奏也略嫌鬆散。
星期天晚上
節目以「疫苗猶豫」和「是否買房」為討論主題。評審認為,素材蒐集以多方訪談為主,其中「病主法」為重要議題,具新聞性,剪輯與旁白活潑動人。
我在案發現場
議題是專業、需要理性思辨的,敘事卻是帶有情緒戲劇張力的。報導者以綜藝化生動化的製作風格,降低了國民法官主題的嚴肅性。評審認為,聲音素材多元,錄製剪輯流暢,能夠完整重現國民法官的判案歷程。而主持人特有的聲線特質與熱情,輔以細膩的訪談技術、豐富的知識信息,讓聽眾有如臨現場的感覺。評審認為,本次參賽的podcast節目主題多元,議題對於未來的影響應納入評分考量。國民法官制度是一個彰顯社會公平和保障人民權益的法律系統,對於國家進步與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節目能夠探討司法制度對未來的衝擊與改變,帶領民眾了解其中的權利與義務,是非常有價值的報導。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評審們在這件作品上所表達的看法是比較分歧的,討論相當熱烈。
有評審認為,本作品善用聲音媒體,開場以遠洋連線取代沒有駐地記者採訪的難題,形式設計頗佳。不過主持人訪問技巧顯得有些生澀,題目設定也較寬泛,受訪者的回應也較冗長,聽起來比較枯燥。
但也有評審認為,節目製作形式雖然簡單,卻不失冷靜精準,而訪談內容性質特殊,因此也不宜過度剪輯造成失真。感覺得出製作團隊準備充分,深諳個案來龍去脈,也不打擾受訪者的敘述,並能適當提問,引導出下一個論點,以紮實的內容結構和敘事邏輯,將這起影響台灣歷史與民主制度變遷的事件,完整揭露在聽眾面前。評審認為,作者經由時間解密及學術研究,讓聽眾重新理解在過去不能公開討論的議題,這種題材有它適合的呈現型態,並非一定要用主流的podcast形式製播。尤其從節目中聽到台美人以流利的台語,對整體事件娓娓道來,除了有身歷其境的衝擊,也讓人感受到台灣移民下一代,在異國持續保守台灣文化和語言的堅持與孤獨。
討論過程顯示,有三位評審傾向給《我在案發現場》第一名,二位評審希望給《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第一名。因此,最後由【我在案發現場】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