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惠芳老師(召集人)
公共電視研發部前經理

紀慧君老師
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

馬雨沛老師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許瓊文老師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陳怡璇老師
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黃乃琦老師
輔仁大學影傳系專案副教授

鄭凱駿老師
過癮科技公司創辦人暨監製
第一次評審會議
日 期:111年8月23日(二)14:00—16:30
地 點:小樹屋會議室(北市民權西路20號2樓206室)
本屆電視及網路(影音)類有四個獎項,共有210件作品參賽,其中突發新聞獎16件(入選上限5件)、短篇深度報導獎75件(入選上限8件)、長篇深度報導獎83件(入選上限8件)、新聞節目獎36件(入選上限5件)。
第一次評審會議上,評審們推舉侯惠芳老師擔任評審召集人。接著決定本屆評審作業方式採初審、複審兩階段進行。
初審:每件參賽作品分配給超過半數(四位)評審審閱,決定該作品是否進入複審。初審採個別獨立評審,由評審們參酌各獎項所訂之評審標準及入選件數,決定所要推薦的作品。初選結果經秘書處統計,獲得三位以上評審推薦之作品可進入複審。複審名單決定後,評審們須於第二次評審會前,補審閱非原責任範圍之作品,並進行排序,做為評審第二次會議討論之依據。
評審們討論決定各獎項評分原則如下:
突發新聞獎:
- 即時、顯著、正確、公共性
- 內容呈現及製作整合能力
- 報導具影響力。
短篇深度報導獎:
- 報導深入脈絡完整
- 議題價值
- 証據資料具說服力。
長篇深度報導獎:
- 議題價值與獨特觀點
- 敘事豐富、脈絡完整
- 証據資料具說服力。
新聞節目獎:
著重公正、平衡、多元、整體製作。
第二次評審會議
進入複審後的作品先以得票數排序,例如突發新聞有6 件作品進入複審,要先從第一名排到第六名,同票序位相同,再進行討論。各件作品討論如下
突發新聞獎
今年的突發新聞獎在初審部分,評審共識度頗高。針對幾件較具共識的作品,分別討論如下:
評審先對於民視新聞台的【3/23深夜強震 民視全國獨家開棚 LIVE】提出看法。評審認為,能夠在深夜開棚,代表電視台面對社會重大事件時有足夠的整合能力及經驗,而且在深夜的大地震中,新聞台即時開棚,讓民眾可以立刻知道所有訊息,有撫慰人心的作用,這點值得鼓勵。但以這次的地震影響程度,深夜開棚,似乎「用力過大」,當第一線記者回報的狀況並沒有那麼危急,其實電視台就可以視情況收尾。
聯利媒體的【城中城大火46死43傷慘痛代價 掀開老舊複合建物歷史沉痾】以及【台中興中街大火6死6傷 直擊與檢討】這兩件處理的題材類似。【城中城大火46死43傷慘痛代價 掀開老舊複合建物歷史沉痾】這件作品突顯了TVBS的強項,在突發新聞上的整合、人力調度、報導編輯各方面都很強。整個作品針對事件探討的完整性夠,民意、產權、經費、危樓……等問題都有探討。也有評審提出,新聞處理在時序上有點凌亂,報導中未適時提供防災相關訊息,美中不足。
中華電視公司的【安倍遭槍擊身亡-華視最國際特別報導】是重要國際事件,作品在當天晚上9點播出,雖然距離事發已有一段時間,也內容大多仰賴外電,但能用很短的時間去整合訊息、切入觀點、觀照各面向,整段節目的編排合理,邀訪的專家表現可圈可點,補足了深度。主持人的表現也給人突發新聞的臨場感,可以看出團隊的企圖心,特派員的部分有待加強。
原住民族電視台的【原鄉快篩孤島現象系列報導】,突顯公共議題,資料整合能力佳,把偏鄉遇到的問題凸顯出來。例如,全台只有健保藥局才能販賣快篩,但有些偏鄉連一間健保藥局都沒有,只能仰賴衛生所。但報導的前半部都只在講「缺快篩」,後半段才開始討論現象背後的原因,如果能增加解決方式、政策討論,會讓報導更有建設性。在整合能力也還需要加強。考量該台的人力、資源有限,願意做那麼大幅度的調度,並走出同溫層,爭取受眾共鳴,值得肯定。
客家電視台的【竹風苗城關鍵客家】這件,有評審給予不錯評價。內容除了政治也探討文化、地方治理,方向值得肯定。跳脫以往客家電視台製作民俗、地方風情這類的報導框架,受訪者的選擇也都不錯。整體來看,就處理爭議性議題的報導來說,這件的深度跟廣度兼具。但是相較其他作品,突發性較弱,比較像是短篇的深度報導。
聯利媒體的【TVBS「烏俄烽火最前線」】這件,以國際新聞來說,還算有即時性(跟本土新聞有不一樣的判斷標準)。這件作品從金融通膨危機角度切入,觀點與眾不同,但內容仍以外電居多,大部分借用別人的觀點。
評審認為,對於突發衝突或意外事件的新聞來講,傷亡數字、災害嚴重程度當然是首先要提供的資訊。但即使是報導突發事件的新聞,還是需要角度跟觀點。因為現在網路、社群媒體發達,加上人人都有智慧型手機,只要火災一發生,一般民眾拿起手機拍攝,上傳到社群媒體,幾乎也都算是突發新聞。但是如果遇到傷亡規模比較大的事件,專業新聞媒體全面性的處理能力就會顯現出來。舉例來說,之前印尼發生足球場踩踏事故,雖然透過網路上的各種消息,立刻知道有125 人死亡,但BBC的報導在第一時間,就往看似意外的事故背後,是否有貪污、簽賭、工程建設疏失等人為因素的方向提出質疑。因為當一個重大事件發生時,好的新聞報導不光只是呈現現場狀況,還必須立刻指向事發原因的合理懷疑。
經過初審、複審,評審們決定本獎項入選三件,分別是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的【城中城大火46死43傷慘痛代價 掀開老舊複合建物歷史沉痾】、原住民族電視台的【原鄉快篩孤島現象系列報導】、以及中華電視公司的【安倍遭槍擊身亡-華視最國際特別報導】。
突發新聞獎入選作品
作品名稱 | 媒體機構 |
城中城大火46死43傷慘痛代價 掀開老舊複合建物歷史沉痾 |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原鄉快篩孤島現象系列報導 | 原住民族電視台 |
安倍遭槍擊身亡-華視最國際特別報導 | 中華電視公司 |
短篇深度報導獎
對於這獎項,評審共識頗高。首先討論公共電視的【彰化蚵仔出代誌】這件。評審認為,題目有趣、受訪者找得不錯。公視過往在做這類的主題時,都會做到40幾分鐘,這次只有不到20分鐘,但精簡扼要,聲音畫面都很棒。議題雖小,但明確點出了環境、氣候以及人為的問題。
大愛電視的【醫愛撫虐】這件,題材很有特色,呈現醫療專業如何在第一線把關,拯救更多的受虐兒。採訪面向很廣,故事內容相當吸引人。或許是因為電視台屬性關係,不同於一般的嚴厲批判,而是以和緩、略帶宗教性的方式處理。
公共電視的【地埤‧地皮】這件作品,事件雖小,結果注定悲觀,記者還是願意去揭露,因土地開發而導致即將消失的地方文化特色,內容有故事性,令人感動。
中華電視公司的【蛋荒 你不知道的真相】,以及公共電視的【台北雞事 干卿底事】兩件作品,都是講蛋荒。在蛋價起起伏伏的環境下,很多媒體都在做相關議題,華視跟公視這兩件作品算是相對突出。華視這件,找到一個特別觀點——飼料大幅上漲。因為飼料漲價,基於經濟考量,蛋農趁機對蛋雞強制換羽,但這樣其實很不人道,也因此造成蛋價高漲。作品有找到重要問題源頭,且敘事清楚。但蛋荒原因不只一個,可惜沒能兼顧其他面向,完整性略有不足;但相較於公視的【台北雞事 干卿底事】只提及傳統的產銷面,華視的【蛋荒 你不知道的真相】略勝一籌。
臺灣電視公司的【《浮石啟示錄》】這件,處理日本海底火山噴發後,火山熔岩形成大量低密度浮石,漂流進入台灣海域的議題。題目很大,很罕見。由於牽涉面向太多,甚至海上浮石究竟是一自然現象,還是因為漁民受損而定義為一場災害?定義未明,作品軸線不是很清楚。前面提問政府應如何協助漁民減災?但學者受訪卻又指出,這其實是一難得生態經驗,導致報導前面破題原本想要找出未來防災的應對之道,後面卻轉為軟性的描述。
聯合新聞網的【《棒球總教練開書店不賣書 偏鄉孩子練就文武雙全》】這件,評審認為,議題特別,讓偏鄉的小孩有個快樂的希望。棒球教練想用一己之力改變現實,情節有點類似地方創生。從人物出發,故事有趣、能吸引人,但是面向比較單一,前瞻性跟深度略顯不足。其實,很多偏鄉會打棒球的孩子,都已往都市棒球名校發展,甚至跟國際連動,作品中未提到這部分,對於整個棒球生態系的觀察,可以再更深入一點。另外,本作品分成兩個部分,前一段講棒球,後一段講總教練的地方創生,感覺像是兩個題目併在一起。
評審認為,短篇深度報導要在15~20分鐘內把事件講完整,要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提出讓觀眾驚艷的觀點,其實很不容易。相較以往各家媒體做深度報導時,都喜歡選環境永續之類的議題,今年議題更多元。例如:原住民族電視台的【邊坡上的無名英雄】這件,題材新穎,跳脫以往深度報導題材偏向弱勢發聲、環保意識,這件作品讓我們看到不同職業從業者的立體面貌,從小人物的故事出發,帶出議題及現象,讓人印象深刻;公共電視的【你的垃圾 我的風險】也一樣,從我們天天接觸,卻不知道其處境的清潔隊員的故事中,拓展了觀眾的視野。
評審認為,鏡電視的【邪惡吃播趁疫來襲 台灣家長自救遇阻】,議題讓人震撼,作品雖點出問題,但把大部份問題源頭指向韓國直播主,看到最後來,會讓人有問題找不到解答的感覺,最後似乎把責任歸咎於父母,面向過於單一。
經過討論及投票,評審決定讓8件作品入選,分別是臺灣電視公司的【《浮石啟示錄》】、公共電視的【你的垃圾 我的風險】、大愛電視的【醫愛撫虐】、公共電視的【彰化蚵仔出代誌】、鏡電視的【邪惡吃播趁疫來襲 台灣家長自救遇阻】、公共電視的【地埤‧地皮】、中華電視公司的【蛋荒 你不知道的真相】,以及公共電視的【台北雞事 干卿底事】。
短篇深度報導獎入選作品
作品名稱 | 媒體機構 |
【《浮石啟示錄》】 | 臺灣電視公司 |
你的垃圾 我的風險 | 公共電視 |
醫愛撫虐 | 大愛電視 |
彰化蚵仔出代誌 | 公共電視 |
邪惡吃播趁疫來襲 台灣家長自救遇阻 | 鏡電視 |
地埤‧地皮 | 公共電視 |
蛋荒 你不知道的真相 | 中華電視公司 |
台北雞事 干卿底事 | 公共電視 |
長篇深度報導獎
評審認為,長篇深度報導的難度較高,除了議題必須吸引人,記者的編輯整合能力要很好,需要投入的時間也較長。作品是否讓觀眾產生共鳴,是重要判斷標準。
首先討論鏡電視的【《你悄悄溜走不陪我—洗工衝擊長照家庭》專題報導】這件。評審認為,記者說故事能力很強,脈絡、結構淺顯易懂,尤其長照議題在現今社會,是大家最常遇到的問題,在這幾年疫情肆虐的生活中更顯重要。本作品把不同的觀點、不同的面向透過案例呈現,但或許是為了避開人臉,以減少打馬賽克的需求,導致拍攝的角度受限。
天下雜誌的【水危機之島】,構圖、剪輯、配樂都很精緻,像電影手法,每個鏡頭都很漂亮。從開場破題就很吸引人,說故事能力很強,旁白中肯不煽情,提出的建設性論點讓評審驚艷。從這件作品,明顯看得出《天下雜誌》在影音製作水準上的進步。
鏡電視的【火神又掉淚系列報導】這件作品,公共性強,影響性大。因為每年幾乎都會有類似事件發生,呈現方式中規中矩。
三立電視的【午餐下的真”食”殘酷】這件,雖然不是新的議題,但作品提出的觀點跳脫以往窠臼,從上游到下游,包含廚工的部份都交代得很清楚,面向完整,細節生動,作品具建設性。
鏡電視的【生子荊棘路——人工生殖法外孤兒】,是比較小眾的議題,作品中舉出三個不同的案例,突顯人工生殖法外孤兒問題,讓評審印象深刻。但也有評審認為,這件作品並未處理同婚法通過,對人工生殖的影響這個面向。作品著重在「同志」的生育權,但卻缺少對女性在人工生殖法上所會面臨的問題等,基礎面的探討。
聯利媒體的【台灣新國病-肺癌之祕】。這個議題在近幾年很受矚目,作品涵括的面向很廣且周全,也引申到社會結構及政策問題。
公共電視的【生活裡的循環經濟系列報導】。作品應用相關的知識,讓大家更了解環境的議題,出發點很不錯,知識量豐富;公視另外一件作品【龍昇村的護土戰役】,議題重要,難處裡。
鏡電視的【國安浪濤下的港人漂流記】,是這兩年重要的議題,作品採訪面向周全,呈現港人流離現狀,能喚起觀眾對議題的關注。
公共電視的【礦下的生存與選擇】,這個議題引起的討論很多,本作品著重在投票的部分,但作品只呈現結果。
經過討論及投票,評審決定讓8件作品入選。分別是鏡電視的【生子荊棘路——人工生殖法外孤兒】、公共電視的【生活裡的循環經濟系列報導】、三立電視的【午餐下的真”食”殘酷】、天下雜誌的【水危機之島】、鏡電視的【《你悄悄溜走不陪我-洗工衝擊長照家庭》專題報導】、公共電視的【龍昇村的護土戰役】、鏡電視的【火神又掉淚系列報導】、以及聯利媒體的【台灣新國病-肺癌之祕】。
長篇深度報導獎入選作品
作品名稱 | 媒體機構 |
生子荊棘路——人工生殖法外孤兒 | 鏡電視 |
生活裡的循環經濟系列報導 | 公共電視 |
午餐下的真”食”殘酷 | 三立電視 |
水危機之島 | 天下雜誌 |
《你悄悄溜走不陪我-洗工衝擊長照家庭》專題報導 | 鏡電視 |
龍昇村的護土戰役 | 公共電視 |
火神又掉淚系列報導 | 鏡電視 |
台灣新國病-肺癌之祕 |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新聞節目獎
這個獎項評審的共識度很高。今年的參賽作品有很多是國際新聞節目,做得很有新意且讓人驚艷,有些節目到當地進行採訪,值得鼓勵。
首先討論聯利媒體的【Focus全球新聞】。這件作品在俄烏戰爭發生12天之後,仍用8~9條新聞來談論,份量偏多;除了烏俄戰爭,也有北韓飛彈試射、中國糧食危機,以及國際新冠疫情等議題,內容紮實、多元。相較於同一家電視台的【十點不一樣】,【Focus全球新聞】選題清楚,節目編排規劃較佳,鏡面呈現比其他台有質感,較活潑,美術設計也有加分。今年很多媒體都做烏克蘭戰爭,也都前進當地採訪,而【Focus全球新聞】在這個部分,記者的現場採訪、選題、主播呈現等綜合表現較弱。【十點不一樣】今年的表現也不突出,比較像是一整天的新聞集錦,未能如節目名稱,在十點這個時段,呈現不一樣的內容。
三立電視的【消失的國界】這個節目長期經營國際新聞,新聞觀點豐富,記者掌握現場的能力很好。相較其他台,「消失的國界」在做阿富汗政情跟烏克蘭戰爭這兩個議題上,深度較佳。
公共電視的【公視新聞全球話】,今年的風格似乎跟去年不一樣。去年比較著重現場訪談,主持人以豐富的經驗,跟專家做很深入的互動,這是公視「新聞全球話」的特色,也是去年得獎的原因。今年訪談的部分減少,但主持人的表現,對整個節目還是很加分的。
臺灣電視公司的【益起看世界】。臺視做國際新聞穩定度夠,在自選的那一集作品中,記者在3月份進入烏克蘭,與「Focus全球新聞」時間點一樣,但到達的地點較深入,且選材豐富,具整體性。
經過討論,評審最後決議入選4件,分別是,三立電視的【消失的國界】、公共電視的【公視新聞全球話】、臺灣電視公司的【益起看世界】、聯利媒體的【Focus全球新聞】。
新聞節目獎入選作品
作品名稱 |
媒體機構 |
消失的國界 |
三立電視 |
公視新聞全球話 |
公共電視 |
益起看世界 |
臺灣電視公司 |
Focus全球新聞 |
聯利媒體 |
第三次評審(決選)會議
突發新聞獎
對此獎項,評審討論時共識很高,都給了聯利媒體【城中城大火46死43傷慘痛代價 掀開老舊複合建物歷史沉痾】最高分。評審認為,這件作品突發性強,雖然每年都有火災新聞,但這件作品突出的地方,是記者實際走訪各縣市探勘,而不是只看單一個案。呈現手法不煽情,而是用相當理性的方式表達,是所有做城中城火災新聞的作品中,表現得最好的。
原住民族電視台的【原鄉快篩孤島現象系列報導】,這件作品也獲得蠻多評審的喜愛。評審認為,儘管缺快篩是短時間的現象,但仍攸關人民權益,原民台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動員人力,做出讓人很有共鳴的突發新聞。
中華電視公司的【安倍遭槍擊身亡-華視最國際特別報導】,這件作品是國際新聞。事件發生在早上,節目在晚上播出時,已蒐集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專家訪談是加分,但駐日特派員人在日本卻是在家裡連線,沒有現場,感覺可有可無。
今年「突發新聞獎」較不尋常的有國際新聞入選。評審們在討論時有人提到,目前很多媒體在面對突發新聞時,會有「假連線」的狀況,也就是明明只有影片,並沒記者在現場,但卻讓台內記者用電話「看圖說故事」,煞有介事的裝作彷彿在現場連線,而很多觀眾其實也都看得出來,這很不好。另外,很多國際突發事件,媒體整天只是不斷重播一樣的外電畫面,真的很對不起觀眾。
討論到最後,評審們認為,三件入選作品各有特點。但TVBS城中城這件,不只處理突發現場,報導還能導入議題 ,在突發新聞事件中,迅速掌握關鍵重點,相當不容易,也讓報導更完整、全面。因此一致同意,將今年的「突發新聞奬」頒給聯利媒體的【城中城大火46死43傷慘痛代價 掀開老舊複合建物歷史沉痾】。
短篇深度報導獎
經過複審後,評審對8件入選作品的評分,跟初審略有不同。
首先討論公共電視的【彰化蚵仔出代誌】這件。透過人物視角去看社區百年的生存方式,環保議題的結構呈現方式生動、明確,畫面流暢、文案佳、引用精確數據,可看性高、具知識性。作品雖用不同的案例控訴,但對造成蚵仔出代誌的風電方面,並沒有相關單位的採訪。節目的社群媒體專頁上,也有觀眾直接留點出這個問題點,看得出有些是專家的留言。
大愛電視的【醫愛撫虐】是受虐兒議題。不同於過去虐童案到醫療端都只能呈現救治,這件作品的重點在於,從醫學角度及時發現隱性受虐問題,進而防範,這是以往比較不會出現,且重要的面向,題材非常具建設性。作品中雖缺少對虐童個案統計之類的數據分析,但作品的四個段落,都有不同的敘述角度,故事本身很能打動人。
鏡電視的【邪惡吃播趁疫來襲 台灣家長自救遇阻】議題,正在發生且重要。但如果家中沒有小孩的觀眾,可能會不知道;甚至,有些父母跟本不知道自己的小孩正在看這些東西。發揮了提醒社會的功能,讓這件作品在選題上加分。
今年有兩件入選作品跟雞蛋的供銷有關。其中,中華電視公司的【蛋荒 你不知道的真相】這件,在事發當下,記者就爬梳了很多背景原因,切入的角度也與一般不同,甚至提到動物保護的面向;相較之下,公共電視的【台北雞事 干卿底事】,面向沒有華視來得廣。
臺灣電視公司的【《浮石啟示錄》】,議題新鮮。不過一開始強調生態浩劫的議題設定不夠準確,作品後段有個逆轉,變得沒有那麼沈重。有評審認為,前面為了吸引觀眾,有點過度強調災難性,首尾沒有呼應。
公共電視的【你的垃圾 我的風險】,從小人物故事出發。清潔隊員是平常都會出現在人們生活中的角色,透過報導,讓觀眾看到了他們不一樣的面向,題材別緻。
公共電視的【地埤‧地皮】這件,議題相對小眾。雖然小題大作也可以,但這件作品的敘事呈現,相較其他幾件,顯得較弱。
評選過程中,評審除了看作品本身,也有評審把作品在社群媒體上的讀者留言、分享次數都做了觀察,因為這代表這件作品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大愛電視的【醫愛撫虐】,在社群媒體上的轉傳、留言都非常多,顯示這則報導的傳播力、影響力都很大。評審指出,在社群媒體被廣泛使用的現況下,作品即使畫面品質、內容都做得再好,但如果分享或討論度低、影響力弱,相對可惜。
經過討論,評審們認為。8件入選作品中,不論就敘事能力、結構嚴謹度,並在時間的限制下有效發揮等各個面向來考慮,大愛電視的【醫愛撫虐】都相對出色。最後決定由件作品獲得今年的「短篇深度報導獎」。
長篇深度報導獎
針對入選的8件作品,評審們討論時的共識很高。對於今年的長篇深度報導獎,評審們評分的重點,著重在作品是否能產生社會影響力、是否能引起觀眾共鳴,或者對於司空見慣的議題,是否能找出新的角度。
首先討論天下雜誌的【水危機之島】這件。只要談到環保議題,水的議題就一定都會被討論到。雖然議題不新穎,但記者探討的角度很廣,點出平常會被忽略的面向,論述客觀、敘事結構工整,而且畫面非常精緻好看。
鏡電視的【《你悄悄溜走不陪我-洗工衝擊長照家庭》專題報導】是關於長輩的照護、外勞對長照的重要性等等。在疫情肆虐的時代,這組議題讓人更有迫切感。敘事方式很吸引人,但較少碰政策面,記者點出現象,尚未進一步思考解方。
公共電視的【龍昇村的護土戰役】是一個很在地的題目。從民眾的角度切入議題,挖掘事件背後原因,找出掩埋場設置過程的不公義,讓觀看者深感共鳴;對比之下,【生活裡的循環經濟系列報導】這件較不突出。
鏡電視的【生子荊棘路——人工生殖法外孤兒】這件,指出了一般人所不知道的觀點。但評審認為,相較於其他作品,報導的深度仍有不足。
聯利媒體的【台灣新國病-肺癌之祕】是跟雜誌合作,做了一個肺癌的大追蹤,跳脫以往的限制,並提出了新的觀點。
三立電視的【午餐下的真”食”殘酷】,報導頗有新意;鏡電視的【火神又掉淚系列報導】題材重要,有時效性、全面性,但每年都有火災新聞,這件作品比較是一件常規之作。
經過討論,8件入選作品中,由畫面處理精緻,觀點全面、敘事工整的天下雜誌【水危機之島】獲得今年的「長篇深度報導獎」。
新聞節目獎
針對入選的四件作品,評審們會前的排序結果共識很高,三立電視的【消失的國界】,是四件中得分最高的。
首先,對【消失的國界】這件,評審認為,節目長期經營國際新聞,甚至在疫情嚴峻的狀況下,都有派記者前往當地採訪,對於該公司跟記者願意花大量時間跟成本,值得鼓勵跟肯定。節目中,讓觀眾看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切入的角度多元,敘事不單調、有啟發性。記者彭光偉的表現令人讚賞,人到了現場,並把當地的樣貌真實呈現。
公共電視的【公視新聞全球話】,有試圖比一般的Daily新聞更深入些,鏡面設計佳,但跟去年比較起來,在各台中特色降低,幫助去年得獎的專家訪談、深入對話,在今年的作品中比重降低了。
臺灣電視公司的【益起看世界】,及聯利媒體的【Focus全球新聞】兩件作品中都報導了烏俄戰爭。兩台幾乎是同一時間到烏克蘭進行採訪,台視記者的國外現場採訪,較有深度。包含記者到烏克蘭實地跟著難民移動,而不只是形式上到場;聯利媒體的【Focus全球新聞】的報導內容也都不錯,但主要是整理當天的新聞內容。
經過討論,評審普遍認為,從今年的參賽作品中可以看到,透過持續的良性競爭,各台普遍都有進步,往好的方向改變,評審期許未來能進步更多。尤其國際新聞方面,目前不論現場連線、畫面傳輸等,成本都已大幅降低,新聞同業一定要善用新的採訪工具及技術,追求更好的新聞專業表現。評審們最後一致同意,將今年的「新聞節目獎」,頒給三立電視的【消失的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