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光昇老師(召集人)
台大新聞研究所實務教師兼任副教授

蔡明德老師
資深紀實攝影工作者

劉振祥老師
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兼任副教授
第一次評審會議
開會日期:2022年8月23日下午3:00 ~
開會地點: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秘書處小會議室
出席評審委員:楊光昇、蔡明德(依姓氏筆畫排序)
本屆新聞攝影獎參賽作品件數為:單張55件,系列48件。
經評審們相互推舉,由楊光昇老師擔任第二十一屆新聞攝影組評審召集人。並決定評審程序如下:
1.初選評審方式為每位評審老師審閱全部參賽作品後,單張新聞獎及系列新聞獎分別勾選15件作品,並於第二次評審會議前,將勾選結果回傳秘書處進行統計。
2.第二次評審會議中,評審依統計結果,先討論決定可以進入複審的參賽作品,然後從這些作品中決定入選名單。
3.第三次決選會議時,就入選名單進行討論,以共識決或投票決定得獎作品。
第二次評審會議
開會日期:2022年9月28日下午2:00 ~
開會地點: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秘書處會議室
出席評審委員:楊光昇、蔡明德、劉振祥(依姓氏筆畫排序)
單張新聞攝影獎
單張新聞攝影獎,投票結果,獲得三票的作品有3件、二票的有8件、一票的有20件。作品得票數分別如下:
為求慎重,評審們對獲得一票的作品再做一次檢視,確定沒有遺珠後,將得2票以上的作品,均列入入選作品的討論範圍,並決定選擇5件入選。選定5件作品前的討論內容整理如下:
水牛泥浴
空拍是現今流行的攝影技術,可獲得多方視角及呈像質量。評審認為攝影者對天氣、硬體設備、對焦構圖等空拍知識,掌控能力佳,提供了清晰生動的畫面。
以民為先
評審認為作品呈現衝突與趣味的新聞要素。角度與時間的即時掌握,捕捉到集體視線瞬間聚焦到陳情者身上的爆點,提供讀者對事件視覺及內容的無限想像。
歷劫歸來
評審認為作品觀察細緻,訊息豐富。妻子以堅強剛毅的眼神,攙扶著被中國以「顛覆國家政權罪」關押5年,歷劫歸來的丈夫。畫面訴說著一對人權工作者,有尊嚴的與強權抗爭的故事,令人動容。
光環不再?!
評審認為本件作品能掌握時機、以攝影畫面呈現隱喻。捕捉中正紀念堂大廳巨大銅門即將關閉的剎那,光影交錯間,暗示出銅像被封存的寓意,象徵一個舊時代的終結。
黃筱雯保銅淚灑東奧賽場
畫面呈現強力拳擊與卡通刺青的剛柔對比,主角獲得台灣第一面奧運拳擊獎牌,激動落淚,手臂上的刺青是吸毒父親的作品,象徵父女的和解與再連結,評審認為現場掌握度佳,意象豐富、感人至深。
尷尬
將參與公益活動的藝人名字誤認為小狗的名字,造成哄笑與窘況。當事人以逗趣的肢體動作,努力掩飾臉上的尷尬,對比小狗的無奈眼神,是一張節奏感佳且帶來歡樂的作品。
青春煉獄-台版N號房
象徵內心牢獄的物件所造成的光影交錯,體現受害者內心頹喪與意圖振作的衝突 ; 靜謐敘事的構圖,蘊藏著孤身承受私密影片外流的巨大壓力,影像語言的調度讓人感受到沉重與壓抑。
解封準備好了嗎?
作品能夠表現出接種者們的不同情緒,但對於影像故事的脈絡較不清晰,導致細膩度不足,生動性較弱。
香港疫情大爆發
作品呈現出沒有病房,只能將病人移至戶外的悲慘氛圍,精準反映香港當時的醫療狀況。照片左上方的斜面,造成俯瞰視角,具視覺引導效果,在缺乏醫護人員的照料下,病患彼此間相濡以沫,強化了讀者的參與感和衝擊力。
Farewell my Love
對於逝去的親人,以啜泣嗚咽的輕撫棺木,取代了歇斯底里的情緒失控,瞬間畫面形成一股寧靜哀傷的力量。攝影者以冷靜嚴肅的鏡頭語言,讓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反思戰爭的殘酷與悲愴。
戰爭、生存與和平 War, Survive and Peace
藍天、廢墟、老嫗,黃狗等元素,形成強烈對比的意象。拍攝時機捕捉精準,故事力強。老婦步履蹣跚,卻持續前行,隱喻烏克蘭人雖歷經苦難,但仍對俄羅斯頑強抵抗,如絕望之冬的廢墟,依然遮蔽不了照片背景中央所透出的,象徵自由希望的蔚藍天光。
經過討論後,評審決議由獲得兩票以上的11件作品,每人分別選出5件,各作品得票數如下:
最後確定單張新聞攝影獎入選的5件作品為:【歷劫歸來】、【黃筱雯保銅淚灑東奧賽場】、【以民為先】、【戰爭、生存與和平 War, Survive and Peace】、【香港疫情大爆發】
系列新聞攝影獎
系列新聞攝影獎,第一輪投票獲得三票的作品有7件、二票的有7件、一票的有10件。得票分佈如下:
系列新聞攝影獎共48件作品參賽,評審討論後,決定由得2票以上的14件作品,進入討論,並選出5件入選。討論內容整理如下:
後時代革命
拍攝者為保護影像中的主角,以過度曝光的方式呈現畫面。就新聞攝影而言,是創新的設計。雖然就實務面來看,一般媒體比較不會採用。建議可以僅就人臉部分進行過量曝光,以保留場景的清晰完整,也更能凸顯作者想要表達的視覺意象。
中州科大非洲學工事件
作品如實反映台灣高校剝削第三世界留學生的狀況,新聞性強。十四名外籍學生在斑剝國旗下展現燦爛笑容的合照,極具諷刺性,評審認為,這張照片更適合參加單張攝影組的競賽。
前線的前線
拍攝者的鏡頭語言,不同於一般國際媒體選用照片時所慣用的影像敘事模式,產生獨創性與批判性的光影畫面,具有紀實攝影教材的水準。對烏俄戰爭獨樹一格的詮釋,反映出作者對抗強權侵略的深邃底蘊。
暗夜惡火
攝影者具備極佳的災難報導經驗,能在第一時間抵達現場,拍攝完整的火場救災及後續場景。其中,在頂樓等待救援的生還者,以及不幸身亡者的招魂儀式,傳達生死一瞬的人生無常。
War-Scarred Ukraine戰痕累累烏克蘭之殤
攝影者充份掌握國際媒體對戰爭畫面的要求,在砲火攻擊的險境下,精準抓取到人物、戰場、葬禮等代表性瞬間,讓讀者幾乎可以聞到戰地的兵燹煙硝,聽到倖存者的嗚咽悲鳴。在台灣各種攝影競賽當中,作者提出了最接近戰爭的圖像。
圍繞千年神木的罪行與交易
在取得資訊非常不容易的情況下,攝影者能以代表不同面向的鮮明角色,拼湊出台灣森林盜採的關鍵結構,實屬難得。是一組難度極高的圖片故事。
讓位給航空城的生活與記憶──桃園機場第三跑道現身之前
攝影者長期關注航空城徵收搬遷議題。有趣味性的一人獨看三台戲,有逆光下無奈處理廢棄物的男女老幼。先人墳墓的拆遷,神明被迫搬家⋯⋯如實、線性的呈現當地居民遷村的過程。
一場歐洲悲劇—烏克蘭現場直擊
作品色調陰暗,攝影語言冷冽蒼涼,如實呈現戰場受害者的悲寂、無助。而少年身披台灣慈善團體捐助的毛毯,讓讀者感受到人性的溫暖良善,終將戰勝侵略者的邪惡殘暴。
討論結束後,評審決議由14件作品中,每人再分別選擇5件,得票數統計如下:
確定系列新聞攝影獎入選的5件作品為:【前線的前線】、【War-Scarred Ukraine戰痕累累烏克蘭之殤】、【圍繞千年神木的罪行與交易】、【讓位給航空城的生活與記憶──桃園機場第三跑道現身之前】、【暗夜惡火】
第三次評審會議
開會日期:2022年9月28日下午4:00 ~
開會地點: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秘書處會議室
出席評審委員:楊光昇、蔡明德、劉振祥(依姓氏筆畫排序)
單張新聞攝影獎
入選作品共五件,表列如下:
戰爭、生存與和平 War, Survive and Peace
攝影者雖受限於戰爭環境,光影角度,但仍能把握當下,以手機拍攝出老嫗倚仗獨行的畫面(從影像中背景藍天與廢墟邊緣的白色邊界,可以看出是用手機拍攝),構圖傑出,實屬可貴。評審認為,手機除了有即時攝影及發布的便利性,內建有調整明暗差異(HDR)等輔助功能,有助清楚顯現被攝物體的紋路細節,豐富照片色彩、增添照片的層次感,目前已是報導攝影的必備工具。但有時因內建功能設定過於完美,反而會讓照片出現稍許失真。本件作品若能妥善處理逆光合理性,亮度調暗,會更能呈現孤獨、荒涼但又心懷希望的象徵意義。
歷劫歸來
在立法院走廊空間的局限性下,捕捉到李明哲夫妻行動間的眼神與姿態。評審認為,畫面構成簡潔、動人,逆光影像塑造兩人同心、患難與共的氛圍,捕捉到新聞事件的典型瞬間。
黃筱雯保銅淚灑東奧賽場
評審認為,將台灣首面奧運拳擊獎牌,與父親刺青的新聞元素連結,產生出極佳戲劇效果。悲欣交集的肢體語言,讓攝影者想要傳達的故事主題,更加豐富、觸動人心。
香港疫情大爆發
微弱光線與病床色調,營造出孤立無援的氛圍;俯瞰畫面,猶如上帝視角,默默凝視人間苦難。評審認為,疫情新聞熱潮雖已退去,但攝影者仍堅守崗位,以鏡頭暴露出醫療資源不足、醫療體系面臨崩潰的窘境。
以民為先
評審認為,喧賓奪主所產生的戲劇性衝突,成功移轉視覺焦點;陳情者與周圍人物的剎那姿態與眼神,經由攝影快門的瞬間凍結,展現出抗議場面的即時性與豐富性。而精彩構圖與其中所呈現的影像張力,更傳達出讓觀者猶如身臨其境的魅力。
經過討論,評審決定採序位法不記名投票(數字越小、排名越高)。投票結果如下,由【以民為先】獲選為今年單張攝影獎的得獎作品。
系列新聞攝影獎
入選作品共五件,表列如下:
前線的前線
評審認為,攝影者以主觀的鏡頭語言詮釋烏俄戰爭,不論從攝影的角度,或是構圖與色調,都呈現出強烈的個人風格。光影畫面靜水深流,凝鍊動人,傳達出如詩般的魅力。
也有評審認為,攝影者以新生、逃難、彈藥、手術、死亡等元素,用輪迴隱喻的概念,勾勒出讀者的戰爭想像。敘事視角突破一般報導攝影的集錦形式。
另有評審認為,影像結構沒有絲毫浪費,元素單一強烈,掌控非常精準。比如沙包堆砌,若沒有人和教堂的尺度對比,是無法表現出大量疊加的震撼場面。又如散落的墳場,色調冷冽,蒼涼悲悽的星火微光,將戰爭氛圍,永恆停駐於寫實又迷離的鏡頭下,令人沉思。
暗夜惡火
評審認為,火災現場的拍攝,有一定的難度。攝影者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以極具經驗的視角,記錄了搶救過程。影像的不安與震驚,觸動了紀實與災難間的複雜張力,是一組極為完整的災情圖片故事。
War-Scarred Ukraine戰痕累累烏克蘭之殤
系列新聞攝影的核心在於故事性,照片的選取與編輯,必須呈現完整的敘事結構,各單張圖像既要能有自己的敘述,單張和單張間,還須呈現情節的邏輯與關聯。評審認為,攝影者的基本功扎實,以各單張而言,都能呈現烏克蘭戰場現況,也具備被各大通訊社或新聞媒體使用的專業水準,但作品較無辨識度,容易淹沒在眾多國際媒體產出的同類影像中,系列也較缺乏整體敘事鋪排,比較像是一組內容豐富的照片集錦。
圍繞千年神木的罪行與交易
評審認為,本系列拍攝難度極高,除了需要長時間的貼身採訪,還要說服了解盜木過程的關鍵人物現身說法,問題意識與故事性掌握都很深入,是具稀有性的報導攝影。
讓位給航空城的生活與記憶──桃園機場第三跑道現身之前
評審認為,本系列欲呈現遷徙居民惶惶不安的感覺,也肯定拍攝者長期蹲點的努力,但在照片的選取上仍可斟酌。例如,坐在廢棄物上的小孩,比較難帶出遷離無奈的感覺;敲碎的門窗玻璃,若能反射出代表性的人事物,畫面就會更具有故事性;飛機經過白煙瀰漫的畫面,分不出是燃燒物品或是點燃爆竹所致,都是可以再斟酌的地方。
經過討論後,評審決議採序位法無記名投票(數字越小、排名越高)。投票結果如下,由【前線的前線】獲選為今年系列攝影獎的得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