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求藝術與文化的衡平/蔡其達
卓越新聞獎於2021年增設「藝術與文化新聞獎」,彷彿一群擠壓在大賣場角落的優質品項販售者,終於找到一處明亮寬敞的專賣場所,爾後就不必擔心類別、屬性,專心創作便是;但在專賣店裡頭,品項還是差異極大,所以對本屆的評審而言,考驗著實不小。
今年的「藝術與文化新聞獎」參賽數量總共78件,較之去年獎項初創時的105年略少,但由於作品發表的載具包括紙本(報紙、雜誌)、電視、廣播、網媒、Podcast等,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全有之,所以競爭比拼自不在話下,且普遍來說,作品水準大致都在平均值上下,評審團成員為盼求鍾愛的作品能入列,唇槍舌戰當然免不了。
綜覽本屆「藝術與文化新聞獎」涉及的範疇,包括原住民、客家、古建築、舊產業、戲劇轉生、生態、環保、宗教祭儀、古蹟、船舶、藝人素描、韓劇的威脅…凡此,都是累積多時、堆疊有序的物事,如何再出奇制勝、觀點特異,就是考驗文字或影音像工作者的本事。
另外,由於香港《國安法》制定後,香港的藝文工作者不少人離鄉背井來到台灣,他們如何在台新生又眷戀香江,或者仍留於香港,藝術創造如何受到束縛等,本屆參賽作品涉及此一新課題的有五篇,相當程度反映了台港間的密切與矛盾共生;其次,舊電影的復刻再現與新恐怖片的創造,也是今年電影界的熱門話題;再者,NFT(非同質化代幣)對藝文界的衝擊也有兩篇深入探勘;烏俄戰爭除了熱戰,媒體文化戰亦不可忽視,參賽作品也有觸及;當然,COVID-19疫情造成的衝擊,關於雲端、VR、OTT的另類突圍也有人嘗試,這些都是新挑戰。
「藝術與文化新聞獎」的新創,好似過往文學獎裡頭的報導文學獎項,五花八門、新舊競出,更因此獎項是文字與影音視的交鋒,所以難度更甚於報導文學,那如何拿捏尺度呢?
由入選的八篇內容來看:新台漫、古蹟鋪陳再詮釋、白沙屯媽祖進香、香港文化人的漸凍、當代藝術人物特寫、不同族群的共生互動、布農族群溯源、船艦博物館,都符合奠基本土、拓展國際或與異群互動的原則,而非只是單純的戀舊懷鄉。除了香港議題深深籠罩在赤日炙燒下,其餘七篇都有著正向、未來性,這是本獎項該確立的意旨。
當然,究竟是藝術為先?或藝術與文化並陳?本屆參賽作品似乎偏文化居多,但已有多篇在試行藝術與文化之間的衡平。希望往後的參賽者都能找出這樣的門徑,好讓藝術呈於外,文化蘊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