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匯流時代的多元發聲/孫秀蕙
最近一年來,對臺灣新聞從業人員而言,無論是發生於國際、全國或地方,均有值得探索、取材和報導的公共議題。例如:俄國入侵烏克蘭、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對臺灣的影響、環境生態保護倡議等,我們均可「聽」到用心製作的廣播新聞或網路音頻(PODCAST)專題。這些節目內容豐富、涵蓋的話題多元,在聲音素材的運用和編排上各有巧思,反映了臺灣廣播和網路媒體多元發聲、熱鬧滾滾的景象。
第二十一屆的卓越新聞獎首次將「廣播及網路(音頻)類」的「全國新聞獎」和「地方新聞獎」合併為「廣播新聞獎」一大類。這樣的調整反映了傳統電台參賽件數逐年降低的現實。無可否認,今年報名「廣播新聞獎」的傳統電台參賽件數(21件)又比去年(28件)少了七件,但這並不意味著製作或內容品質的降低。
無論是新聞取材、企劃和呈現,我們依然可以從傳統電台聽到許多水準相當高、用心製作的深度新聞報導。另外,延續往例,此次入圍「廣播新聞獎」的媒體業者均為公營電台,這個穩定的趨勢值得我們深思:欲製作更多高水準的新聞節目,是否需要更多來自公部門的資源挹注,但在新聞呈現方面卻又能獨立自主?
在「PODCAST新聞節目獎」方面,今年參賽的件數(49件)比起去年(52件)少了三件,或許也反映出PODCAST新聞節目的發展已經到了高原的飽和狀態。由於各種媒體的數位化導致原本獨立的產業融合,傳播科技的迅速演變所造成的「匯流」現象,正是PODCAST節目能百花齊放最大的原因。
「PODCAST新聞節目獎」的參賽件數雖然比起傳統電台多出一倍以上,我們也樂見網路內容製作門檻的降低,讓更多人投入音頻新聞製作,但參賽節目的品質良莠不齊也是一大問題。這個問題去年的評審召集人已在評審感言中提出,惟今年此一現象依然持續。
許多參賽的PODCAST節目探討的新聞議題皆很重要,值得進一步探討,但部分PODCAST呈現的方式有制式化,結構鬆散、訪談過於冗長等問題。尤有甚者,有些節目的主持人偏向個人意見抒發,並找來賓對談,嚴格來說只是對於議題或事件的評論,與真正的「新聞報導」關係不大。
媒體「匯流」造成PODCAST眾聲喧嘩、百家爭鳴,同時也擴展了閱聽人對於新聞或娛樂資訊的選擇。我們正處於一個人人都有潛力成為內容製造者的時代。但是必須再三強調的是:所有被認定為卓越新聞的節目,背後必定有高專業水準的訓練、豐富的採訪和製作經驗在支撐著。我們期待未來的參賽者不但能夠掌握時事議題,透過多角度的採訪有效蒐集訊息,更能靈活運用聲音素材以製作出優質的廣播或PODCAST新聞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