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下攝影記者的負擔/楊光昇
值此動盪不安的年代,攝影記者與影像工作者們必須秉持不畏怯、不怕艱困的採訪精神令人敬佩,尤其為堅持追求影像真實性的價值或衝突感,向你們致敬!
報名競逐2022年第二十一屆新聞攝影獎的作品「單張攝影獎」計55件、「系列攝影獎」計48件,包括奪走許多人的生命,已經肆虐全球長達三年的Covid-19世紀疫情,在最近的一年期間,國內外檢疫、防疫的過程與民眾被迫改變的日常生活型態。
攝影記者克服萬難冒險挺進烏克蘭戰場,報導國際矚目的俄烏戰事殘酷現況,將砲彈下的種種無情影像傳遞出來;另外除了已點燃戰火的國內縣市長九合一選戰與其他政治新聞外,環境生態保育與護育、天象景觀與建築的關注、攸關民生的議題以及社會溫馨感人或意外災難等新聞影像都沒有缺席,展現參賽者的企圖心。
今年參賽題材豐富,經由拍攝者的視覺取捨,有砲火煙灰下的沈著與混亂現場中的冷靜,有人物表情的剎那與肢體的光影,鳥瞰拍攝地表與水底攝影的證據式圖像,乃至於在後續整理廣泛又極具深度的系列影像也盡其編序的邏輯條理,大多能窺其獨到的影像架構與脈絡,拍攝過程的用心不言可喻,而且大部分的作品在水準之上,入選作品的影像元素也都能符合視覺寄託的意旨。
然而單張與系列的兩項比賽類別,只能分別各取其中一名獲獎誠為難免遺珠之撼。其中與COVID-19疫情有關的參賽作品,單張攝影獎19件、系列攝影獎14件,與烏俄戰事有關的參賽作品,單張攝影獎5件、系列攝影獎7件,都是此次參賽作品占比很高的項目。審視這兩項屬於國際時事新聞的相關報導,各媒體希望獲取自有的影像,投入攝影記者尋找題材或構思影像,才能呈現獨有且成就多樣化的版面篇幅。
在數位化浪潮推動下,傳統的底片早已被數位相機取代,蔓延出多元化的成像工具(手機、平板、運動相機、空拍機等),喜好攝影人士拜科技之賜,解決入門的攝影技術問題,同時讓從事影像工作者可以更專注掌握當下影像內容的創作思維。然而近幾年來,曾經屬於較高技術門檻的電腦修圖軟體,發展出能簡化編修圖像的操作,甚至可以輕易竄改圖像、混淆視聽,假如運用在媒體的產製,影像公信力將備受責難,可貴的「新聞攝影」真實性勢必面臨更大的考驗。
欣見參賽的作品,經由攝影記者善用各式的成像工具拍攝完成後,擁有真實影像的獨特性與原創性,同時也展現出新聞現場的影像張力與感染力。
受益當今網際網路技術提昇與社群軟體的廣泛運用,媒體工作者親臨新聞現場的觀點,可以快速的傳送訊息與清晰的高解析度新聞影像,乍看是幸!事實上,在媒體網路平台搶快發布「即時訊息」的競爭下,肩負傳送即時影像的第一線攝影記者,一方面要留意不可預期的動態新聞現場,並且要顧及花最短時間完成傳送影像,形成無所不在的新聞壓力,遇到重大事件更是如此。隨時準備發稿的是零碎的新聞影像,比較無法做好的是影像系統性思考,卻是不幸!
網路發達的今日,數位攝影與網路傳送影像帶來很大的方便性,但媒體為吸引閱聽眾的「即時訊息」已無法避免,攝影記者採訪工作的壓力與負擔更大,往往必須在採訪工作中自我調適並練就困境求生的能力,才是必經之途。換個角度思考,能提供傳媒受眾從3C載具獲取高品質新聞影像,確實造福了傳媒受眾的視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