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好的新聞耕耘最壞的年代  / 盧郁佳

疫情、災難、戰爭,內外威脅接踵而來。但參賽報導讓讀者目睹了新聞如何使社會更好:

新北市兩歲男童恩恩染疫過世案,市府與遺屬各執一詞,直到吹哨人打破黑箱,把通聯錄音寄到各大媒體,多數媒體仍因標案壓力而噤聲。報導公布錄音後,才釐清缺失,啟動監院調查,求未來病童不再枉死,以慰傷痛。

陳浩

立委顏寬恒五度質詢施壓台中105號碼頭,而公營改民營,由顏家企業得標。經媒體報導引起輿論壓力,政府終於解除與顏家企業合約。

網路詐財報導廣訪行銷操盤手、詐騙集團、受害者心理諮商師、資安工程師、執法單位,揭露心理陷阱深廣龐大,金融監理、司法怠惰被動。警政署據報導封鎖詐騙嫌疑網站,並成為防詐宣導、修法依據。

彰化喬友大樓火警,造成消防員殉職悲劇。記者探索關鍵人物小隊長因PTSD發作而丟下消防員濃霧迷失,發現消防男性文化對PTSD諱莫如深、無法應變。其深入調查,使中央災難調查委員會積極建議改善PTSD發現、轉介、處置。

在在證明,新聞是社會改革進步的能力。新聞人有多少執著求真的勇氣,社會就有多少安全、善良的餘地。即使努力過後,權力未曾動搖,每一次努力也都在累積改變的契機。

「特寫新聞獎」獎勵「對事件、人物、趨勢、理念或重要話題的新聞報導,特別講究寫作風格、文字品質及敘事技巧」,入選者有報導監察院訪查兒少安置機構及校園性侵的源起,揭露安置機構主任性侵少年,兩名法官、社工組長協助隱瞞;有台中紅派黑派聯手承包台中105號碼頭的來龍去脈;有長期照顧家人者,無法求助而疲勞崩潰殺人;有辭職照護憂鬱症家人的辛酸;有從澳門賭廳暴起暴落,描繪中國政局動盪蝴蝶效應;有《香港蘋果日報》被迫關閉後,各文字、攝影記者、主管到高層離散的心路歷程,在在扣人心弦。

「突發新聞獎」獎勵「在時間壓力下能準確報導並提供背景訊息,以增進閱聽眾對突發事件知情及理解的優秀作品」,入選者有親歷報導烏克蘭戰火下的群眾心聲;有剖析中國封城加上俄入侵烏克蘭導致製造業、商貿斷鏈的全局鳥瞰;有透過恩恩案錄音譯文重建現場多方溝通的漏接、誤解,與事後內外提告、搪塞消音過程;有城中城大火後鏤刻底層住戶人生悲喜無奈的群像,試圖喚回生而為人的尊嚴與權利。

「新聞評論獎」入選者有在東京奧運熱潮下盤點歷史、倫理、政治縱深的體育評論;反思科技產業如何塑造現代生活的科技評論;有爬梳歐俄地緣政治,從烏克蘭戰爭看古今戰略博弈的政治評論,含金量刷新紀錄。

「解釋報導獎」獎勵「對重要而複雜的事件或議題,能說明解釋發生原因,深度分析脈絡之報導」,入選者有深入網路交友詐騙、投資陷阱、反制手段的全面報導;對台鐵從普悠瑪到太魯閣出軌災難,指出調查不確、要求落實改革;有從美國兩黨政爭演變,點出台海戰爭挺台承諾虛浮;有警告臺灣電網的缺電危機;有探討臉書一頁式詐騙,權衡商業自由和安全的兩難;有無家者照顧網的困境;有從半導體供應鏈窘迫預示障礙,拳拳到肉。

比賽難免諸多遺珠,例如從缺蛋報導蛋業轉型困難,紮實全面,令評審難以捨棄。評審也兩難於該鼓勵監督切身的國內議題,或一擲千金派記者海外採訪戰況。也有評審欣喜有海外媒體參賽,期待日後臺媒與BBC、路透社、彭博等競爭殊榮。

媒體的奮戰,仍有待政府完善《數位中介法》,立法要臉書、谷歌等為新聞付費。新聞若勇於揭露問題,輿論、政策就會更切中時弊,有利執政。如放任臉書劫掠,那麼媒體以標案、業配為生,不敢直陳要害,新聞業的未來,就沒有最黑暗、只有更黑暗。如果政府不扯後腿、讓媒體積極報導,那麼未來十年就會是黃金年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