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盪時代,台灣比過去任何時刻都需要優質新聞業!羅世宏

本(第二十一)屆卓越新聞獎共有877件優秀作品參賽,角逐十七個獎項,各類作品的參賽件數包括:平面及網路(文字)235件ヽ新聞攝影103件、電視及網路(影音)209件、廣播類及網路(音頻)70件、不分媒體類260件。評審團在一個多月的評審過程與熱烈討論後,共同選出了93件入選作品。

我相信,每一位評審在評審過程中的心情是愉悅的,因為擁有難得的「特權」,一次盡覽台灣過去一年來最優秀的新聞作品;另一方面,我想每一位評審的心情也是複雜的,甚至生出疑問:身處新聞崩壞、動盪時代的當下,台灣怎麼還能有這麼多優秀的新聞作品?如果不是「不可能的任務」,究竟台灣優質媒體與新聞人是怎麼堅持下來、又如何辦到的?

丘岳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的設立宗旨是「透過頒發年度新聞獎,為新聞倫理及新聞專業建立標竿。」二十年來,卓越新聞獎獎如其名,名副其實地成為台灣卓越新聞報導、評論、攝影與數位敘事等各類新聞作品大放異彩的舞台,而且這些作品承先啟後地持續堅守台灣新聞倫理和新聞專業的陣地。

曾經揭發「水門案」的《華盛頓郵報》在報頭上宣示這句話:「民主死於黑暗」(democracy dies in darkness)。《華盛頓郵報》以此自許並主張,立基於公共精神的優質新聞攸關民主前景,而事實與真相更是持續點亮民主道路的那道微光。同樣地,英國《衛報》現任總編輯Katharine Viner說,「在動盪時代,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刻都需要優質新聞業」。

這些話,應該也很適用於台灣。

過去幾年來,台灣面臨Covid-19疫情、俄侵烏戰爭、國際地緣政治劇烈變化的衝擊,新聞業面臨的挑戰比過去更加艱鉅。同一時間,「後真相」時代的困惑,權力與資本的操弄,碎片化的閱聽市場,以及數位平台壟斷與演算法暴政,導致原本即存在諸多分歧的台灣社會更加撕裂對立。

誠如本屆卓越新聞獎平面及網路(文字)類評審召集人盧郁佳所說,「最壞的年代需要最好的新聞來救贖。」在這個威權與民粹聯手壓制真相、科技與市場合力揄揚媚俗、以及世界動盪失序、和平生存脆危、戰爭陰影籠罩的人類至暗時刻,那些堅守專業倫理、善盡正確與公平報導責任,持續照亮世界的每一位第一線的新聞工作者,值得我們予以最大的掌聲與獎勵!

但如今或許我們已經不能再只給他們掌聲與獎項,而應該開始認真思考給予台灣優質新聞業更多向前邁進的資源。台灣社會應該作為優質新聞業的後盾,讓每一位堅守專業理想的新聞工作者能夠繼續為台灣、為這個世界勇敢地追尋真相、捍衛公義。畢竟,我們如何期待台灣新聞業在武器裝備與糧草補給不足的情況下,持續堅守與真相之敵戰鬥的前線?

所以,我也呼應盧召集人的呼籲,台灣政府與社會一方面必須做新聞媒體與跨國數位平台爭取公平分潤的後盾,另一方面不要用標案、業配來扯新聞業的「後腿」。

最後,我要恭喜本屆入圍的所有媒體與每一位新聞工作者,也要恭喜獲得本屆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殊榮的紀實攝影家張乾琦先生!謝謝你們的努力與堅持,謝謝你們為新聞倫理及新聞專業建立標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