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屆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評審團主席羅世宏:動盪時代,台灣比過去任何時刻都需要優質新聞業

宋思彤|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第21屆卓越新聞獎共吸引 877 件優秀作品參賽,並選出 93 件入選作品,共同角逐 17 座獎項。本屆評審團主席羅世宏除了感謝第一線的新聞工作者,也期望數位平台、政府與台灣社會,能夠成為優質新聞業的後盾,共同打造台灣優良的媒體環境。
新聞崩壞何以民主 我們比過去更需要優質新聞
羅世宏認為,在這次的評審過程中,所有評審的心情都相當愉悅,「因為擁有難得的『特權』,能夠一次盡覽台灣過去一年來,最優秀的新聞作品」經過了一個多月的熱烈討論後,最終 93 件作品在競爭的激烈下脫穎而出,讓羅世宏大讚「真的相當不容易」。
「我們都知道,『新聞』現在並不是在最好的情況,甚至常感覺到正在快速崩壞當中,而新聞崩壞,我們將無以民主」面對既有商業模式崩解、後真相(Post-Truth)時代的衝擊,以及碎片化的閱聽市場,羅世宏一語道破了新聞人在時代洪流下的無助與恐懼。
正如同此刻,包括台灣在內的全世界,都處於動盪時代之中。「民主死於黑暗」,這是曾經揭發「水門案」的《華爾街郵報》,刊在報頭上的宣誓。羅世宏提到,立基於公共精神的優質新聞,攸關民主國家的前景。就如同英國《衛報》總編輯 Katharine Viner 所說:「在動盪時代,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刻,都更需要優質的新聞業!」
回歸內容本質,問責數位平台商業模式
「不過,我必須潑大家冷水,雖然努力仍有成果,但其實是事半功倍」羅世宏說,不管是數位轉型、開拓多元收入模式,或是新的內容呈現方式、與讀者不同的互動模式,從目前看來都是效果不彰。2005年是台灣新聞業廣告的最高峰,但之後在新興媒體的衝擊之下,無論是廣告量、廣告收入都一蹶不振。
許多新聞業轉戰數位平台後,才發現其建立的商業模式充滿著不公不義。尤其「在不實訊息的氾濫下,『內容農場』反而比優質的新聞媒體更有利可圖」,許多新聞業為了獲取更多點閱率,只能被迫迎合演算法、搜尋引擎,成為數位平台下的迷途羔羊。
「現在已經到了我們必須轉換思維的時刻」羅世宏認為,新聞業應該回歸本質「內容層面」,並極力呼籲數位平台改變目前的商業模式,「他們不能像現在這樣,靠監控使用者隱私、掠奪使用者個資、剝削新聞內容而獲得暴利」。
盼社會、政府成優質新聞業後盾
「如果我可以趁這個機會許願,我希望我們的政府跟社會,能夠真正作為優質新聞業的後盾」羅世宏說,不能只讓新聞媒體、新聞工作者獨自面對「新聞崩壞」下的結構性問題。
羅世宏呼籲,面對數位平台時,必須監督其建立一個更公平的分潤、授權與議價機制;面對政府,應該催生一系列的法律或政策,來保障優質、多元,並維持獨立性的優質媒體;面對社會,期望能夠導入更多資源、資金,給追求公共利益的新聞媒體,同時讓全民共同思考、付諸行動。
「我相信,現在可能是新聞業『相對』比較壞的時代;但我也相信,最好的時代還沒到來」羅世宏期許從業人員,能夠共同為國內的新聞產業繼續拼搏,「我相信最好的時代一定會到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