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新聞獎/調查報導獎/財經新聞獎 - 評審會議實錄

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

國際新聞獎/調查報導獎/財經新聞獎評審(依姓氏筆劃排序)

王淑美老師

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陳浩

范疇老師

跨界思考者前哨預策 InsightFan.com創辦人

梁東屏老師

前中國時報東南亞特派員

童再興老師

原富文化事業公司董事長

杜奕瑾

方念萱老師

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徐元春老師

資深媒體人

康復明老師(召集人)

台北大學退休教師

第一次評審會議

日期:110年9月2日
地點:IEAT 國際會議中心三樓第一會議室

本屆不分媒體類國際新聞獎、調查報導獎、財經新聞獎參賽件數分別為「國際新聞獎」31件、「調查報導獎」50件、「財經新聞獎」42件。

評審互相推舉,由康復明老師擔任本屆不分媒體類別國際新聞獎、調查報導獎、財經新聞獎之評審組召集人。

初審評審方式決議為:由每位老師負責審閱其中兩個獎項的參賽作品,每件作品分別給分,評分方式為110分(10分為最高分)。初選評分結果回傳秘書處後,經統計、排序,以平均7分以上者可進入複審為原則,但仍會依第二次會議的實際討論結果,決定各獎項入選名單。

第二次評審會討論決定各獎項入選作品,第三次會議就入選作品選出得獎作品。

第二次評審會議

日期:110年10月14日
地點:大是出版社辦公室

國際新聞獎

關於國際新聞獎初審的給分標準,有評審提出兩項重點:第一是切入報導的角度是否完整?第二則是既然為國際新聞,會重視記者是否有實際到新聞現場採訪?因為光是編譯外電的新聞,並不是本獎項所要獎勵的對象。另一位評審也認同記者需要到現場採訪,並且在撰寫報導時需有自己的觀點;因此如果記者並未到新聞現場,只是評論,得分就會偏低。

接著評審就初審給分平均超過7分的7件作品(見下表整理),各自發表意見進行交流。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平均分數
穿越土敘邊境 中央通訊社 8.8
是流亡,還是開拓──大規模港人移台的新地景 報導者 8.6
南海變臉專題 自由亞洲電台 7.4
內捲中國關鍵報告 商業周刊 7.3
沒有聲音的人——《國安法》壓境,2019 受訪的香港人,後來怎麼了? 鏡週刊 7.3
消失的國界-疫情中的美國觀察 三立新聞 7.2
亞美尼亞烽火紀行 換日線 7.2

 

評審聚焦討論平均分數較高的兩件作品:穿越土敘邊境是流亡,還是開拓──大規模港人移台的新地景。針對《穿越土敘邊境》,評審認為,報導描寫細緻,發揮小題大作功力,呈現當地人民生活實況。記者一人單打獨鬥,從軍事到公路到兒童等不同面向的主題都能兼顧,並且都是實際到現場採訪,令評審印象深刻。

而《是流亡,還是開拓──大規模港人移台的新地景》,則是將港台間的流動,透過報導書寫周全。評審表示,這件作品做得相當完整,除了有故事性,還同時描寫出剛強的正面抵抗,與柔弱的無奈情緒,透過報導看得出團隊花了相當時間來取得受訪者的信任。

同樣是以香港作為報導主體的沒有聲音的人——《國安法》壓境,2019 受訪的香港人,後來怎麼了?也令評審印象深刻。由於這兩年香港的變化極劇,即使只是追蹤2019年的受訪者,差別也很明顯。報導中也可看出,有些過往的受訪者目前已經下落不明,文字敘述所營造的故事性也讓報導好看。

南海變臉專題》這件作品,原以為要談論的是地緣政治,實際上卻從生態角度切入,但因為訪談對象與資料來源偏少,部分評審給不高。內捲中國關鍵報告這件,報導主要著重財經角度,寫得頗為全面。

最後兩件平均超過7分的作品為《消失的國界-疫情中的美國觀察》與《亞美尼亞烽火紀行》。在《消失的國界疫情中的美國觀察》這項作品中,評審認為以美國作為報導主題相對容易,採訪困難度不高,許多是談話性的內容。對於記者實地到場採訪寫出的《亞美尼亞烽火紀行》這件作品,評審認為內容跟已知的歷史資料相差不大,比較像是在鋪述歷史變遷,現場觀點不足,相當可惜。

本屆國際新聞獎報獎總件數為31件,依據辦法最多入選5件,評審經過上述意見交流,選出《是流亡,還是開拓──大規模港人移台的新地景》、《內捲中國關鍵報告》、《穿越土敘邊境》、《沒有聲音的人——《國安法》壓境,2019受訪的香港人,後來怎麼了?》等4件作品,作為本屆國際新聞獎的入選作品。

調查報導​獎

在進行「調查報導獎」初審評分討論前,評審先針對調查報導的定義做了一番討論,有評審提出「問卷調查是否符合調查報導的定義?」這個問題。其他評審認為,不一定要排除這類社會科學研究手法,因為並非揭弊端才能被定義為調查報導,但設立問卷只是可用的手法之一,重點是要透過自己的管道或技巧來調查一個大眾該知道卻還不知道的事件。例如,若是只單純透過問卷調查來詢問民眾「你幸不幸福」?以得到的答案為結論的話,不算調查報導。但如果從這個結論出發去探究為什麼感到幸福,或為什麼感到不幸福,或許會是一個好的調查報導。

接著評審針對本屆調查新聞獎的報名作品中,平均分數超過7分(請見下表整理),或各自給分較高的作品進行意見交流。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平均分數
血淚漁場三部曲未竟的遠洋治理:從非法魚翅、強迫勞動到觀察員之死 報導者 8.1
石木欽案及銀行員之死事件調查報導 鏡週刊 7.7
瘋狂光電 發財夢 天下雜誌 7.6
大風吹,吹什麼?風電重擊的海口人生 上下游新聞市集 7.5
公視晚間新聞 島嶼目擊 公共電視 7.3
毒渣現形記 TVBS新聞台 7.1
血染奴工船權宜船漁工死亡事件 鏡週刊 7

 

有評審先說明給《醫院財報下的祕密》這件作品高分的原因,在於此報導所牽涉的健保議題,對台灣社會而言十分重要,但其他評審則指出,許多議題都很重要,而該件作品只是透過搜集數據的方式來進行報導,除了難度不高之外,調查的成分也不高。

追蹤處理相近議題的血淚漁場三部曲 – 未竟的遠洋治理:從非法魚翅、強迫勞動到觀察員之死與《血染奴工船–權宜船漁工死亡事件》兩件作品,為評審提出來一起討論。評審認為《血淚漁場三部曲未竟的遠洋治理: 從非法魚翅、強迫勞動到觀察員之死》有其優勢,這是該媒體處理此議題的第三部曲,他們花費相當多的時間鑽研同一個題目,採訪全面,調查報導的問題意識也十分清楚,除了有深度、有廣度,也有個案。相較之下《血染奴工船權宜船漁工死亡事件》只針對個案中強迫勞動所產生的問題,但此件作品是由人數較少的團隊所完成,且所揭穿的是《血淚漁場三部曲未竟的遠洋治理: 從非法魚翅、強迫勞動到觀察員之死》中沒有處理的個案,是典型的調查報導作品,仍有評審認為相當難得。

對於石木欽案及銀行員之死事件調查報導這件作品,評審認為,能從報導中看出記者花了相當長的工夫,不放棄地深入追究此案子當中的各個細節,內容獨家,報導推出之後也引起社會非常大的迴響,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在本次報名調查報導獎的作品中,評審也觀察到有些僅以單一個案作為報導分析的對象,內容的代表性就相對不足。例如《解密教保裁罰紀錄 違規幼兒園現形記》,既是報導單一家幼兒園,不應該以「違規幼兒園現形記」來下標,會讓人誤以為要談論普遍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但實際上只有單一個案,反讓作品扣分。

在與綠能相關的主題方面,瘋狂光電 發財夢​與《綠能煉金術調查報導》這兩件都處理了綠能議題。評審認為,前者報導內容更完整些,點出在推動綠能與節能的情況下,台灣未來將面臨的各種問題。大風吹,吹什麼?風電重擊的海口人生,則透過國內外的比較,點出風電產業所存在的問題,以及決策參與的缺失,也能從報導中看出團隊走訪了許多地方,完成此份調查報導的過程應該是十分辛苦。

除了文字報導外,評審也討論了兩件電視作品,分別是公共電視的公視晚間新聞 島嶼目擊TVBS新聞台的《毒渣現形記》。有評審認為《毒渣現形記》針對毒渣的調查做得不錯,報導從109年一路做到110年,也記錄了40萬噸爐碴被悄悄埋在台南學甲農地的五年後,檢察官帶隊開挖確認附近農地是否有受污染的過程,這樣的報導是有意義的,但配樂過於戲劇性,反而影響了觀看感受;至於《公視晚間新聞 島嶼目擊》,有評審認為報導完整性周延,呈現的視覺效果也比其他電視台來的好,讓人覺得像在看齊柏林的《看見台灣》或是NetflixHBO等跨國平台的影視作品;但也有評審指出,內容主題較分散,著重在報導,調查的成分略顯不足。

本屆報名件數為50件,達到入選作品可超過5件的門檻,8件為上限。評審一致同意,入選名單應體現多元議題。重新檢視作品後,有評審建議也應該從年輕讀者,也就是網路閱讀族群的角度來獎勵作品,於是就《社群的羊群效應》與臉被偷走之後:無法可管的數位性暴力?台灣Deepfake事件獨家調查這兩件網媒作品進行討論。有評審指出,作為不分媒體類別獎項的討論,新聞事件的呈現本就不該僅限於文字,《社群的羊群效應》搭配影音與動態圖解的運用,在媒材多元的呈現上,是在調查報導獎的作品中少數一、兩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但也有評審認為,此件作品的問題意識並不是那麼貼近調查報導的定義。《臉被偷走之後:無法可管的數位性暴力?台灣Deepfake事件獨家調查》在網站的編排與影音呈現也表現不俗,deepfake的議題在國外也很受關注,除了是很重要、對台灣社會有衝擊、需要揭露的議題之外,採訪也有一定難度。

整體而言,評審認為評選標準除了作品是否符合「調查」的方式外,報導議題對於台灣的急迫性、重要性也是考量,同時,除了比較同一報導主題、不同作品間的完整程度外,評審也會針對同一媒體間報名的幾件作品中做比較。

經過前述的幾番討論後,評審重新回頭檢視原先平均超過7分的作品,認為以「環境」為報導主題的作品中,可保留《公視晚間新聞 島嶼目擊》,並剔除《毒渣現形記》,而《血染奴工船權宜船漁工死亡事件》同樣被評審排除,理由除了在相同議題上已有報導較為完整的《血淚漁場三部曲未竟的遠洋治理: 從非法魚翅、強迫勞動到觀察員之死》,與同單位的另一作品《臉被偷走之後:無法可管的數位性暴力?台灣Deepfake事件獨家調查》相比,後者處理deepfake的議題對台灣社會而言也較有重要性。

評審最後所選出的6件調查報導獎入選作品,分別是血淚漁場三部曲 – 未竟的遠洋治理:從非法魚翅、強迫勞動到觀察員之死石木欽案及銀行員之死事件調查報導臉被偷走之後:無法可管的數位性暴力?台灣Deepfake事件獨家調查瘋狂光電 發財夢 、 ​公視晚間新聞 島嶼目擊大風吹,吹什麼?風電重擊的海口人生​ 。

財經新聞獎

財經新聞是本屆新設獎項,報名作品有42件,最多入選5件。討論一開始,雖然平均分數超過7分的作品(見下表整理)只有3件,但評審取得共識,同意應盡量選滿5件,以期能對好的財經報導有更多鼓勵。也有評審指出,財經報導的取材除了總體面、個體面的主題之外,生活面的報導也應該受重視。此外,財經報導並非只是高科技產業報導,而應該要被更廣義的定義。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平均分數
零碳新經濟 天下雜誌 7.5
美國隊長 力用台灣 天下雜誌 7.25
計畫新美國 商業周刊 7

 

評審首先討論《不能只有台積電》這件作品,以韓國的例子回過頭來講台灣的產業,當中也舉出兩國的差異,讓多位評審印象深刻,但也有評審指出,該作品的結論說明得不夠具體,一般讀者恐不易理解。

評審們多表示,在初審評分過程中,會將相同主題的報導放在一起比較。例如與碳經濟相關的《零碳新經濟》、《碳鎖台灣》,與電動車相關的《電動車 護國群山崛起》、《深度解析電動車狂潮》,與南科相關的《護國神山台積電 寫下善化小鎮驚奇》、《南科崛起 甘蔗田裡的半導體奇積》,兩倆對比,更容易看出高下

例如,零碳新經濟的報導有新意,市場面與產業面都有討論到,但主張較不明顯;《碳鎖台灣》著重在對政府的敦促,訴求明顯,但是角度比較沒有新意。《電動車 護國群山崛起》這件,因其媒體性質在科技部分有強項,所以將科技面寫得十分透徹,過去談論電動車的零散架構在此作品中被成功整合,幫助讀者一次理解;相較之下《深度解析電動車狂潮》在鋪陳上就顯得單薄。護國神山台積電 寫下善化小鎮驚奇、《南科崛起 甘蔗田裡的半導體奇積》這兩篇談論南科的文章,有評審認為都是正面報導,沒有其他角度,後者內容都只點到為止,看起來有點像是南科廠商介紹手冊;前者則勝在記者文筆流暢,替報導加分。

接著討論到公司治理荒謬劇這件,有多位評審認為這件作品很有勇氣,將該公司的問題具體描寫出來,在揭弊的層面令人印象深刻。但也有評審認為,報導中並沒有把「公司治理」定義清楚。

評審在討論中提到,參賽作品行文中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將兩個概念寫在一起,反而分散了報導的重點。例如在《一件盜領案背後銀行貪婪真相》裡,不論是系統性風險或是個人盜領案都是重要議題,但是將個案與結構性問題混在一起寫,結果兩個部分都沒處理好。即使得分表現不錯的小心高齡金融剝削!也有類似問題。

最後討論計畫新美國這件作品。在初審評分上,有評審給出10分滿分,但也有評審提出,這件作品是在台灣寫美國,缺少現場採訪,對角逐新聞獎而言是減分。

在經過充分的意見交換後,評審以入選5件作品為前提,也考量能鼓勵更多的媒體組織,選出的五件作品分別是:今周刊公司治理荒謬劇​、經濟日報小心高齡金融剝削!​、商業周刊計畫新美國、遠見雜誌護國神山台積電 寫下善化小鎮驚奇​與天下雜誌零碳新經濟作為本屆財經新聞獎入選名單。

在結束國際新聞獎、調查報導獎、財經新聞獎三個獎項的入選名單討論後,評審針對第三次評審會議的進行方式做了討論。最後決定每位評審重新審視三個獎項的入選作品,並給出各獎項入選作品的排序,交由秘書處統計後,作為第三次評審會議的討論依據。

第三次評審會議

日期:110年11月15日
地點:大是出版社辦公室

國際新聞獎

根據第二次評審會議結論,評審各自給出國際新聞獎4件作品的排序,經秘書處統計,《是流亡,還是開拓──大規模港人移台的新地景》、《穿越土敘邊境》、《沒有聲音的人——《國安法》壓境,2019受訪的香港人,後來怎麼了?》這3件作品排序相近,成為評審聚焦討論的作品。

首先,有評審認為穿越土敘邊境這件作品在文字、照片與影音的呈現上,雖不都是3件作品中最好的,但這件作品有到現場採訪,而且是由記者一人獨立完成,雖因為寫作者為派駐當地記者、現場採訪難度相對較低,且文字表現上還可以做得更好些,但是內容涵蓋面廣,完全符合國際新聞定義,是一則標準到位的國際新聞。

另外2件作品都與香港相關。有評審認為是流亡,還是開拓──大規模港人移台的新地景的故事敘述清楚,關照到許多移民,在歷史事件的記載或描述上相當完整,系列中也有許多篇好文章,忠實紀錄了香港人移台心境,讓人看了很有感觸。

沒有聲音的人——《國安法》壓境,2019 受訪的香港人,後來怎麼了?雖然採訪相對容易,但可讀性高,回頭採訪過去的受訪者,在文字、影片的編排上,充分展現了網站的敘事優勢,可以對照的看到同一個人在先前與此次受訪時所說的話,也能看到不同的人面對國安法的不同反應。有評審表示,再重看一遍,還是十分感動。

經過充分意見交流,決定以投票方式選出得獎作品。第一輪投票結果,《是流亡,還是開拓──大規模港人移台的新地景》票數較低,《穿越土敘邊境》與《沒有聲音的人——《國安法》壓境,2019受訪的香港人,後來怎麼了?》票數相同,於是再就後面兩件作品進行第二輪投票。第二輪投票結果,穿越土敘邊境》獲得4票,《沒有聲音的人——《國安法》壓境,2019受訪的香港人,後來怎麼了?》獲得3票。由穿越土敘邊境成為本屆國際新聞獎的得獎作品。評審希望這件作品得獎,能鼓勵更多媒體投入資源外派駐點。

調查報導獎

調查新聞獎在第三次會議前由評審所給出的作品排序結果,石木欽案及銀行員之死事件調查報導在多數評審的排序中名列前茅,7位評審中有4位給這件作品第1名。

有評審指出,根據評審們的排序結果,可以觀察出這屆的評審重視的層面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重視調查,認為記者膽子要大、內容要挖得深,文字功力相對不是那麼要緊;另一類則認為報導角度要全面且周延,同時要引起讀者或社會的注意,帶來一些影響性。

基於第二類立場,有評審提出大風吹,吹什麼?風電重擊的海口人生這件作品針對政府政策規劃時所沒有注意到的問題切入報導,帶出在重視經濟發展後會為社會帶來的衝擊,主張應該要多討論這件作品。這位評審也提出《石木欽案及銀行員之死事件調查報導》這件作品並不是第一個揭發此案件的報導。

關於風電議題,有其他評審表示,過去警廣也做過同樣的題目,一樣是找當地農漁民來現身說法,該件廣播作品相當全面且完整,該位評審認為,到目前為止有關風電的作品都尚未出其右。支持《石木欽案》的評審進一步分析指出,多數媒體只是跟風報導此案件,但鏡週刊持續追蹤此案,同時報導做得又快、又深刻、又銳利,並認為若是沒有鏡週刊鍥而不捨的追查,事件可能就不會有後來的發展。

評審們經過相互拉票的熱烈討論後,最後決議選出石木欽案及銀行員之死事件調查報導作為本屆調查報導獎的得獎作品。

財經新聞獎

財經新聞獎的討論集中在評審排序前兩名的零碳新經濟公司治理荒謬劇

針對《公司治理荒謬劇》這件作品,評審延續第二次評審會議的討論,再次肯定財經報導勇於對公開上市公司批判揭弊,但也有評審認為該作品的缺點是沒有定義何謂「公司治理」。因為沒有清楚定義,導致報導中看不出是在什麼樣的框架底下,挑出大同、國際、日月光這三家公司作為報導對象。評審中也有人認為,這件作品在資料取得上沒有想像中困難,並提出這件作品如果報名調查報導獎會更合適。

對於《零碳新經濟》這件作品,有評審認為,報導中所整理的圖表令人印象深刻,僅僅透過圖表就能讓讀者一眼看到重點,同時報導中整理出台灣減碳企業50強,顯見報導團隊在資料整理上下了苦功,這點也能說服讀者「零碳是做得到的,已經有廠商在努力」,這會讓報導內容產生引領政策的效果。討論到最後,在大多數評審支持下,由零碳新經濟獲得本屆財經新聞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