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文化新聞獎 - 評審會議實錄

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

藝術與文化新聞獎評審(依姓氏筆劃排序)

林采韻老師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節目部經理

陳浩

藍祖蔚老師(召集人)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董事長

杜奕瑾

曹銘宗老師

作家、聯合報前文化記者

第一次評審會議

日期:110 年 09 月 02 日
地點:IEAT國際會議中心903室

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首度增設「藝術與文化新聞獎」,屬不分媒體類別,文字、聲音、影音及多媒體作品皆可參賽,以鼓勵媒體重視藝文新聞。雖然是第一屆藝術與文化新聞獎,但報名踴躍、競爭激烈,參賽作品共有 105 件。

第一次評審會議的主要目的是要推舉出本屆的評審召集人,並討論評審標準。

推舉評審召集人

本屆評審老師為:藍祖蔚、曹銘宗與林采韻,經評審老師互相推舉,由藍祖蔚老師擔任首屆「藝術與文化新聞獎」評審召集人,並合議成立 Line 群組以即時溝通彼此的想法。

決定評審標準

評審初步同意秘書處建議標準:

1)給分方式為 1 10 分,最高 10 分,以 7 分為可進入第二次複審會議討論之門檻。

2)各獎項 7 分以上之作品數量以三分之一(105/3=35)為原則。

3)評分結果回傳秘書處後,經統計、排序,以得分總分超過 21 分(7*3=21)者進入複審討論。

4)複審選出上限五分之一(35/5=7)或七分之一(35/7=5)件數以內作為「入選作品」(依評審辦法最多不得超過 8 件作品)。

5)第三次決審會議從入選作品中決定「得獎作品」。

評審們同意,先綜覽105件作品,初步分類:影音、文字、其他等。然後同類相比。9 26 日(星期日)在 Line 群組中, 3 位老師對分類作法再度討論後獲共識,評審們審閱作品後認為,雖然媒體屬性有差異,但是深度與廣度還是基本條件,所以不再區分媒體類別,而以報導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創意的整體印象為評分依據。並決議最遲在 9 30 日(星期四)將評分表寄發給秘書處統計分數。

第二次評審會議

日期:109 年 10 月 3 日(星期日)上午 10:00 ~ 13:0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 文學沙龍

本次評審會議的目的,主要是從 105 件參賽作品中選出最多 8 件的入選作品。

本獎獎勵對象與評審標準

評審們首先討論本獎項是否只獎勵新聞報導?或是好的企劃亦在獎勵範圍?評審們討論後,同意企劃也是文化藝術新聞的重要一環,應該是本獎項予以肯定並表揚的對象。

而關於評分標準,評審們認為,可以分為「廣度」、「深度」、「密度」及「感動度」四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評判——至廣,可由企劃視野觀之;至深,看作品議題切入的深度;至密,觀察作品是否能活化自己媒體的特質;至感,體會細察作品所帶給閱聽者的感動。評審認為,透過好的藝文新聞作品的深度和廣度,可以看出一個世代的意義與價值。

進入複審討論作品必須符合:平均7分以上,即總分 21 分(7*3=21)以上,或者有一位以上評審特別推薦。

討論名單

初步加總成績後,確定一定進入複審討論名單的作品如下: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所有參賽人 總分
「抗命的香港藝術文化」系列專題 自由亞洲電台 牟迎馨、段士元、黃瓊玉、許書婷、曹郁芬 25
追尋不朽的青春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徐蘊康、吳佳明、黃培理、陳錦亮、謝政峰 24
聽一場「三代同堂」的文化傳承,看見一位來自邊緣的連結者:專訪阿爆(阿仍仍)和母親 報導者 劉致昕、藍婉甄、林彥廷、洪琴宣、陳星穎 23
我在天涯海角開書店 公共電視 李瓊月、袁宏書 23
藝文潮的美學花園 TVBS聯利媒體 凃鴻恩、李皇龍 22
小林大圓滿 公共電視臺語台 王毅丰、許宏耀 22
最好的時光:點亮世界的電影夢 報導者 報導者 22

職人文化帶動在地創生

 

天下雜誌 吳雨潔 22
穿越音樂養分而來的眾生眾聲──21位當代音樂人的初心交換 《文訊》雜誌 文訊雜誌社 21
BBSWWW──台灣網路文學的未來昔日 《文訊》雜誌 文訊雜誌社 21
聽!是棒球 新活水 新活水 21
我們的青春在PTT 鏡週刊 陳昌遠、曾芷筠、王漢順、林韋言、鄒保祥 21
台灣對世界的獨特意義 Why Taiwan Matters? VERSE 一頁文化制作股份有限公司 21
誰還在讀書? Read Now VERSE 一頁文化制作股份有限公司 21

 

追加遺珠

有評審認為〈台灣影像浮生錄〉以文字搭配圖像精準重現特殊時代氛圍,人物選擇也見巧思,有不同角度、不同視野的立體呈現,所選擇的受訪人物具有不同的思考,很有說服力。建議加入討論名單。

另外,有評審認為〈【鏡相人間】我曾待過中華商場: 商場人家後來怎麼了〉是策畫周密、執行亦極用心的方案,提供了不同視野的懷舊追思。經所有評審同意,將這兩件作品納入討論名單。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所有參賽人 總分
台灣影像浮生錄 中央社 《文化+雙週報》 中央社 文化+ 小組 20
【鏡相人間】我曾待過中華商場: 商場人家後來怎麼了 鏡週刊 鏡週刊人物組 20

細部討論

討論 21 分作品

獲得21 分的作品有 6 件,分別是:〈穿越音樂養分而來的眾生眾聲──21位當代音樂人的初心交換〉、〈從BBSWWW──台灣網路文學的未來昔日〉、〈聽!是棒球〉、〈我們的青春在 PTT〉、〈台灣對世界的獨特意義 Why Taiwan Matters〉與〈誰還在讀書? Read Now〉。

評審首先就彼此給分差異較大的作品進行討論。

VERSE》進入討論名單有兩件作品:〈台灣對世界的獨特意義Why Taiwan Matters〉與〈誰還在讀書? Read Now〉,評審認為,選題雖佳,分析卻不夠強。

評審認為《VERSE》的特色是標題下得漂亮並扣合時勢,氣勢雄壯,但深度還要加強。也有評審認為,這個時代還有人努力在辦雜誌,應該要多予以鼓勵。

在充分交換意見後,評審們認為〈台灣對世界的獨特意義 Why Taiwan Matters〉這件在扣題上還有進步空間。相較之下,〈誰還在讀書? Read Now〉雖是強調名牌,但也確實採訪到關鍵人物,作品就活了,因此好看。

關於〈穿越音樂養分而來的眾生眾聲──21位當代音樂人的初心交換〉、〈從BBSWWW──台灣網路文學的未來昔日〉、〈聽!是棒球〉這三件作品,評審認為,這幾件作品是以編輯取勝,由於編輯、企劃也在本獎項鼓勵範圍內,所以這三件作品均納入下一輪進行投票的選項。

對於〈我們的青春在 PTT〉這件作品,三位評審不約而同給出 7 分。評審認為,梳理、回顧 PTT開站二十週年,成功找到創站的杜奕瑾去回顧 PTTBBS 對那個世代的影響,用人物、分析來連結現在的社群媒體,解答了過去為什麼要使用PTT的問題。在懷舊方面是相較於中華商場那件更出彩的作品。

討論 22 分作品

22 分的作品有 4 件,分別是:〈藝文潮的美學花園〉、〈小林大圓滿〉、〈最好的時光:點亮世界的電影夢〉和〈職人文化帶動在地創生〉。

首先討論〈藝文潮的美學花園〉。評審肯定其題目設計、架構宏大,基於鼓勵並肯定在電視台做每日新聞的努力,但短短 3 分鐘的報導確實不容易讓觀眾感動。

關於〈小林大圓滿〉這件作品,評審們認為,這是原住民與災難的議題,少數族群蠻需要鼓舞,再加上家族傳承意義不凡、肯定其選題的用心。但是對歌舞傳承的奧妙並未更多深入的描述,剪接仍有調整的空間,字幕也有錯字,製作上可以更精緻。

〈最好的時光:點亮世界的電影夢〉這件作品文字能力很好,內容寬廣豐富,但看得出來是為了金馬獎而做的系列報導,且仍聚焦在幕前知名人物。本件作品值得肯定的地方是找到兩位關鍵的香港受訪者,以紀錄片的觀點切入金馬影展,由於金馬獎紀錄片獎比劇情片獎更競爭、更不容易拿,這樣的選材視角增加了作品的深度。

評審們對於《天下雜誌》的〈職人文化帶動在地創生〉這件作品鼓勵之餘,有更深的期待。評審肯定天下花大力氣去做台灣鄉鎮的題材,有助於地方創生。這件作品有新聞性,文筆好、配圖漂亮、人物生動,和生活很有關係,但若能進入內裡的文化深層意義與社會價值會更好。

反思:關於名牌效應的討論與制式化寫作風格

評審們指出,本屆藝術與文化新聞獎的參賽作品中,有不少因應影展或時事而生的作品,這些作品標題、文字漂亮,但追求名牌效應的速食採訪方式,屬於即時性、消費性的新聞,欠缺藝術與文化深度,值得有志於此類新聞報導者反思。

評審們在討論作品時提出建議:制式化風格的書寫,雖然套路明確、技巧圓滿豐盛,但也可能使作品文勝於質,生命力流失,值得新聞報導者特別留意。 

討論 23 分作品

23 分的作品有兩件:〈聽一場「三代同堂」的文化傳承,看見一位來自邊緣的連結者:專訪阿爆(阿仍仍)和母親〉和〈我在天涯海角開書店〉。

關於〈聽一場「三代同堂」的文化傳承,看見一位來自邊緣的連結者:專訪阿爆(阿仍仍)和母親〉這件作品,透過主人翁阿爆,帶領閱聽者進入原鄉,以三代同堂的方式定義原住民的社會,值得肯定。評審們認為運用「文字+Podcast」這樣​​跨平台的呈現方式很有力,但應該可以更精緻。主持人刻意保持客觀冷靜,是美學上的選擇,使聆聽上感受疏離。就 Podcast 來說,應該再做剪裁,會更有溫度。而文字的呈現與聲音大致相同,但文字經過潤飾,有助於閱讀,這方面的堅持值得予以喝采。

我在天涯海角開書店這件作品帶給評審們很大的感動,是不容易做到的,真正的「天涯海角」,完全沒有置入性行銷的影子,視野寬闊、執行用心,畫面素材多元呼應,且可以看出報導者在採訪上的認真取材與耐心守護,使得每個故事都不太一樣。記者很用心地思考應該如何呈現每個不同的獨立書店,大概也只有公視才辦得到,或者說公視本來就應該做這樣的報導。

討論 24 分作品

24 分的作品有 1 件,是公共電視的追尋不朽的青春。評審們認為這件追憶 1920 年代前後的作品,選擇以戲劇演出(documentary drama)的方式重建場景,題材宏大、令人感動。

這是一件具有企圖心的作品,從北美館開始爬梳,追尋當時藝術家面對的社會環境,找到藝術作品的源頭、故事與美術史上的意義,再扣回專家學者和民間收藏家的視角來談論。剪接的精緻度亦令人讚賞。

真要挑剔的話,就是重建歷史場景的戲劇演出部分,日語有些太用力雕琢了。

討論 25 分作品

25 分的作品只有 1 件,是自由亞洲電台的「抗命的香港藝術文化」系列專題,這是評審們均給出高分的作品,有評審甚至給出10分滿分。

評審們認為,這件作品是時代議題的多元呈現,文字與影音兩相對照,擴大了素材的影響力、加強了香港抗爭的撼動。史詩般的跨媒體展現豐富多彩,採訪的角度既深且廣,最後呈現出來的力量鏗鏘有聲,走了一條不是那麼即時新聞的路,卻真正是文化新聞的觀點,讓這系列的專題不是那麼悲情,卻是那麼有力。讀者在閱聽中自己就能把抗命者的圖像姿態勾勒出來,非常實在鮮明。

第一輪投票

在對上述16件作品進行第一輪討論後,評審們開始進行「第一輪投票」。投票方式是從16 件作品中選 6 件。

第一輪投票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所有參賽人 總分
「抗命的香港藝術文化」系列專題 自由亞洲電台 牟迎馨、段士元、黃瓊玉、許書婷、曹郁芬 3
我在天涯海角開書店 公共電視 李瓊月、袁宏書 3
追尋不朽的青春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徐蘊康、吳佳明、黃培理、陳錦亮、謝政峰 2
台灣影像浮生錄 中央社 《文化+雙週報》 中央社 文化+ 小組 2
【鏡相人間】我曾待過中華商場: 商場人家後來怎麼了 鏡週刊 鏡週刊人物組 2
聽一場「三代同堂」的文化傳承,看見一位來自邊緣的連結者:專訪阿爆(阿仍仍)和母親 報導者 劉致昕、藍婉甄、林彥廷、洪琴宣、陳星穎 1
穿越音樂養分而來的眾生眾聲──21位當代音樂人的初心交換 《文訊》雜誌 文訊雜誌社 1
BBSWWW──台灣網路文學的未來昔日 《文訊》雜誌 文訊雜誌社 1
聽!是棒球 新活水 新活水 1
台灣對世界的獨特意義 Why Taiwan Matters? VERSE 一頁文化制作股份有限公司 1
誰還在讀書? Read Now VERSE 一頁文化制作股份有限公司 1
藝文潮的美學花園 TVBS聯利媒體 凃鴻恩、李皇龍 0
小林大圓滿 公共電視臺語台 王毅丰、許宏耀 0
最好的時光:點亮世界的電影夢 報導者 報導者 0
職人文化帶動在地創生 天下雜誌 吳雨潔 0
我們的青春在PTT 鏡週刊 陳昌遠、曾芷筠、王漢順、林韋言、鄒保祥 0

優先入選 5 件作品

確定「抗命的香港藝術文化」系列專題我在天涯海角開書店追尋不朽的青春 台灣影像浮生錄【鏡相人間】我曾待過中華商場: 商場人家後來怎麼了  5 件作品優先進入本屆藝術與文化新聞獎的入選作品名單:

補充討論

由於今年是首屆設立藝術與文化新聞獎,評審們決定盡可能選出更多優秀的入選作品。在進行第二輪投票以前,評審決定針對上一輪討論中較少交換意見的兩件作品聽!是棒球從BBS到WWW──台灣網路文學的未來昔日進行討論。

因為疫情,台灣一度是世界上唯一可以轉播棒球賽的國家,因此《新活水》的〈聽!是棒球〉這件作品由此切入,再去扣合台灣的棒球歷史,相當生猛有力。評審認為,《新活水》編輯的力量非常強悍,在美術上的發揮很值得參考。這件作品從視覺到文字都在水準之上,是非常作品式的編輯手法,呈現出不同樣的閱讀模式,展現盡情的自由與奔放。

評審特別點出,棒球作為台灣國球的養成,以「聽」的概念來切入,光是這個點子在執行上就相當另類有趣,既擴充了文化的面向、體育活動的觀點和視野,也呈現了運動最為生活文化的一面,帶出了另外的思考空間和可能性。

關於〈從BBSWWW──台灣網路文學的未來昔日〉這件作品,有評審表示,之所以在《文訊》的兩件作品中選擇了它,是因為本件作品處理題材的角度特別,以文學作為切入點,呈現出文學的不同語彙和進程、語言的轉換,使得這件作品別具前瞻性。另有評審補充,這是一件規劃完整的作品,歷史縱深及現場操作都有完整的分享。

第二輪投票

在結束第二輪補充討論後,評審們進行第二輪投票,​​規則是每位評審從上輪投票獲得 1 分的 6 件作品中選出 3 件,以得票高者成為入選作品。 

第二輪投票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所有參賽人 總分
聽!是棒球 新活水 新活水 3
BBSWWW──台灣網路文學的未來昔日 《文訊》雜誌 文訊雜誌社 2
聽一場「三代同堂」的文化傳承,看見一位來自邊緣的連結者:專訪阿爆(阿仍仍)和母親 報導者 劉致昕、藍婉甄、林彥廷、洪琴宣、陳星穎 1
穿越音樂養分而來的眾生眾聲──21位當代音樂人的初心交換 《文訊》雜誌 文訊雜誌社 1
台灣對世界的獨特意義 Why Taiwan Matters? VERSE 一頁文化制作股份有限公司 1
誰還在讀書? Read Now VERSE 一頁文化制作股份有限公司 1

確認第二輪成為入選作品的 2 件作品

投票結果,確定聽!是棒球從BBS到WWW──台灣網路文學的未來昔日兩件作品進入入選作品名單。加上第一輪入選的 5 件,已有 7 件入選。

 

第三輪投票

由於本屆藝術與文化新聞獎參賽作品超過百件,按照卓越新聞獎參賽規則,最多可選出 8 件入選作品,尚餘一個入選名額。因此評審們決定進行第三輪投票,從第二輪投票得1分的 4 件作品中,再投票選出1件作品。如果沒有共識,那本屆就只選 7 件入選。

第三輪投票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所有參賽人 總分
聽一場「三代同堂」的文化傳承,看見一位來自邊緣的連結者:專訪阿爆(阿仍仍)和母親 報導者 劉致昕、藍婉甄、林彥廷、洪琴宣、陳星穎 2
穿越音樂養分而來的眾生眾聲──21位當代音樂人的初心交換 《文訊》雜誌 文訊雜誌社 0
台灣對世界的獨特意義 Why Taiwan Matters? VERSE 一頁文化制作股份有限公司 0
誰還在讀書? Read Now VERSE 一頁文化制作股份有限公司 1

確認第三輪成為入選作品的 1 件作品

確定  聽一場「三代同堂」的文化傳承,看見一位來自邊緣的連結者:專訪阿爆(阿仍仍)和母親  為本屆藝術與文化新聞獎入選的第 8 件作品。

結論

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不分媒體類藝術與文化新聞獎入選作品確認如下: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所有參賽人
「抗命的香港藝術文化」系列專題 自由亞洲電台 牟迎馨、段士元、黃瓊玉、許書婷、曹郁芬
我在天涯海角開書店 公共電視 李瓊月、袁宏書
追尋不朽的青春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徐蘊康、吳佳明、黃培理、陳錦亮、謝政峰
台灣影像浮生錄 中央社 《文化+雙週報》 中央社 文化+ 小組
【鏡相人間】我曾待過中華商場: 商場人家後來怎麼了 鏡週刊 鏡週刊人物組
聽!是棒球 新活水 新活水
BBSWWW──台灣網路文學的未來昔日 《文訊》雜誌 文訊雜誌社
聽一場「三代同堂」的文化傳承,看見一位來自邊緣的連結者:專訪阿爆(阿仍仍)和母親 報導者 劉致昕、藍婉甄、林彥廷、洪琴宣、陳星穎

 

第三次評審會議

日期:110 年 10月 31 日(星期日)上午 10:30 ~ 13:00
地點:Laymoon Coffee

第三次評審會議的目的是選出首屆藝術與文化新聞獎的得獎作品。

評審表達意見

評審們在經過近一個月的沈澱思考、重新審視入選作品後,在第三次評審會議上互相交流表達意見。

本屆三位評審都曾擔任相關路線記者、編輯,資深記者對於作品自有其獨到又敏銳的觀察與直覺。他們關注每件作品中記者的觀點,以及蹲點挖掘採訪的深入與耐力。評審們也提出所關懷的幾個判準,包括:是否由記者親身書寫?題材如何切入?是否提供不同角度的觀點?作品的可讀性?

評審以文字、影像、聲音分類,完整爬梳入選作品。在文字方面,以能盡展版面特質為標準,認為從BBS到WWW──台灣網路文學的未來昔日這件作品精彩但傳統,而聽!是棒球最為精彩。台灣影像浮生錄切入視角特別,【鏡相人間】我曾待過中華商場: 商場人家後來怎麼了則盡顯小人物的生命故事。

評審特別指出,〈【鏡相人間】我曾待過中華商場:商場人家後來怎麼了〉這件作品雖然是搭上熱播劇《天橋下的魔術師》的新聞浪潮,但是如同〈我在天涯海角開書店〉一樣,記者有深挖、有守候,不崇尚名牌、抽絲剝繭地穿越時空找到當時生活在中華商場的人家,因此故事格外扣人心弦。

在影像方面,我在天涯海角開書店真的是天涯海角,從平凡人物中找題材,呈現庶民風采。相對來說,〈追尋不朽的青春〉這件猶如精緻藝術品,從偉大的作品切入採訪到藝術家的後代,鋪陳美術史的發展,並延伸到國家的角色。

「抗命的香港藝術文化」系列專題則從生命的連結進行文化的傳遞,是很特別的題材,從人性出發,以藝術家的觀點述說,沒有太多的主觀,卻深刻地讓時代的價值含苞待放。評審特別指出,〈抗命〉的文字與影像交融很強,在此時此刻時候,我們需要鼓勵這樣的題材,用台灣的力量鼓勵香港。

至於聲音,聽一場「三代同堂」的文化傳承,看見一位來自邊緣的連結者:專訪阿爆(阿仍仍)和母親,獨樹一幟、企劃太強,展現融媒體的特質,雖然篇幅有點太長,不過動員非常強,還特別做聲音效果,值得鼓勵。

 

第一輪投票

在結束對8件入選作品的討論後,評審們進行「第一輪投票」。投票方式是每位評審針對 8 件入選作品每人2票,以得票最高者獲獎。第一輪投票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所有參賽人 總分
「抗命的香港藝術文化」系列專題 自由亞洲電台 牟迎馨、段士元、黃瓊玉、許書婷、曹郁芬 3
追尋不朽的青春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徐蘊康、吳佳明、黃培理、陳錦亮、謝政峰 2
我在天涯海角開書店 公共電視 李瓊月、袁宏書 2
聽一場「三代同堂」的文化傳承,看見一位來自邊緣的連結者:專訪阿爆(阿仍仍)和母親 報導者 劉致昕,藍婉甄,林彥廷,洪琴宣,陳星穎 1
聽!是棒球 新活水 新活水 1
BBSWWW──台灣網路文學的未來昔日 《文訊》雜誌 文訊雜誌社 0
台灣影像浮生錄 中央社 《文化+雙週報》 中央社 文化+ 小組 0
【鏡相人間】我曾待過中華商場: 商場人家後來怎麼了 鏡週刊 鏡週刊人物組 0

再一次舉手確認

評審們確認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不分媒體類藝術與文化新聞獎的得主是獲得三票的《自由亞洲電台》「抗命的香港藝術文化」系列專題

評審認為,香港從自由落入極權,一群藝文工作者不甘沉默而走向「抗命」之路。本作品以文字與影像對照呈現,報導他們如何轉進台灣繼續創作,為香港發聲。雖然有「香港人寫香港,居然要跑來台北」的無奈,但卻有「明知道你要向我的心開槍,我都要告訴你我的心還在這裡跳動」的力量,充分展現藝文新聞的高度。

臨時動議 1:增設特別推薦(Special Mention

由於本屆參賽作品百花齊放、各媒體類別均有出彩奪目的表現,評審共同決定在大會之外,以三位評審名義,提出兩件特別推薦(Special Mention)。並由藍祖蔚召集人在頒獎典禮上提及,以茲鼓勵。

 

特別推薦(Special Mention)投票

評審們決定每人 2 票,從得獎作品以外的 7 件作品中票選出兩件作品給予特別推薦(Special Mention)的鼓勵,特別推薦投票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所有參賽人 總分
聽!是棒球 新活水 新活水 3
我在天涯海角開書店 公共電視 李瓊月、袁宏書 2
追尋不朽的青春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徐蘊康、吳佳明、黃培理、陳錦亮、謝政峰 1
聽一場「三代同堂」的文化傳承,看見一位來自邊緣的連結者:專訪阿爆(阿仍仍)和母親 報導者 劉致昕,藍婉甄,林彥廷,洪琴宣,陳星穎 0
BBSWWW──台灣網路文學的未來昔日 《文訊》雜誌 文訊雜誌社 0
台灣影像浮生錄 中央社 《文化+雙週報》 中央社 文化+ 小組 0
【鏡相人間】我曾待過中華商場: 商場人家後來怎麼了 鏡週刊 鏡週刊人物組 0

確認本屆特別推薦的 2 件作品

確定本屆特別推薦的兩件報導作品是:聽!是棒球我在天涯海角開書店

《公共電視》的〈我在天涯海角開書店〉示範了一個文化議題如何透過守候、深耕、等待,突破報導的瓶頸。
《新活水》的〈聽!是棒球〉開拓了文化議題表現的另一種可能性。我們知道棒球是打的、棒球是看的,從打棒球、看棒球,一則文化報導能用聽覺,重新開啟對於國球議題領略的縱深,是非常精彩的努力。

獎項只有一個,但評審們認為,應該要給這兩件作品應有的肯定。

臨時動議 2:明年建請增設藝術與文化新聞評論獎

評審們認為藝文評論同是藝術與文化新聞重要的成分,共同建議卓新獎評審執委會,明年考慮在藝術與文化新聞項下分設:報導獎、評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