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及網路(影音)類 - 評審會議實錄

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

電視及網路影音類評審(依姓氏筆劃排序)

丘岳

余佳璋老師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顧問

陳浩

洪貞玲老師(召集人)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馬雨沛老師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劉蕙苓老師

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教授

杜奕瑾

李志德老師

文學》文化組副總編輯

侯惠芳老師

公共電視研發部前經理

陳慧蓉老師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所副教授

第一次評審會議

日    期:110年9月02日(二)14:00—15:30
地    點:IEAT國際會議中心三樓第一會議室

本屆電視及網路(影音)類三個獎項,共有176件作品參賽,其中突發新聞獎29件、深度報導獎109件、新聞節目獎38件。

第一次評審會議上,評審們推舉洪貞玲老師擔任評審召集人。接著決定本屆評審作業方式採初審、複審兩階段進行。

初審:每件參賽作品分配給超過半數(四位)評審審閱,決定該作品是否進入複審。初審採個別獨立評審,由評審們參酌各獎項所訂之評審標準及入選件數,決定所要推薦的作品。初選結果經秘書處統計,獲得三位以上評審推薦之作品可進入複審。複審名單決定後,評審們須於第二次評審會前補審閱非原責任範圍之作品,並進行排序,做為評審第二次會議討論之依據。

評審們討論決定各獎項評分原則如下:

突發新聞獎:著重即時、顯著性內容呈現及製作整合能力報導具影響力。

深度報導獎:著重報導深入脈絡完整議題價值証據資料具說服力。

新聞節目獎:著重公正、平衡、多元、整體製作。

第二次評審會議

進入複審後的作品先以得票數排序,例如突發新聞有6  件作品進入複審,要先從第一名排到第六名,同票序位相同,再進行討論。各件作品討論如下

突發新聞獎

今年的突發新聞獎在初審部分,評審共識度頗高。針對幾件較具共識的作品,分別討論如下:

首先討論公共電視的油到小琉球這件作品。評審認為,這件時效性雖然不是很強,不過相較於其他作品幾乎都是動用大團隊,這件作品頗能突顯小團隊的機動性,在突發新聞這個獎項中值得鼓勵。這件作品的畫面構圖與角度取在美學上堪稱佳作,充份掌握電視新聞以畫面說故事的特性,獲得評審肯定。不過,也有評審對於部分畫面是由別人提供的有意見,評審認為,確實有很多突發新聞的現場是台北的媒體很難及時趕到的,所以也要看記者對該議題到底下了多少功夫?做了哪些資訊蒐集?不過,以突發新聞來說,"現場"、"時間"還是重要的得分要件。有評審近一步指出,作品播出的時間距離事發的時間有多久,應該是判斷的關鍵。以公共電視的【牧場防疫大作戰】這件來說,牧場是在4月5號出現疫情,但公視於5月3號才播出,就慢掉了。

原住民族電視台的【狩獵教我們的事系列報導】這件,評審認為比較屬於專題新聞,是預知即將要發生的事情,等政策一宣布,就立刻做出新聞,事件是可預期的,不符合"突發"要件。不過由於是族群議題,主流媒體比較不會談,所以獨樹一幟。

聯利媒體有三件作品即時新聞的「遠距離」挑戰!台鐵「太魯閣號事故」追蹤、【解封報復性出遊的道安危機 蘇花遊覽車血淚公路】、513大停電TVBS惡夢考驗進入討論名單。這三件作品都符合突發新聞條件,其中【即時新聞的「遠距離」挑戰!台鐵「太魯閣號事故」追蹤】獲得較高評價。評審認為,面對一個非常突發的車禍意外事件,在完全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的狀況下,TVBS新聞團隊能迅速把事情兜攏,並在各節新聞中不斷更新,很考驗採訪團隊、編輯台的組織力,有時候並不是人多就能做得到,雖然TVBS的資源較其他台多,但這件作品看得出整體戰力,值得肯定。

【513大停電TVBS惡夢考驗】這件作品也是在抓不到頭緒的狀況下,慢慢去組織出一個脈絡,表現不錯。相較之下【解封報復性出遊的道安危機 蘇花遊覽車血淚公路】這件,就沒有其他兩件處理得好。

客家電視台的【「水荒‧農心慌」系列報導】,從議題來看,會覺得好像沒有即時突發性,但缺水問題在自然的進程裡面就是這樣的節奏,缺水災害發生,政府政策制定了以後,農民受到了影響,時間上確實是突發新聞,但跟其他作品比起來,時間性的強度相對較弱。

評審認為,今年卓新獎將「即時新聞」改為「突發新聞獎」,在定義上確實不盡相同。災難、意外新聞當然非常符合"突發"新聞定義,採訪的困難度也相對比較高。經過初審、複審評分,評審們決定入選三件,分別是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的【513大停電TVBS惡夢考驗】、公共電視的【油到小琉球】、以及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的【即時新聞的「遠距離」挑戰!台鐵「太魯閣號事故」追蹤】。

評審們也提醒各家參賽者,如果不是自家拍到的畫面,而是引用、取得的畫面,來源都需要標註清楚,因為這是基本的新聞倫理要件。

突發新聞獎入選作品

作品名稱 媒體機構
513大停電TVBS惡夢考驗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油到小琉球 公共電視
即時新聞的「遠距離」挑戰!台鐵「太魯閣號事故」追蹤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深度報導獎

對於這獎項,評審共識頗高。首先討論台視的【揭開地底秘密-國道走山十年之後】這件,評審認為,這件作品做得很完整,讓觀眾獲得很多知識,議題也很重要。有評審指出,「熱線追蹤」這個節目的水準整齊,是很穩定的雜誌型節目;另一件台視的作品即刻救援 盔甲精靈穿山甲,選題不錯,畫面豐富,呈現方式細緻,對於穿山甲的習性、穿山甲面臨的現實狀況交代清楚,整體而言是好看的作品;東森的【福爾摩沙守護者-野性生命篇】也是在談穿山甲,評審也肯定作者在議題上的努力,認為拍攝品質很好,評審對攝影者的用心給予肯定,但作品屬性偏向節目,新聞性較少,口白多以作者主觀角度陳述,背景音樂也稍為重了些。

另一件東森的作品【台灣NEXT-枯旱之島水危機】把枯旱的過程,用口白讓閱聽者更容易了解,頗獲評審肯定。

聯利媒體的你的孩子吃什麼這件,評審認為,雖然營養午餐是老話題,但可以從作品當中感受到新聞部的動員力,後製也做得非常有趣,用數據來輔助說明,調查揭露性強。根據作品說明,這件作品播出後,讓行政院增加了營養午餐預算,顯示報導發揮影響力,達到建設性效果,評審相當肯定。

評審在討論公共電視【太魯閣之慟】時指出,這個議題各家都有做,這件作品從「安全意識」角度,探討從發包到施工,以及整體的交通營運管理,但跟其他新聞台相較,並沒有更深入之處。公共電視的另一件作品【翻轉病房】,則傳達了「社區醫生」這個重要觀念,報導完整、深入。

中華電視公司的山火啟示錄這件,記者深入採訪,資料調查有深度,議題特別,畫面完整,評審也給予高評價。

三立的矽島不殤追蹤台灣電子廢棄物這件,評審認為議題特殊,顯示三立對財經議題的深入,已經到可以從產業中發現問題。作品對電子廢棄物的問題刻畫深入,有幾個驚悚畫面讓觀眾感到震撼,呈現手法高明。

聯合報台灣超有材先砍自己的樹這件,討論森林政策跟伐木的問題,雖然其他媒體也有類似專題,但這件作品的觀點新穎,對木材的商業價值做了深入的探討,對山上的第一線工作者近身採訪,觸及層面廣,作品具延伸性。顯示議題選擇確實是udn的強項。

新永安有線的大地共生這件,是地方性題材。在地電視台對在地議題做深度報導,發揮「守望地方環境的責任與使命」。評審認為,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能做到這樣,在地方電視台中實屬不易。相較於一般地方台大多都選擇軟性新聞,這件作品實屬難得。

評審們在討論公共電視西疆有事 誰偷了我們的砂?這件時指出,事件發生地很偏遠,記者實地採訪,採訪難度高,角度、觀點都很好,所關懷的是跨越國境的生態破壞問題,具全球視野。雖然題材並不是全新的,但內容完整全面,把「我們的島」這個節目一向的專業性充分表現出來。

經過討論及投票,評審決定讓7件作品入選,分別是華視【山火啟示錄】、台視【即刻救援 盔甲精靈穿山甲】、聯合報【台灣超有材先砍自己的樹】、新永安有線【大地共生】、三立【矽島不殤追蹤台灣電子廢棄物】、公共電視【西疆有事 誰偷了我們的砂?】,以及聯利媒體【你的孩子吃什麼】。

深度報導獎入選作品

作品名稱 媒體機構
山火啟示錄 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即刻救援 盔甲精靈穿山甲 臺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超有材先砍自己的樹 聯合報
大地共生 新永安有線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矽島不殤追蹤台灣電子廢棄物 三立電視台
西疆有事 誰偷了我們的砂? 公共電視
你的孩子吃什麼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新聞節目獎

評審首先指出,台灣人大多不怎麼喜歡看國際新聞,要如何把國際新聞內容跟本地社群連結,讓國際新聞充分發揮影響力,讓台灣觀眾覺得國際上發生的事情與自己相關,是相當不容易的事。從這個角度,有評審覺得,公共電視的新聞全球話在這點上做得很棒。因為它經常在國際新聞裡面,自然純熟的將台灣的位置放進去,讓閱聽眾覺得此事與自己息息相關,同時感受到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地位。節目內容完整度高、每則新聞重點清楚,每一集都有重點訪談。評審認為,主持人同時也是製作人,對相關議題有一定程度熟悉,雖然一個禮拜只播三天,但能穩定持續,也很不容易。不過也有評審提出,該作品自選的那一集,編排上比較碎,光疫情就分三段,議題沒有連接訪談,編排得不夠工整。

客家電視台的【暗夜新聞】呈現台灣是多元、多族群社會,在主流媒體上所看到的社會事件,客台會用客家族群的角度呈現,有時候會有別於主流媒體觀點;有評審指出,客家電視台使用公視新聞的內容還是太多了,自己做的新聞比較少。不過也有評審表示,族群相關素材其實有限,只能從文化的角度去提煉。評審認為,如果跟自家的新聞節目比較的話,【當晝新聞】表現比暗夜新好。【當晝新聞】在指定作品中談到關於"水"的議題,做得就很有特色跟深度。

在討論到華視的華視新聞雜誌這個新聞雜誌型節目時,評審認為,這個歷史悠久的老牌節目,每週規律呈現,跟一般Daily News有所區別,採訪跟議題選擇都有一定水準,在大的議題框架下進行多元的討論,製作用心。但也有評審覺得,老節目在題材跟形式上,應該再尋求突破。

民視的民視全球新聞選材多元,跟其他台的國際新聞比起來頗有特色,是介於新聞雜誌跟Daily News之間的文類,議題完整度高,在有收視率壓力的電視台中,國際新聞能做到這樣的長度跟深度,對收視率來說其實是有風險的,很有挑戰性,值得鼓勵。但也有評審覺得,電視台本身的政治風格太強烈,在中國相關新聞的部分,呈現略有偏頗,尤其對於中國相關新聞的消息來源嚴謹度,需要再加強。

三立電視台的兩個節目,分別是【台灣新思路】、【台灣亮起來】,評審認為也都做得不錯。其中【台灣新思路】關於疫情的那一集做得不夠好,但電子廢棄物這集,完整度高、角度特別,對台灣科技業做深入報導,搭配動畫,效果不錯。

東森電視的【假日晚間新聞】這件,對太魯閣號車禍花很多篇幅深入分析報導,在工程的部分有獨家,可以感覺到製作人的用心。

評審在討論時指出,現在台灣的各個新聞節目,其實都算持續、穩定,但要超越自己就有一些難度。而聯利媒體的十點不一樣,除了穩定以外,還能持續自我超越,編排成熟且流暢,不管是自選作品還是指定作品,都有相當的水準。而且在指定作品部分,當天很多節目都提到印度的疫情,【十點不一樣】聯繫到印度的台商來回應,在新聞表現上超越各台。

經過一番激烈討論,評審最後決議入選4件,分別是,聯利媒體【十點不一樣】、民間全民電視【民視全球新聞】、公共電視【新聞全球話】、中華電視公司【華視新聞雜誌】。

新聞節目獎入選作品

作品名稱 媒體機構
十點不一樣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新聞全球話 公共電視
華視新聞雜誌 中華電視公司
民視全球新聞 民間全民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次評審(決選)會議

突發新聞獎

對此獎項評審討論時共識也很高,一致給了聯利媒體即時新聞的「遠距離」挑戰!台鐵「太魯閣號事故」追蹤這件最高分。

評審覺得,這件作品突發性跟即時性都遠勝過其他兩件入選作品,事件發生在東部,增加了記者及時趕到現場採訪的難度,看得出該台對重大新聞的群體戰打得很好。佈署完整,延續性夠且範圍廣。在每一節新聞播出之前,都把上一節的內容再精簡描述;每一次報導都有新東西加進來。從一開始只有時間、地點,接著有死亡人數、車禍原因,到後來開始做保險理賠、究責等後續發展。記者在現場敘事聲音表現穩定,看得出成熟度,也感受到TVBS在這點上對記者的要求。整件作品節奏井然,敘述清楚,訊息持續整合,把整個事件越來越清晰地呈現給觀眾。

聯利媒體股份的513大停電TVBS惡夢考驗​這件表現也不錯,但相較於太魯閣號事件,難度較低,新聞重大程度不同,缺少事件發展的延續及修正。

公共電視的油到小琉球這件,突發性相較少,但畫面美,作品剪輯精彩、攝影專業強、經驗老練,記者的警覺性也很高。作品來自專題節目,畫面有些雖然不是自己拍的,但記者能透過管道要到畫面,也是本事。在形式上非典型的新聞報導,少了記者口述,在沒有記者口述的情況下,以高明的剪輯技巧把所有受訪者的口白連接在一起,完整描述事件。但也有評審指出,突發新聞還是應該有記者口述,比較能帶領觀眾了解事件。

討論到最後,評審一致認為,突發新聞不只要求有,還要求好,必須要有企圖心去完成所有困難挑戰。對於後勤支援跟資源佈署各方面都要完善思考,在科技進步、資訊爆炸的時代,突發新聞如何訊息精準、敘事清楚,讓觀眾迅速了解事件是勝出的關鍵。評審一致同意,今年的「突發新聞奬」應該頒給聯利媒體的即時新聞的「遠距離」挑戰!台鐵「太魯閣號事故」追蹤

深度報導獎

針對入選的7件作品,評審共識度頗高。公共電視的西疆有事 誰偷了我們的砂?仍然獲得高評價。

評審指出,今年四月間很多媒體都到現場做了相關報導,但這件作品的勝出之處是,層層揭開細節並深入說明,製作團隊對深度報導相當有經驗,而且用心。議題本身就有趣,具有一種「隱藏式的重要性」,分析深入,讓原本不了解這個議題的閱聽者都能從無到有深入了解,看得出製作單位的功力。每個單元都爬梳得很好,畫面很美,沒有多餘聳動的音樂,案例處理得很緊實、嚴謹,起承轉合都很用心,每一個問題、面向都照顧到,包括國界、文化、環境、生物資源都有包括,也提到其他國家亦面對同樣問題,解釋、調查都很清楚,記者有個人特色,但卻沒有變成個人秀,用親切的方式跟觀眾溝通。

聯合報台灣超有材–先砍自己的樹這件,評審肯定議題的重要性,選題極佳,重新看待樹林再利用的方式。既然必須要砍樹,砍樹之後延伸出來的議題,不論是疏伐木材做為文創資材,或是倡議對森林的重新對待,這件作品都清楚指出問題,也讓我們看到,政府在這一塊的政策是弱的。但有評審認為,整體來看這個系列報導,前面做得很好,但後面稍弱,有點拖,感覺頭重腳輕。

華視的山火啟示錄是一個好題材,以前很少人關注火燒山議題,作品採取的觀點也很不錯,而且這是一組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碰巧遇到小型火燒山,所以作品內容同時兼具專題元素與突發新聞元素,也讓我們了解森林救火隊的工作狀況。但整體來看,新聞的精緻度就深度報導文類來講仍有不足,有些地方比較鬆散,加上製作這類議題可能需要消防署或林務局的協助,因此內容就摻雜了一點公關味。

台視的即刻救援 盔甲精靈穿山甲這件是保育類題材,這個議題不只影音媒體報導,在平面媒體也常見,就新聞來講,只要問題沒解決,就會有更多的持續報導,所以沒有重複報導的問題。況且只要談穿山甲,專家就是那幾個,所以幾乎一定都會訪問到相同的受訪者,訪談的內容也都會類似。評審認為,這件作品是電視類今年所有有關穿山甲議題的作品中,做得最好的一件。

新永安有線電視的大地共生這件作品,評審認為很讓人驚艷,完全超越地方台的水準。更直得鼓勵的是,地方台就像最前線,當地方發生環境問題,能在最前線報導出來,是新聞的核心價值,【大地共生】這件作品,就是非常忠實呈現新聞第一線的一件作品。

三立電視台矽島不殤–追蹤台灣電子廢棄物是個很嚴肅的議題,也比較少人碰。台灣是矽島,這件作品勇於揭露電子產業的醜陋面,試圖找出解方。評審認為,這個用心跟勇於嘗試的精神,值得鼓勵。但也有評審覺得,雖然作品有討論到這些產業對環境造成的危害,但後面又順勢轉圜,讓人覺得是想淡化事情的嚴重程度。

聯利媒體的你的孩子吃什麼這件,雖然談的是老議題,但記者做的方式有突破,用調查新聞的方式,盤點全台灣各縣市的營養午餐經費、外包情形,並做調查,程度已經可以說是全台灣的普查了。報導角度新穎,把最好跟最壞的例子並列對比,呈現方式活潑。這個作品最後影響了政府政策,值得嘉許。評審認為,這件作品在文類上更像調查報導。有評審指出,如果作品能再深入學校與廠商之間的一些採購問題,以及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把制度面跟結構面的問題再點出來,會更好。

評選過程中,評審討論到,以往深度報導的參賽作品,議題大多都圍繞環境、民生、環保等議題,評審期許電視台能勇敢挑戰其他議題,花心思經營有關政治、經濟等面向的議題。

經過討論,7件入選作品中,不論是議題深度、畫面呈現、記者表現以及整件作品的完整性,公共電視【西疆有事 誰偷了我們的砂?】仍是多數老師的第一名,由公共電視西疆有事 誰偷了我們的砂?獲得今年的深度報導獎。

新聞節目獎

針對今年入選的四件作品,根據評審們會前的排序結果,公共電視新聞全球話得分最高。接下來進行討論。

首先對於民視的民視全球新聞這件,評審認為,把台灣角色放大去看全球新聞,策略正確,但對中國相關新聞的資訊來源,還需要處理得更嚴謹。

公共電視新聞全球話這件,評審認為,把本土跟國際新聞巧妙連結,編輯純熟,完整度高,節目段落安排、主播表現都很穩重,自選、指定作品表現整齊。常能在報導國際新聞的時候,找出跟台灣的連結點,突顯台灣的國際定位。但也有評審認為,指定作品那集,在編輯上相較於【十點不一樣】,顯得不那麼工整。

評審認為,聯利媒體的十點不一樣,指定作品跟自選作品水準平均。指定作品那集,把一整天的新聞全面且完整呈現,結構扎實。相較過去的表現,雖然沒有驚豔,但水準有維持。

華視的華視新聞雜誌是今年入選作品中,唯一不是國際新聞屬性的。內容品質不錯,但期待有更多突破。週報型新聞節目有每週截稿的壓力,很難每一次都做到完善,但在深度上還是必須勝過每日新聞,這次的指定作品那一集顯得比較弱,與daily news差別不大。

評審認為, 像【華視新聞雜誌】跟【十點不一樣】這樣的老牌節目,內容也都做得很不錯,只是變得太過例行性,期待能有更多的突破。

經過逐漸討論,評審最後一致決議,由公共電視新聞全球話獲得今年新聞節目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