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攝影類 - 評審會議實錄
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
張蒼松老師
攝影家、策展人

劉振祥老師(召集人)
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兼任副教授

黃子明老師
中國時報主任記者
第一次評審會議
日期:110年9月2日
地點:IEAT 國際會議中心三樓第一會議室
本屆新聞攝影類參賽件數分別為「單張新聞攝影獎」65件、「系列新聞攝影獎」52件。
經評審互相推舉,由劉振祥老師擔任本屆新聞攝影類召集人。
初審評審方式決議為,由每位評審老師審閱全部參賽作品後,各獎分別勾選出較優秀的10件作品進入複審為原則,但仍依第二次會議時的實際討論,決定各獎項入選名單。
第二次評審會討論決定各獎項入選作品,第三次會議就入選作品選出得獎作品。
第二次評審會議
日期:110年10月8日
地點:劉振祥老師工作室
在第二次會議召開前,三位評審審閱全部參賽作品後,各獎項分別勾選出較優秀的10件作品,有獲得票數的作品整理如下:
單張新聞攝影獎
單張新聞攝影獎初審獲得票數作品:
作品名稱 | 發表媒體 | 總票數 |
在陰暗隧道的事故現場 看見溫暖悲心的白袍 | TCnews慈善新聞網 | 2 |
The Change of Our Destiny – Asena | 報導者 | 2 |
無聲世界 | 周刊王 | 2 |
疫情「熱區」下的化學兵 | 天下雜誌 | 2 |
疫情下的道別 | 報導者 | 2 |
鬼滅豬腸 | 多維新聞 | 1 |
深刻印痕 | 聯合新聞網 | 1 |
在日月潭裡拍婚紗的新人 | 《經典》雜誌 | 1 |
王美花心中那道陰影 | ETtoday | 1 |
在家暴法幕下的相對人 | 報導者 | 1 |
疫情角落 | 風傳媒 | 1 |
趕緊撤離 | 中國時報 | 1 |
疫情三級警戒 外送員難覓外食處 | 中央社 | 1 |
戳鼻子….哭哭 | 中國時報 | 1 |
彩虹不該有灰階,阿古與信奇跨國同性婚姻這條路 | 鏡週刊 | 1 |
刑罰與治療 ── 精神障礙犯罪的監護處分 | 報導者 | 1 |
身陷罷免風波的市議員黃捷 | 端傳媒 | 1 |
旁觀他人的痛苦 | 蘋果日報 | 1 |
無臉的告別式 | 報導者 | 1 |
微解封民眾運動解壓 球場釋放精力 | 聯合報 | 1 |
打在你身 痛在我心 | 中時電子報 | 1 |
囚.黎智英 | 台灣端傳媒 | 1 |
The next station: new normal 下一站:新常態 | The Telegraph (UK) 英國每日電訊報 | 1 |
樂天桃猿主場開幕戰 鄭文燦場邊應援 | 中央通訊社 | 1 |
疫情下的偏鄉教育現場 | 報導者 | 1 |
在單張新聞攝影獎的討論部分,評審決定先討論1票的作品:
鬼滅豬腸
評審認為這張作品快門時機掌握得不錯。
深刻印痕
同樣主題在這一兩年常見到,尤其是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各媒體都拿醫護長時間戴口罩留在臉部的痕跡來凸顯其工作辛苦。
在日月潭裡拍婚紗的新人
有評審指出去年水資源是台灣的大問題,影響民生之外也反映氣候變遷,整張畫面氣氛的營造很不錯。在其他評審附議下,決定將這件作品併入2票作品一起討論。
在家暴法幕下的相對人
關於這件作品,評審們討論的是新聞攝影對「導演式」拍攝手法的容許度。評審們觀點不一。
疫情角落
評審認為,拍攝難度不高,但是畫面有意思,人物跟牆壁上的人形成對比。
戳鼻子….哭哭
評審認為畫面中只能隱隱約約看到棉花棒要戳鼻子,大概能判斷是為了快篩,但主題不夠突出,而且類似畫面在疫情時期算是常見的。
刑罰與治療 ── 精神障礙犯罪的監護處分
有評審表示一看就知道跟精神療養所有關,但影像結構比較沒有那麼突出,只能看出氛圍,建議應該跟其他同樣主題照片彙集,報名系列新聞攝影獎,單張來看,稍弱。
旁觀他人的痛苦
評審認為,就社會事件的新聞照來看還不錯,畫面感呈現的氛圍跟燒王船有點像,但是應該可以再將照片的範圍切小一些、聚焦一些。
無臉的告別式
參賽者同時將這張照片相關的一系列,報名系列新聞攝影獎項,在單張用彩色照片、系列轉成黑白照片,評審認為有不一致的問題。
微解封民眾運動解壓 球場釋放精力
有評審認為這張照片表現得不錯,但也有評審認為,就疫情時期的影像來講,比較沒有特殊性,是趣味性居多的一張作品。
打在你身 痛在我心
同樣是與疫情相關的題材,評審認為這張表現較亮眼,畫面上可以看到媽媽不忍看孩子接受採檢的表情,在人物情感的部分掌握得相當不錯,建議可以併入2票的作品一起討論。
囚.黎智英
看,攝影記者有掌握到新聞現場的瞬間,拍攝應有一定難度,建議可以與2票的作品一起討論。
The next station: new normal下一站:新常態
畫面呈現有趣,旁邊有兩個路人,而3位防疫人員感覺很無奈,很像假人被放在那邊,車子裡有其他不知道要去哪裡的乘客,而3位防疫人員看起來像是要去上工的樣子,評審認為這張也可以和2票作品一起討論。
疫情下的偏鄉教育現場
這張作品同樣有報名系列新聞攝影獎項,照片呈現得很生活、很寫實,但評審認為這張比較適合編入照片系列報名系列新聞攝影獎項,作為單張新聞攝影的競爭力不強。
接著討論單張新聞攝影參賽作品中獲得2票的作品(以及剛才從得1票作品中救回來的幾件):
在陰暗隧道的事故現場 看見溫暖悲心的白袍
這張是與太魯閣號車禍相關的作品,因為是義消救援隊成員拍的,比記者更接近第一時間現場,但有評審認為,報名者有另外一張可以看出整體隧道環境的照片,比參賽的這一張更突出。
The Change of Our Destiny – Asena
這張有報名單張也有報名系列。評審認為,這件作品以其中一張照片報名單張,失去整個新聞事件的故事脈絡,優勢不大。
無聲世界
評審認為這張的品質、細節都相當出色,但是新聞的影響性相對較弱。
疫情「熱區」下的化學兵
同樣是與疫情相關的作品,評審認為,攝影者抓到防疫人員翻白眼的瞬間,讓人在看照片時湧出恐怖的感受。
經過討論,評審決定在以下幾件作品當中以投票方式選出本屆入選作品:《在陰暗隧道的事故現場 看見溫暖悲心的白袍》、《無聲世界》、《疫情「熱區」下的化學兵》、《疫情下的道別》、《在日月潭裡拍婚紗的新人》、《The next station: new normal下一站:新常態》、《打在你身 痛在我心》、《囚.黎智英》。
投票方式為每位評審最多投5票,並且要考量照片所呈現的新聞題材多元性。投票結果《在日月潭裡拍婚紗的新人》、《囚.黎智英》獲得3票,《在陰暗隧道的事故現場 看見溫暖悲心的白袍》、《無聲世界》、《疫情下的道別》、《打在你身 痛在我心》獲得2票,經評審討論後,確定這6件作品都入選為本屆單張新聞攝影獎的入選作品。
系列新聞攝影獎
系列新聞攝影獎初審獲得票數作品:
作品名稱 | 發表媒體 | 總票數 |
國安法元年 | 端傳媒 | 3 |
出神入話系列 | 《經典》雜誌 | 2 |
命運不再沉默──離開新疆的維吾爾人,與他們手心上的故事 | 報導者 | 2 |
慢性港傷 | 報導者 | 2 |
皇后的變裝,華麗的對抗 | 報導者 | 2 |
圍籬中的抵抗 | 報導者 | 2 |
飛越2020 寫在城市的風景 | 端傳媒 | 2 |
疫情下的台灣校園 遠距上課師生共學 | 中央通訊社 | 2 |
遊牧溪流的人 | 報導者 | 1 |
濱海垃園 | 今周刊 | 1 |
台灣海域生態觀察側記 | 《經典》雜誌 | 1 |
渴望 | 風傳媒 | 1 |
大疫之年下的恐慌前線 | 中國時報 | 1 |
我們與病毒的距離 | 信傳媒 | 1 |
瘋狂光電 發財夢 | 天下雜誌 | 1 |
是獵人還是罪人 王光祿案爭議始末 | 鏡週刊 | 1 |
無臉的告別式 | 報導者 | 1 |
與病毒共處的生活 | 報導者 | 1 |
疫常警戒 | 中央通訊社 | 1 |
半掩人生 | 報導者 | 1 |
Resistance with unity: Anti CAA protests in India 團結抵抗:印度反公民身份法示威 | Zuma Press | 1 |
在系列新聞攝影獎的部分,評審集中討論獲得3票與2票的作品。
國安法元年
是初選投票後唯一獲得3票的作品。評審認為,整組作品都掌握得很好,該拍到的新聞事件與面向相當完整,每張照片都有拍到該新聞事件的重點。
出神入話系列
這組照片深獲一位評審喜愛。評審們在照片的編輯上有比較多的意見交流,有評審認為,編排應該要讓照片更能說故事。
命運不再沉默──離開新疆的維吾爾人,與他們手心上的故事
評審將報名的照片與原先刊載在《報導者》的照片相比,發現報名時的照片呈現方式和原文不同。但評審認為,這組照片中的人像,是所有報名作品裡面拍攝得最有溫度的。
慢性港傷
評審認為照片第一眼看起來很平淡,但越看卻越有意思。利用地景方式來表達香港被隱去的傷口,這樣的呈現方式,在台灣的攝影記者作品中比較少看到。有評審認為,如果是紀錄顯而易見的抗爭標語,作品反而不會那麼突出。以視覺角度來看,整件作品都是灰色塊,風格鮮明,不僅色彩簡潔、也含有沈鬱的tone調,與同是拍攝香港為主題的《飛越2020 寫在城市的風景》相比,這件作品的顏色低調,前者呈現的,是多采多姿的香港。評審認為,《慢性港傷》不僅有新聞性,還有藝術性,可以看出攝影者在香港的事件沈澱下來以後,持續關注抗爭議題,在照片中有攝影者的反思,是台灣媒體工作者較少思考的影像呈現方式。在熱烈討論後,評審一致認同,這件作品也應該獲得3票入選。
皇后的變裝,華麗的對抗
在以人像為主的系列照片當中,評審認為倒數第二張呈現發霉牆面的照片有些突兀,認為如果拿掉這張,照片的整體感會更好。
圍籬中的抵抗
從作品中能看出記者是長時間蹲點追蹤所拍出的照片。
飛越2020 寫在城市的風景
評審認為,這組作品足見攝影者經驗老練,但是主題比較鬆散,呈現這一年香港發生的事情,沒有單一議題或主軸,對觀者而言是一個對香港的基本印象,也像是攝影者個人的影像作品回顧。但是以單張照片中所呈現的風景景象來說仍是很好的作品。不過新聞攝影獎還是須考慮新聞性與議題性。
疫情下的台灣校園 遠距上課師生共學
同樣是與疫情相關的作品,評審認為,攝影者有用心找出不同的觀點來切入。疫情期間遠距上課的報導在媒體上多有呈現,但以影像來完整敘述的相對少,照片上所呈現的畫面也看得出是經過一些設計。
在經過一輪對初審獲得3票與2票作品的討論後,評審決定系列新聞攝影的入選作品跟單張新聞攝影一樣取6件。接著認為同樣都是與香港相關的主題,《飛越2020 寫在城市的風景》在編排結構上較為鬆散,先不考慮;另外《皇后的變裝,華麗的對抗》這件,結構性與圖片編輯相對較弱,也不考慮。
最後決定本屆系列新聞攝影獎的入選作品分別為:國安法元年、出神入話系列、命運不再沉默──離開新疆的維吾爾人,與他們手心上的故事、慢性港傷(作品發表於報導者)、圍籬中的抵抗、疫情下的台灣校園 遠距上課師生共學 這6件作品。
第三次評審會議
日期:110年10月19日
地點:劉振祥老師工作室
單張新聞攝影獎
評審同樣先從單張新聞攝影的作品開始討論,各評審針對6件入選作品中各自有心得的作品提出討論。
在陰暗隧道的事故現場 看見溫暖悲心的白袍
延續在第二次評審會議的討論,評審認為這張照片雖然在拍攝位置、採光狀態等看起來都不是那麼完美,卻也因此才更呈現貼近新聞現場的情境。不過評審指出,這張照片看起來像是人物被困在某處場景中,但在太魯閣號事件裡,現場環境是很重要的因素,如果拍攝角度可以再移動一點,讓畫面可以看出隧道整體,會是比較好的呈現方式,有評審提出該攝影者在自己網站上有另一張照片其實比較能看出現場整體環境,光線也表現較好。
疫情下的道別
這組照片在第二次評審會議時因為評審間的共識頗為一致,所以當時並沒有過多討論,就決定這組作品成為入選作品。但在第三次評審會議中,評審做了更深入討論,認為拍攝主題以告別式、入殮時家屬無法在場的新聞現場畫面,如實地反映疫情對社會所產生的衝擊,反映出疫情的特殊性。
同時透過照片中三位人員不同的動作:直播紀錄、消毒與雙掌合十等,已經可以傳遞許多訊息,稍嫌可惜之處是,如果拍攝者的角度能再高一點,會讓棺材的內部更為清楚,有評審一開始以為畫面中的棺材是空的,但整體而言是相當不錯的作品。
在日月潭裡拍婚紗的新人
評審認為缺水此一事件並不是那麼好用攝影表現的主題,但這件作品透過拍婚紗這樣的喜事來製造一種荒謬性的對比,令人印象深刻。同時此新聞事件也是台灣去年重要的議題,更反映出環境變遷造成極端氣候的問題。
囚.黎智英
以黎智英作為新聞攝影的主題,反映出香港問題以及蘋果關門的事件,這樣的議題不僅是對台灣有影響,在中港台都是重要的議題,同時照片的色溫也呈現的不錯。
接著評審將6張作品一字排開共同審視,最後針對《在日月潭裡拍婚紗的新人》與《疫情下的道別》這兩張作品進行最後一輪討論,認為這兩件作品的拍攝主題與方式都不是新聞攝影常見的手法。其中一位評審指出,《在日月潭裡拍婚紗的新人》利用婚禮來呈現乾旱,是很衝突性的表現方式,經過討論後,評審決定選擇在日月潭裡拍婚紗的新人作為本屆單張新聞攝影獎的得獎作品,並認為新聞攝影不一定要很直接,這次選出的作品在感性、情感方面都相對豐沛。
系列新聞攝影獎
在選出單張新聞攝影獎的得獎作品後,評審接著進入系列新聞攝影獎的討論。
疫情下的台灣校園 遠距上課師生共學
評審認為這組作片在各級學校的教學都有兼顧到,從年紀很小的小孩到研究所畢業,範疇跨度大,呈現疫情下的教育現況。但所有照片都照片太過於用廣角的方式呈現,每張照片都是矩形的變形,用很強的透視視角告訴讀者在空間裡發生什麼事,看多了會有些膩,太用相同視角去說這個故事反而弱化了故事的內容,太過強調影像裡的證據性,給人一種「有圖為證」的感受。
在新聞攝影的影像上,評審表示影像也可以有節奏性,特別是這組照片並不是即時新聞的影像,也能看出攝影者有設計過一些畫面的呈現方式,如果能調整攝影視角,不要讓每張照片都是相同視角,會更加分。但評審仍認可攝影者有花費相當的心力尋找拍攝議題。
國安法元年
這組作品裡每張照片都有精準掌握到國安法底下不同人在不同時間、地點的真實反應,不過有評審認為每張照片都太強調現場即時性,所以一張一張看下來,會有很明顯的同質性,但也有評審認為新聞攝影掌握事件現場的即時性並沒有什麼問題。
此時有評審提出,去年系列新聞攝影獎的得獎作品也是以香港為主題,在題材上與去年的同質性高,在簡單討論後,評審認為還是單純以作品論,無須迴避前一兩年是否也是香港的題材得獎,同時也指出香港的議題的確相當重要。
命運不再沉默──離開新疆的維吾爾人,與他們手心上的故事
與刊載在報導者原文的照片相比,評審覺得這組作品在報名時把原有的結構給打散了,在沒有文字敘述的前提下,整組照片的敘事架構跟脈絡在報名的照片次序編排上反而消失了,是這組作品可惜之處。
但評審仍再次提出這組作品當中的肖像照都拍攝的很出色,在受訪者家中透過自然光拍攝出的人物都很有感覺。
圍籬中的抵抗
評審指出在這組作品當中,可以看出攝影者用照片說故事的功力,在編排上能清楚看到攝影者想詮釋的事件脈絡,就影像敘述而言是很到位的作品,有評審認為這組作品雖然因南鐵事件的現場狀況,導致攝影在空間的掌握上有所限制,但是在情感的呈現上也有不錯表現,跟《國安法元年》比較起來仍是各有千秋。
慢性港傷
以同為媒體工作者的角度出發,有評審認為當事件沈澱下來後,攝影者還願意持續關注是相當難能可貴的。另一評審則指出攝影者用另外一種手法呈現香港在震盪之後的現況,這在攝影的觀念上的表現相當不錯,也是緊扣香港社會從現在到以後的發展可能性,讓讀者去思考這個問題,跟去年呈現現場性的香港照片有點區隔,都是香港議題但是表現手法不一樣。這件作品同樣可以刺激台灣的攝影工作者去思考視覺形式的表現,以及對事件的角度,台灣記者的確比較受到一些侷限。三位評審一致認同這件作品在影像上極具張力,有很深度的思考與想像空間。
出神入話系列
評審認為這組作品透過全台跑透透的方式,紀錄了八家將、乩童到將官首等道教儀式的人物,取樣很廣,呈現台灣的文化故事,並將重點放在人神之間的轉換,是精彩的作品。但也因為每張照片拍攝的地點或是團體不同,所以在編排順序上較沒有明顯邏輯。
另外也有評審指出,宮廟文化在台灣是被廣泛報導與拍攝的題材,在處理這樣的題材時,不只是要呈現面貌的完整性,還是應該思考共廟文化的發展或是有沒有新的、時代的文化性。尤其因為這是報名系列新聞攝影的作品,更該重視照片編排敘述上的起承轉合,若以單張照片來看,此系列的首張照片是十分精彩的作品。
在針對6件系列新聞攝影獎作品的討論後,評審在《國安法元年》、《慢性港傷》、《圍籬中的抵抗》這3件作品中抉擇,並經過投票之後,慢性港傷一舉獲得3位評審青睞,成為本屆系列新聞攝影獎得獎作品。對於此件作品得獎,評審也再度強調,從新聞影像發展的趨勢來看,大量即時性或強調瞬間性的照片在重要性上已經有所遞減,反而是影像觀點是越來越被重視,希望《慢性港傷》能讓台灣的攝影記者思考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