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

評審團主席

卓新二十/孫曼蘋

二十歲的人,青春年少,芳華正盛。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於2002年正式立案,今年進入二十年,迎來了一份大禮參賽作品空前爆量。

根據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的統計顯示,卓新獎從已具規模的第五屆至今,新聞媒體送件參賽總數量從295件增至902件,16年來參賽總數量整整增長了3倍有餘;媒體如此踴躍、熱情參賽,一方面顯示台灣新聞媒體歷經新舊媒體更迭消長,依舊活力滿滿且競爭激烈,一方面也顯示卓新獎已在媒體產業間建立威望及信賴,新聞媒體機構及工作者都樂於每年趁機自我檢視、與同業良性較勁,希冀新聞專業再度被看到、被肯定。

丘岳

細究送件的「件數」的內容操作也有相當幅度的改變。以平面文字類為例,早期,一件送件參賽作品通常就是篇數及篇幅均有限的報導/評論,今年身為平面及網路文字類的評審,我發現很大比例參賽作品,所謂「一件」其實是由8-10篇作品組成,每篇作品長達幾千字;電視及網路(影音)類、廣播及網路(音頻)類也有類似情況。大家可以想像30多位評審在初審階段的「趕工」壓力有多大了,不過,評審們也都在有限時間下殫精竭慮的完成任務。

為因應媒體運作、轉型或與回應社會期許,卓新獎一路來都在微幅調整新聞獎的獎項。例如2005起增設社會公器獎,2010年設新聞志業終身成就獎,2014年設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因應數位科技及數位媒介崛起,2010年卽正式納入網路媒體參與競賽,2020年增設了Podcast新聞節目獎及新聞敘事創新獎,讓融媒體產品在同業競賽場域中有其主體性。今年,卓新獎基金會則較大幅度的調整卓新獎獎項,最顯著的是增設財經新聞獎、藝術與文化新聞獎;再者,國際新聞獎、調查報導獎都不再區分媒介形式,而是將文字、廣播、電視作品全部納入這一競賽獎項。評審需備跨獎項評閱能耐,是挑戰,也是學習。

就參賽機構/組織、作品敘事形式/技藝、送件參賽獎項觀之,傳統媒體企業已穩健轉型進入數位多媒體傳播領域,企業新開發的資訊服務產品益加多元、多樣,如原平面媒體組織將其影音作品送件到電視及網路(影音)類獎項來參與競逐,也有原電視機構送來網路原生媒體的文字作品到平面及網路(文字)類獎項參賽,從入選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出「斜槓」媒體人跨媒介說故事功力已不能等閒視之;與賽的新興網路媒體更是生猛勇健,不但不設限的往各類獎項送件參賽,參賽者更是聚集各路英雄好漢,展現多元樣貌,如Padcast新聞節目獎,只要符合參賽資格,參賽者可以是網路媒體、民間社團組織、應用研究機構、公司行號乃至自由投稿人等各類自媒體,似乎「人人都是媒體人」之境就在眼前。新媒體送件作品展現的新生代說書人的實驗創新、熱情實踐、另類思考及關懷、對受眾精準定位等,的確讓評審眼睛一亮,自嘆弗如之餘,亦不斷提醒自己:評審也要與時俱進了。
2021年不論國內、國際社會都是空前混亂不安,傳媒產業發展艱辛又具挑戰,新聞工作更加變換莫測、充滿變數及風險,我們應該欣慰:我們仍有好些專業、敬業、堅持新聞熱情及理想的媒體人在為我們守望環境,守護民主與自由。

我也希望藉著這個年度媒體人盛會的機會提出兩項呼籲與媒體人共勉。一是媒體人要更積極參與新聞媒體議價法,讓在地媒體也能分享到谷歌、臉書等國際企業在本地獲得的巨額利潤;一是通過媒介素養社會運動積極培養新世代閱聽人,進而吸引一流人才投身參與傳媒事業,如此新聞事業的明天才能更亮麗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