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艱困中執著挺進

劉蕙苓

    這兩年媒體環境不佳,數位匯流並沒有為新聞業帶來更多的獲利,相反地,網路與社群媒體平台的興起,觀眾收視習慣漸漸從傳統載具挪移至新平台,為媒體業帶來更寒冷更嚴峻的冬天。電視媒體的營收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根據臺北市數位行銷經營協會九月底的報告顯示,2016年上半年,台灣的數位廣告量已超超過電視廣告,長期以來居於各媒體之冠的電視,似乎已不再成為廣告商的最愛。這個警訊讓電視經營者十分緊張,也讓傳播學界對於電視新聞的內容產製更多了一份憂心,因為沒有穩定的利潤,如何能支持製作成本如此高的電視新聞?內容品質的下降是否已不可避免?

    但在本屆的電視新聞類參賽作品中,我們依然樂觀地看到新聞工作者在艱困環境中的努力。本屆的參賽作品共有即時新聞獎19件、專題報導73件、國際新聞報導獎28件、調查報導17件,及每日新聞獎15件,除一件重複報名之外,共計151件。除了傳統的電視台踴躍報名外,國內的雜誌也有優秀的影音作品參賽、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還有以亞洲為報導對象的境外媒體的駐台記者、及獨立製作公司首度參賽,由此可知,卓越新聞獎已具國際性,更是新聞工作者的最高榮譽。

    基於此,七位評審在評閱過程中非常謹慎,幾經討論、數度投票,才選出入圍與得獎作品。在評審過程中,有一件作品重複報名,與報名辦法不符,經主辦單位徵詢參賽者意見,取消其即時新聞獎的參賽資格。其次,今年的即時新聞類作品參賽件數減少,但這18件作品中,如何認定其報導具有「即時性」?評審們相當困擾,也花了很長的時間討論,最後決定回歸評審標準以新聞的「時即性、顯著性、重要性」三原則評分,有些製作精致優良但不具此原則的作品則成了遺珠之憾。

    新聞是明天的歷史,在重大的新聞事件的現場,記者堅守崗位從不缺席。從這一百多件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新聞工作者對於過去一年台灣社會的關懷。今年初南台灣地震的即時報導與持續追蹤,不僅是全國性的媒體關心,地方媒體更以有限的資源發揮公共服務的角色,值得敬佩。此外,近年來社會上重要的議題:老年長照、醫療、空污、氣候變遷、居住安全等,在記者的努力與用心下,都得以有更深入完整的剖析,凸顯這個美麗之島亟待各界付諸關切的重心。

    科技也增進了電視新聞採訪的精進,電視新聞在提升高畫質規格後,今年也有不少作品使用空拍機拍攝過去所難以呈現的大地生態與國土浩劫。尤為難得的則是,今年國際新聞報導的參賽件數雖為28件,但在專題報導、每日新聞節目中亦有不少以國外題材為主的作品。在媒體賺錢愈來愈不易的情形下,仍能支持所費不貲的國際採訪,為台灣的觀眾開啟更廣闊的視野,社會大眾應給予掌聲。

    數位與新媒體不斷推陳出新,有人開始預測新聞行業即將消失,試想,如果不再有專業的新聞工作為社會守望環境、監督有權者,那麼,面對網路紛雜的訊息,孰真孰假?誰是誰非?閱聽眾又如何據以判斷?匯流時代與網民協同合作採訪,固然無可避免,但失去了查證程序的新聞則與紛亂的網路資訊無異,長此以往終將失去新聞的競爭力。新聞業的核心使命仍是對社會負起責任,提供真實、完整、有益的消息。新聞,向來不是平順容易的工作,願堅守新聞現場的記者們,在艱困的環境中繼續向前挺進,因為你們的努力與執著,台灣才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