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新聞記者,拙劣的新聞媒體

郭力昕

    今年卓新獎平面組評審召集人王毓莉教授在評選感言裡,對近年台灣新聞媒體的亂象,提出精準的批評與懇切的期許,包括新聞充斥無深度報導、無國際觀的瑣碎訊息,瘋狂追逐點閱率或收視率的「即時新聞」惡質競爭,新聞記者勞動條件惡劣,使記者社會地位低落、年輕人對新聞工作卻步。王教授語重心長的呼籲新聞媒體經營者,重新檢視既有的內容生產與經營取向。

     這些評議,讓我想起今年九月初「台灣應用劇發展中心」在「牯嶺街小劇場」演出的新作《即時製造》中的一幕場景。劇中兩位有志於深度報導、卻被要求寫聳動新聞稿的記者,與他們的副總編輯有這麼一段對話:

方哥(資深記者):田雅,你到底怎麼了?你不是拿過卓越新聞獎嗎?怎麼現在會變得這麼嗜血、把新聞糟蹋成這樣?

小馬(資淺記者):副總,我相信你對新聞是有熱忱的,才會花五年的時間追蹤那些921的災民,我跟方哥也一樣,都相信媒體能帶給社會正向力量!

田雅(副總編輯):別傻了!我當年就跟你們一樣,願意為那些理念全然付出。結果呢?報社倒閉了,一票資深從業人員流離失所,有人到現在還找不到工作。這就是我當年拿到那座獎項的回報!明白了嗎?什麼新聞價值全都是狗屁!…娛樂才是王道,八卦才能存活!而我現在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讓這家報社存活下去,讓你們有活可以幹!

    一位拿了普立茲獎的新聞記者,可以讓獲獎成為她/他在專業領域裡的重大資產,而一位得到卓新獎的記者,最後只能「流離失所」?戲劇為了凸顯議題往往需要誇張情境,我們也不願相信台灣新聞從業者的工作處境已經糟到這步田地;但我們不希望,上述那段劇場對話變成預言。果真如此,有問題的,當然不是十五年來讓堅持理想與專業品質的新聞工作者得到肯定及鼓舞的「卓越新聞獎」,而是台灣在惡質競爭方式上常領先全球的許多媒體經營者,聯手打造的畸形媒體生態。

    台灣許多優秀的、有理想的新聞工作者,在惡劣的媒體環境下,依然堅守傳播人的初衷;本屆和歷屆的入與得獎作品,可以見證這樣的淑世熱情與專業能力。然而,台灣諸多媒體經營者,卻至今缺乏一種認識或眼界,無法了解在求「質」若渴的台灣閱聽社會裡,優質、深度的新聞生產,可以同時是一門好生意。台灣不少媒體經營者,一如台灣很多各類事業的經營管理者,都有某種小柑仔店老闆的共通性格:錙銖必較,只會重複既有的經營習性,視線只及於當下,不敢也沒興趣做長遠的投資或規劃。經常只能在裁員、剝削、「即時」、媚俗裡複製彼此,不能也不敢走出一條大路。

    今年卓新獎的關切主旨,是「保障勞動條件、維護新聞品質」。如果經營者不懂得或不在乎這兩句話是媒體事業可以開展的一條大路,那麼仍在乎新聞品質的媒體人,就應該主動集體爭取專業合理的勞動條件,讓新聞品質可以更大範圍的提昇。在恭喜今年卓新獎入者與獲獎者的此刻,我們也與大家互勉,讓我們共同打造一個新的媒體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