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戰力 承擔守望環境天職
蔡崇隆
電視類一直是卓越新聞獎的「大戶」,因為作品數高而造成參賽者與評審的壓力沈重,然而就如新聞製作不可能絕對客觀,競賽評審必有各自的主觀好惡。隨著卓新獎舉辦14屆以來,對各類新聞多少起了良性作用,所以能夠進入複審的參賽者作品水準通常落差有限,入圍而最終得獎的作品除了實力之外,則必然與當屆評審的集體品味有關。所以下列感想不在於臧否作品的優劣,而在於呈現評審的大致想法,謹供參賽者參考。
即時新聞方面,去年北高發生的兩起死傷慘重的公安事件-台北八仙塵爆及高雄氣爆事件,無疑是各家媒體的表現重點,也是對所有新聞團隊的重大考驗,雖然TVBS以整體表現整齊最獲肯定,但其他電視台如能累積寶貴經驗,未必沒有超越機會。與台灣關係緊密的香港佔中事件,中視與公視各擅勝場。前者以在地特派員進行了長期的追蹤報導,精神可佩;後者則兼顧現場報導與背景分析,以團體戰奏功,因此以同一事件報導雙雙入圍。可見即時新聞的打法未必只靠資源豐厚,如果了解自身媒體強項何在,仍然能得到良好戰果。
專題新聞近年來一直是各家媒體必爭之地,件數超過其他項目三倍以上,競爭相當激烈,一方面或許反映著觀眾對深度報導的需求日增,一方面也可能是媒體記者發現,在監視器新聞氾濫成災的現在,製作專題可以讓自己的心血更容易被看見。
此次的入圍者,除了獨立記者李惠仁與原本就以專題能力取勝的公視「我們的島」之外,TVBS、中天、民視及大愛也都有作品入列,彼此的製作水準其實差距不大,主要在於選題及觀點的不同。不過8件中有5件都在探討台灣的環境生態問題,尤其是空氣、水以及土地的污染,與上一屆的題材大相逕庭,顯示台灣的國土保安已正式拉起紅色警報,而各家媒體也終於承擔起守望環境的基本職責,積極傳達在地民眾的不滿心聲,接下來就看執政者是否會繼續無感下去。
國際新聞方面,今年出現頗多佳作,例如三立「漂浪:敘利亞苦難紀實」、大愛「波士尼亞月光下」、 獨立記者楊虔豪「世越號船難週年特別報導」等,雖然因為入圍件數限制而有遺珠之憾,但均可看到報導者的用心與視野,立足島國而有能力去關心其他國家人民的苦難,等於也是台灣媒體為觀眾開闢了重要的人道視窗。
而入選的五件作品,除了報導國家條件類似我國的以色列之外,其餘媒體遠赴歐美各國採訪諸如社會住宅、老人照護、河川管理及創客風潮等議題,均與台灣未來十年的發展課題息息相關,不只能對比台灣現況,也可望透過深入的調查研究,產生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效用。
調查報導項目則延續今年專題報導的關切基調,票數最高的中天「不能吃的秘密」探索民眾日益失去信心的食品安全,緊追在後的公視「水戰」則有系統地檢視台灣最珍貴也最被忽視的水資源問題,另外兩件作品如天下雜誌「預售台灣未來」與中視「都更正義?!」,則異曲同工地針對居住正義與都更政策展開強烈的批判。雖然今年作品的揭露性稍弱,但追求公共利益的努力值得肯定。
每日新聞節目送件數目一直偏低,或許多數媒體已經了解如果節目品質與特色不足,即難在本項目中勝出。今年入圍的TVBS「Focus全球新聞」及「十點不一樣」也是去年的入圍常客,以優質的國際新聞企劃、兼顧平面深度與電子媒體的視覺效果分別取勝。而首度入選的非凡「財經八點檔」與來自地方的中投有線「南投新聞」,則是以深入淺出的財經報導與用心規劃的地方新聞得到評審的矚目。整體來說,台灣媒體亟須具有質感的國內、國際、財經、及在地新聞節目,今年的入圍者可謂多元且具示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