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中,看見專業,看見專業的真情

盧非易

    今年新聞攝影獎參選件數計有單張組32件、系列組37件,總件數與往年相去不多。雖聞近年報業不景氣,人力銳減;路人手機、行車監視器從後補板凳逕入新聞場,但從今年作品整體的專業度來看,攝影記者們的表現依然不凡,他們勇敢深入傷痕累累的新聞現場,記錄下令人動容、影響社會深遠的剎那。

    攤開一年的作品,我們發現前兩年活躍在路頭街邊、各式黑白抗議標語下的激越面容少見了;高中課綱微調抗議運動雖勉力續場,但最終並沒有如願開成小太陽花,沒有留下令人動容的影像。取而代之的是一幅一幅驚人的災難畫面,或為高雄氣爆、八仙塵爆,基隆河上的復航空難,或為遠方尼泊爾的震央。

    災難新聞成為今年的主題,各媒體出動大量人力出入兇猛火光、殘磚敝瓦間,並有新聞記者因而負傷。在這新聞世俗化,專業不受敬重的年代裡,以無懼的堅持,維護自己行業尊嚴的勇氣,是今年新聞攝影最值得推崇之事。

    入圍的五件單張作品中,分別闡述八仙塵爆、復航空難、立委罷免運動、環境生態和食安事件等主題。這幾張優秀的作品均展現了單張新聞攝影的關鍵品質事件剎那的精準捕捉。這一點在前兩年的社會運動攝影中比較不難處理,社會運動有其醞釀發展過程,有記錄者與被記錄者的交集利益,順藤摘瓜,總可以等候、排演、共創以獲得精彩的畫面。但災難、自然環境事件則不然,記者到達現場,多半已是事過;只能在境遷之中,回溯已逝的當時。今年的作品都能在事件發生後的痕跡中,捕捉到動人的殘影,讓我們感受到事件當時的衝擊力,以及人性在如此境地下的樣貌。

    入圍的系列作品,驚爆高雄、平凡父親的拼裝屋、直擊俄羅斯崩壞、國道收費員抗爭事件、蟻族與農民工,則展現了報導攝影的另一特質 故事的動人開展。系列報導的篇幅較大、蹲點觀察記錄的時間較長,攝影者對人物與故事的把握較深且準;因此,如何以系列影像展開一個清晰、感人、又有形式美感的敘述,就成為系列攝影的挑戰。入圍的幾件作品都顯現了作者在故事現場徘徊再三,尋找敘事角度的努力。最終,我們乃能從幾張動人的照片中讀到事情的源本,從而感受到故事中人與說故事者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