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業在危機中仍充滿無限可能!

羅世宏

  新聞業危機從未遠離;但在此同時,新聞業又充滿無限可能。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傳統媒體繼續傳出裁員、縮減部門的壞消息,但傳統媒體肩負的新聞使命並未因此卸除,反而因為台灣前景艱難、國際局勢複雜多變而顯得益發重要,只能在資源日益稀缺、競爭愈加激烈的窘境下勉力前行,但也依舊產出許多優秀的新聞報導和評論作品。

  同一期間,以提供原生新聞和評論內容為主的純網路媒體(或簡稱「網媒」)也異軍突起,逐漸形成氣候。而獨立媒體和公民/獨立記者日益不可忽視的能見度和影響力,同樣是台灣新聞業一道充滿特色的風景。

不管傳統媒體、網媒或獨立媒體,也不管專業記者或公民/獨立記者,無論新聞媒體的載具和流通形式有如何變化,新聞在當代社會仍然是一種「剛性需求」,而且這種新聞的社會性需求在瞬息變化的全球化世界裡其實是不減反增的。真正的挑戰在於:新聞業準備好了嗎?

  今年的卓越新聞獎平面類參賽作品,一如往年一樣,都一定程度地示範了美國新聞學者舒德森所指的新聞服務于民主的七項職能:1. 資訊提供;2. 調查報導;3. 分析評論;4. 社會同情;5. 公共論壇;6. 社會動員;7.捍衛代議制民主。舒德森不諱言地指出,善盡這些職責的新聞業有時是「很討人厭的」,但民主需要的正是這種「不可愛的新聞業」。舒德森說,「在這樣一個宣傳無處不在的時代,…… 整個新聞業有必要緊密團結在一起來維護這一行業的正直與誠實,從而來直面各種公關組織和宣傳代理機構在利用資訊(或者製造虛假資訊)謀求特別利益時那種不知羞恥的努力。」

  今年平面類參賽作品共有154件,比去年149件,微幅增加5件。其中,各類獎項參賽作品件數如下:新聞評論 12件(去年17)、即時新聞 17件(去年28)、專題新聞 76件(去年52)、調查報導 21件(去年26)、國際新聞報導 28件(去年26)。各獎項參賽作品不乏擲地有聲的優秀作品,入選作品更是值得肯定,代表著台灣新聞業過去一年來的努力與成就,值得所有人的致敬和感謝。

  對主辦單位和參賽個人/團體,我們也藉此機會提供以下建議:

  1. 明辨專題新聞報導和調查報導之殊異:相較於專題報導,調查報導更具有調查、揭露的性質,而且調查揭露的對象通常是想盡辦法遮掩弊端醜聞的政商權力,所涉事件攸關公共利益,或足以令公眾義憤填膺者。
  2. 鼓勵更多作品和寫手參賽新聞評論獎項:除了正規工整的社論之外,新聞媒體編制內外的各類新聞評論,在文體、風格和讀者迴響方面,亦漸顯其多樣性和重要性。
  3. 另外,今年已有不少資訊圖表系列作品參賽,可惜不易在一般獎項勝出。若有可能,主辦單位未來或可考慮新增資訊圖表(info-graphics)或資料(/數據)新聞學(data journalism)獎項,以鼓勵新聞創新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