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工作者的勇氣與智慧是民主社會的指引
鍾起惠
在新聞品質的領域中,獲獎從來不是依循爛蘋果理論,勝出者一方面反映其作品的自我追求及突破,另方面也揭示該作品有超過其他參賽者的特殊條件。但是無可諱言的是,所有參賽者都是以自認最完美的作品及心情參賽。
今年在平面類組的參賽作品,包括新聞評論17件、即時新聞28件、專題新聞52件、調查報導26件及國際新聞報導26件等,合計149件。多能維持過往參賽數量,其中專題新聞的參賽件數,有略降的趨勢,值得注意。
整體觀察參賽作品可知,雖然作品來源涵蓋報紙、雜誌及電子報,但是其中卻屬雜誌媒體參賽性最高,絕大多數的專題新聞獎項的參賽者來自雜誌,這可反映雜誌媒體的主題深入性、訊息完整性及圖表文字協作發揮等媒體特性,讓此類媒體更易發揮。此外,在即時新聞參賽作品方面,這原是屬於報紙及電子報的強項,國內報紙的參賽者卻不多見,特別是去年底至今年特有的重大議題,例如食安風暴、太陽花學運及北捷殺人案等重大新聞事件,均未見即時新聞類的參賽作品,殊為可惜。
綜合而言,作品所處理的主題、顯著性、議題時機、訊息完整性或原創性、內容組織與結構安排,以及作品的結果(例如監督、守望、揭露及批判等功能),均是揭示優質作品的判準;此外,屬於本國特有情境的議題觀點,也更易凸顯主題的原創性。以此次的入圍作品而言,大致均若干符合上述要件,也具備相當水平,但是遺珠之憾在所難免,勝出者的考量因素相對多樣,或是具備特定時空之條件所致。
在傳播科技邁入更快速、更廉價、更異質的環境中,坦白說,對傳統上屬於平面媒體的特性,例如報紙與雜誌的生存愈形困難,維持原有新聞表述的樣貌,卻不必然能吸引更多讀者,這些外在因素的變化,也讓平面媒體經營及工作者,面臨更多的挑戰及困惑。但是,獎項在專業領域中,永遠是標竿及卓越性的示範,而這些高水準的特質,又往往是歷久彌新的。換言之,追求高水準並持續贏得獎項,乃是此一領域工作者及經營者追求的最高桂冠,這是因為這些殊榮映照新聞傳播領域中值得學習的標竿,也是閱聽大眾鑑別良窳媒體的尺度,更是良性民主社會深思熟慮及成熟公民社會的指引。
優質的新聞工作者不是一朝一夕得以養成的,無論入圍或獲獎的作品,其所代表的正是新聞工作者持續不斷的勇氣與智慧的結晶。在今天並不理想的新聞經營環境中,更需要這些優質工作者的勇氣、智慧及熱情的投入與堅持,來共同守護這些脆弱的新聞價值。真理往往是由一小部份人在守護著,這是我對此次入圍者最大的感動及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