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煉專業、精進品質,客觀多元,新聞卓越
關尚仁
卓越新聞獎十三年來,見証台灣新聞報導的蜕變成長,激勵著新聞從業人員一步一腳印的追求卓越。卓越新聞獎不僅鼓勵新聞從業人員追求新聞報導的卓越,更是期盼強化新聞媒體組織追求卓越化,進而提昇整體新聞產業邁入卓越。「卓越」不祗是勝過別人,「卓越」是要超越自我。
在此向今年所有報名參賽的414件作品,尤其是創製作品的新聞從業人員致上敬意,你們本著新聞專業知能、責任與敬業態度,追求卓越的努力與成果,受到所有評審委員的認同與肯定。各組的評審委員因此而更審慎、更細膩,對每個作品都再三的詳讀細看,投票前更是反覆討論,希望每件作品背後的專業與認真得到更有力的肯定。
去年反核四、食安風暴到大埔拆屋案的議題持續延燒,加上今年越南排華暴動、太陽花學運、復興空難,以及十二年國教與入學改革的重大社會議,構成今年卓新獎報名參賽作品的主要題目與素材。值得肯定的是大家報導的議題方向相似,面對的時間壓力相同,卻多能從不同的角度、觀點與軸線去探討問題,甚至於到國際上去作分析比較;即使是對現場的描述報導,也都有不同的切入點。面對多元的社會,議題報導也要多元,才能發揮媒體監視環境的功能。今年卓新獎再度見証媒體在新聞報導的多元發展。
社會重大議題不可避免的成為新聞焦點,但許多新聞從業人員長期追蹤,以系列報導形式,或專題報導形式,或調查報導形式,深入探討默默深耕環境污染、教學變革、住屋問題、能源課題等等,與生活、生存、生命相關的經典議題。由於這些經典議題早經長期報導,新聞專業在此不僅備受考驗,更要發展獨具的角度、觀點與敘事軸線去剖析問題。
面對多元又快速變遷的社會環境,以及新聞媒體過度劇烈的市場競爭,新聞傳播的專業與價值不斷受到衝擊與挑戰。面對重大新聞事件或社會議題的第一線新聞工作人員,在恆久不變的時間壓力下,祗知追求表現形式的創新,或衹是依賴新聞專業知識與技能,是不足以成大事,更要具備高度社會責任、專業態度與職業道德,充分掌握客觀、平衡、完整的基本原則,才能發揮專業專長、剖析問題、提出見解,適度運用平面媒體或廣播、電視媒體的特性,創作出有品質又有社會影響的卓越新聞報導。
獎項有限,敬意無限,超越自我、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