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新聞人,與時俱進中
簡妙如
在網路、社群媒體成為大眾重要新聞來源的時代,廣播這個最為素樸、簡易的電波媒體,要如何堅守新聞人的職責,又充分發揮傳播效益呢?
本屆卓新獎廣播類的參賽件數為 42 件,較之往年並無太大差異。但過往的「即時新聞獎」與「專題新聞奬」兩項分類,在今年則將「即時新聞獎」更名為「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這是為了因應廣播節目的實際產製狀況。不少新聞節目時段,有即時新聞、也總有延伸的新聞節目,新名稱較可容納在即時新聞與專題新聞報導之間的節目型態。
在討論過程中的「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部分、評審們一開始就面臨「蘋果與橘子怎麼比」的難題。因為 13 件參賽作品中,具有專題新聞形式的作品不少,但也有完全是帶狀即時新聞的形態,似乎無法有相同的評比標準。但經過一番討論後,評審們仍然認為,放在「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參賽的作品,應是在即時性、議題重要性、電台屬性、地域性及新聞反應能力之間,取得最佳平衡者。因此,選出的入選作品,都是評審們共識較高、整體新聞處理能力擁有較佳平衡的優異作品。但也建議,下次參賽作品可增列「播出時間」等資料,以更能判斷報名作品的即時性程度、社會影響力。
此外,即時新聞中也有部分作品,是由單一主持人解析今日重要新聞作為主要形式。這類節目,缺乏第一手的新聞調查內容及多元觀點的剖析,頗為類似名嘴說新聞的節目風格。雖然歷來卓新獎中,這些收聽率頗高的新聞評論節目大多未參賽,但似乎也看到它的某種影響力,值得我們深思。
而在「專題新聞獎」部分,參賽作品共 29 件,較去年減少,但評審們普遍覺得優異作品相當多,只能選五件入選,實在很掙扎。參賽作品的主題,除了常見的關懷勢弱勢、偏鄉,以及在地社區、人物、文化采風的報導外,更多反映重大社會事件及發掘重要議題的報導。比如社運、十二年國教、核電爭議、食品添加物、空氣中懸浮微粒 … 等問題,以及青少年沈迷網路、死囚器官捐贈的倫理議題等等。處理重大爭議性議題的專題變多了,提高了廣播勇於面對社會衝突、促進社會溝通的角色,是一個蠻令人振奮的發展。
評審們被不同作品的優點所吸引,在初步不易有共識的討論中,紛紛提出其它評審所未見之角度及看法。有的指出製播用心程度的貢獻,比如保留了社會珍貴的聲音檔案;有的突顯宛如辦案般追究真相的新聞行動力;有的特別重視電台地域、屬性所能作到的突破,有的則強調新聞形式的創意及影響力。在充分討論後,最後入選的作品,皆因在議題重要性、深度廣度、製播品質及多元觀點的鋪陳上,有較為全面的表現,而得到評審的一致認可。當然,也留下了一定的遺珠之憾。
雖然如此,在討論過程中,有些新聞專題小小引發是否為「委託製播案」的疑慮。因為某些報導似乎成為特定組織、政府單位或特定政策的宣傳,雖然介紹內容豐富,卻缺乏不同觀點或對於歷史爭議的回顧。但此一疑慮,最終皆因所有參賽作品皆勾選「並無其它單位贊助採訪」,便自動消除。另外,評審們也特別注意到專題新聞節目可能的創意設計形式,以及將廣播節目結合網路平台,有助於專題多元的媒體露出、增加影響力,並增進與聽眾的雙向互動方式。這也是當前媒體匯流時代,廣播能靈活運用網路、保持低成本卻仍然能觸及閱聽眾的有效作法。
謝謝所有兢兢業業的廣播新聞工作者,電波是永恆的公共財,如同新聞的價值也是。堅守崗位的你們,已肯定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