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的星星要更多    台灣才能更美、更好

劉蕙苓

         電視新聞是集畫面、文字與聲音多重訊息的媒體,向來因追逐畫面感官刺激而備受外界關切與批評,甚而有論者以「弱智媒體」稱之。那麼,我們的電視新聞真的如此嗎?從每年的卓越新聞獎參賽作品中,似乎讓我們看到那些在商業與公共利益拔河下的優秀從業人員,他們仍然以不同的方式為國人守望環境、監督有權者,他們的努力值得肯定。

         本屆卓越新聞獎共有即時新聞獎35件、國際新聞獎34件、每日新聞獎18件、專題報導65件、調查報導15件,共計167件。如此多的報名件數可以看出電視新聞工作者對於此獎項的肯定,其中亦有以網路平台播放影音新聞的媒體機構參與,亦可見影音已成為數位匯流下新的主要說故事工具。鑑於競爭如此激烈,七位評審在評閱過程非常慎重,也經過充份討論才作出入圍及得獎的決定。在評審會議的討論中,最令評審的困擾的是獎項類目的認定,例如「即時新聞」應有即時性,但許多報名此類的作品在此特性上很難認定;「調查報導」應具獨立調查的揭露性及追求公共利益,但有些作品雖然品質極佳卻更像新聞專題而少了調查性。為顧及參賽者的權益及公平性,評審們對於每個獎項類目的認定都經過討論達成共識才進行入圍者及得獎者討論。

         從今年參賽作品中可以看出媒體在過去一年關心社會議題的偏好。大體來看,商業媒體對於與民生消費相關的議題給予較多的關注,例如,社會上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共有五件作品參賽,顯示在重大民生事件發生時,電視媒體守望之責;公共媒體則較關心土地權益、勞工權益及環境議題,這些在台灣進入多元社會後所必須面對的公共課題,經由不同視野的深入分析,也突顯了媒體監督之必要性。

         不過媒體除了守望與監督之外,對社會還應多一份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前瞻視野,難能可貴的是,今年的媒體參賽作品中也有對於台灣社會發展憂慮的關懷與分析,例如教育人才與競爭力相關的報導作品為數不少,提出的觀點與憂心都值得我們深思。

         當然,電視之於社會的影響力大,也使得國人對電視新聞的期待更甚,這幾年媒體環境艱困,商業媒體的新聞工作者在兼顧公司營收與實踐社會責任的雙重壓力下,確實經常面臨難解的習題,致使在每日新聞的參賽作品中,看到電視新聞的平日表現,仍有不少可議之處,例如,大量使用未經查証的網路資訊,硬性新聞軟性處理忽略其原應有的公共價值、及新聞題材流於瑣碎化等,這都將是媒體機構必須再慎思自省之處。

         如果電視台挑選優秀作品參賽來展現其過去一年的社會責任實踐成果,那麼,167件作品相對於台灣如此多電視台、每日產製新聞的時數而言,仍十分稀少;環境不佳是事實,但使新聞工作者持續挺進的是對社會的責任與理想,換言之,電視新聞機構及工作者如能有更大的追求卓越的企圖,才是社會國家之福。儘管夜愈來愈深,幾顆閃亮的星星依然能照亮全地,指引世人前行,我們期待在深沈的黑夜裡能有更多星星,讓台灣更亮、更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