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質的媒體環境,基層記者很需要鼓勵!

陳炳宏

         作為召集人,首先要代表全體平面媒體類獎項的評委恭喜所有入圍者,因為在這媒體艱困的年代,這是值得慶賀的大事;其次也要謝謝所有的參賽者,因為有你們的努力,日漸沈淪的台灣媒體才能有正向的拉力,所以一年一度的卓新獎是全體新聞工作者的大喜之日。

         其實已經不知道有多久了,我幾乎不碰報紙,也幾乎不看電視新聞。用「幾乎」是因為我終究還是多多少少有讀、有看,只是因為我身處傳播學術圈,不接觸媒體,如何能知道媒體問題,如何討論問題?所以我只好用幾近自我強迫的方式讓自己與新聞媒體保持接觸。

         因此老實說,我有點想利用寫召集人感言的機會寫點「敢言」,因為這些年來,我對台灣新聞媒體的表現總是充滿怒氣,這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很難受,也很難言喻。不過過去面對媒體表現所產生的負面感受,卻因為這次當評審讓我能更貼近與體會過去一年來新聞媒體工作者的付出與努力,這才稍稍緩解我對新聞媒體表現的不安與不滿。

         整體來說,從今年的參賽作品可以看出,不管是公營、商營,或獨立媒體,甚至是獨立記者,大家都很努力的想在這困頓的媒體環境中,改變些什麼,或是創造些什麼?這點很令人感動。例如有媒體持續關心大埔農地事件,有媒體為台灣的競爭力找出路,更有媒體關心消費者的胃,猛找黑心食品的「麻煩」等等,都是令人感動的作品,也充分展現媒體該有的關懷社會、監督施政,以及影響政策的核心價值。可惜的是,每個獎項至多只能有五件作品入圍,即便不少評審以幾近激辯的方式,去捍衛自己喜愛的作品,但限於獎項額度,最後還是只能割愛,但是遺珠中還有許多令人驚艷的作品,這就是卓新獎令人激賞,但也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也許有人會批評說參與卓新獎的作品,其實都是媒體的刻意之作,都是衝著參獎而來的。這樣的說法,評審很難判斷是否真實?是否公允?但即便如此,如果因為卓新獎的存在,可以讓媒體老闆們願意暫時拋開獲利的誘惑,讓同仁們去完成一些能展現媒體真正功能與角色的好作品,那豈不正是卓新獎能發揮社會影響力的明證嗎?而且啊!果真如此,那我個人更樂見,有更多的企業集團願意多多設立新聞獎項,來鼓勵新聞媒體產製更多有影響力的好作品。長期以來,我們不都在怪台灣媒體日趨惡質化嗎?那企業集團老闆們何不身先士卒,多辦些獎勵傑出媒體作品的獎項,來翻轉台灣媒體向下沈淪的力量呢?因此最後想籲請大企業老闆們能出錢出力,跟卓新獎一起發揮鼓動台灣媒體向上提升的影響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