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與公眾聲音的穿透力
劉昌德
今年因為旺中集團與壹傳媒集團的併購或轉售,引發台灣新聞產業結構劇烈變動。主要媒體如無線電視、有線系統、衛星頻道、報紙、雜誌、乃至於網路等,無論是各為其主而主動涉入,或因為市場丕變而被動捲入,都難逃大型資本爭逐所引發的戰火。
不過在硝煙四起當中,廣播卻恍如戰區中的中立國。近期媒體資本的買賣與爭議,砲火都沒落到廣播界。私人資本席捲台灣媒體產業的當頭,廣播業卻是以「公營」構成主要骨幹,從所有權屬性與營收比例來看,廣播的商業性質相對較低;而透過在地電台工作者的努力,廣播也相對較能彰顯在地性質。
這也是今年卓越新聞獎廣播類報名與入圍名單所呈現出來的特質。相對於電視與報紙等入圍名單中難以避免的「都會∕台北中心」與「大型商營集團」色彩,我們很欣喜地看到廣播類的即時與專題新聞中,有許多由地方電台或非商營電台所製作的優秀作品。事實上,這也不是卓越新聞獎廣播類獨獨如此,今年的廣播金鐘獎入圍與得獎名單中,非商營與地方電台的廣播工作者也繳出亮麗的成績單。
但今年卓新獎廣播類較往年不同之處,在於即時新聞獎報名作品雖然仍具有一定水準、但件數銳減為5件,較過去約減少五成。因為即時新聞需要較多資金與人力構成綿密「新聞網」的基礎,方能有所成,而這項必要條件僅有少數公營全國電台、及大型商營電台才有實力達成,一般小型地方電台較難有所表現;所以一旦大型商營電台「缺席」,就會出現廣播即時新聞在質量上的落差。
評審今年度在審聽時,也發現雖然參賽即時新聞獎的作品在內容精緻與周延度上都有很好表現,但在「即時性」的反應上便往往難以達成。如何在資源與人力都比報紙與電視媒體受限的狀況下,達成廣播仍然具有的即時傳遞重大訊息的功能,應該是當前台灣廣播新聞工作者面臨的嚴峻挑戰。
而在專題新聞獎方面,今年度參賽作品數量「爆炸」增加為40件。作品報導主題愈趨多元,涵蓋了環保、財經、災難、弱勢、人物、社區等不同議題,使用不同語言及素材也愈見用心,讓聽眾得以聆聽到各種不同「聲音」,都為評審們所共同肯定。不過評審會議時,委員們也針對廣播媒體聆聽的情境特性,特別討論了這些作品是否有精彩的說故事本領,讓聽眾在手邊有其他事情時還「分心」被廣播專題內容吸引。這是廣播專題新聞在深入探討議題時,仍然必須具備的基本動作,也是委員在作品入圍討論時的抉擇要點之一。
在資本集中於利潤較高的娛樂媒體時,廣播新聞工作者仍舊能突破資源不足的限制,讓我們在這次的報名作品中聽到台灣在地公眾的聲音。因此我們更能夠期待,當社會願意挹注更多資源在利潤率較低的廣播媒體,多元發聲的管道將更為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