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幼琍

         半個世紀之前,曾任美國FCC主席的Newton Minow 批評電視是「大荒原」(Vast Wasteland)。看看今天台灣的電視,尤其是電視新聞一樣有很多為人詬病之處。台灣的無線電視、衛星電視加上中華電信MOD平台上的新聞頻道共有13個之多。可是台灣的電視新聞常讓觀眾邊看邊罵,往往像連續劇一般,每天重複上演類似的劇碼。不過密集看這次的參賽作品反而令人感覺,台灣的電視新聞還是很有希望。希望透過卓新獎的鼓勵,可以讓台灣的電視新聞向卓越的目標邁進。

         今年的卓越新聞獎「即時新聞獎」與「每日新聞獎」各有23個參賽者,「國際新聞獎」有33個參賽者,「專題新聞獎」報名的人最多有72件,「調查新聞獎」較少,有14件,共收到165件參賽作品。由於參賽者多,評審也由去年的五位增至七位。評審們在第一次的會議先決定評分原則。

         即時新聞講求即時性、顯著性與重要性。專題新聞講求客觀深入、多元完整、議題可看性、証據資料之說服力。調查報導講求難易度、獨立性、揭露性及公共利益。國際新聞講求深入獨立、有自我觀點、台灣觀點及採訪難易度。每日新聞節目講求即時性、公正、平衡及整體呈現。

         我們在評分過程中發現,針對同一獎項,每一個電視台或電視頻道報名參賽的不只一個,例如在即時新聞的項目,報名最多的是TVBS,有5件。專題新聞獎報名最多的是公共電視,共有18件,原住民電視台有11件,客家電視台有5件。公廣集團報名的共有34件,佔47%;其他商業電視台多半是46件,只報名一件的電視台非常少。國際新聞獎公視報名的有10件,每日新聞獎及調查新聞獎電視台報名的平均件數差不多。這種現象可以提醒主辦單位,未來應該限制每台對同一獎項的參賽件數。

         電視新聞獎項的評審相當辛苦,大家都是在家裡先看過光碟帶才開會。在評審會議中,即時新聞與每日新聞的評審結果共識高,沒有花很多時間討論。調查報導的爭議也不大。國際新聞的部份,評審們對國際新聞的定義有很多重要的討論,例如要強調國際新聞的即時性還是議題的相關性?有些參賽作品像是紀錄片,內容雖然完整,但是時間性並不即時。有些新聞是從台灣的角度出發,然後與國際比較,這樣的新聞應該是國際新聞,還是專題報導?有些參賽作品做的很像節目,不是很像新聞。另外一個需要多討論的是專題新聞獎。今年專題報導有很多好作品,但是我們最多也只能選出5件入圍。有的專題報導參賽作品也很像調查報導。所以獎項的分類也有必要重新檢討與定義。

         電視新聞也應該講求真、善、美。「真」是真實報導,不作假。「善」是心存善念,報導充滿人性關懷。「美」是指影像處理專業、鏡面簡潔。總之,我們希望藉由卓越新聞獎能夠讓電視新聞發揮正面、鼓勵及提升等效果,並且也重視新聞道德與倫理的展現。我們相當肯定所有參賽者的努力,也向從事電視新聞工作的朋友說一聲「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