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發
十年媒介幾番新!卓越新聞獎本年度是第十一屆,在過往十年中,台灣大多數媒體,可說是處在一個「規範不再」的驚天動地大時代。甚麼「規範不再」呢?從社會學觀點看新聞,新聞是社會產品,此之所以《好新聞大家踹共》一書內中高見,大部分都是環繞著台灣刻下媒介氛圍,作為立論、推論焦點。
這十餘年來,台灣媒介生態,飽受政經環境和科技變遷影響,大多媒介給閱聽眾的一般感受是往昔新聞所恪守、所引以為專業精神和守則的規範已經「不再」—專業意理不再,客觀、公正、平衡守則不再,查證精神不再,新聞主流定義不再,例如,掛名為調查報導(Investigative Reporting),實際上則是解釋性報導(Interpretative Reporting)。
趁此時機,適時而興的是,通俗量報帶起一輪狗仔隊驚魂,失去信心的傳統媒體急急於東施效顰,周刊「爆料」成了「疑似」廉政署和監察院的「發言人」,真假民調似假若真,瑣碎八卦新聞充斥,國際重大新聞少如鳳毛麟角,重蹈日報抄晚報,晚報抄電視,電視抄日報的「返祖」現象。
這是否真的就是刻下的台灣媒介真面目呢?當我們評審本屆卓越新聞獎平面媒體類參賽作品時,上述種種疑竇,都出現了止損點。本屆卓越新聞獎平面類參賽作品,共分國際新聞報導、專題報導、調查報導、即時新聞報導和新聞評論五大類,共有參賽作品一百六十八篇,五類作品共有十九篇入圍,綜合入圍率為11.3%,參賽作品最多的是專題報導,共六十一篇,較少的是新聞評論獎,共二十一篇。
俗語有說,沒有三両三,那敢上梁山!本次參賽作品珠玉紛陳,豈止「三両三」,幾乎篇篇都是擲地有聲的夠水準心血作品,令我們評審同寅眼睛為之一亮。可以說,立意參選的新聞工作者,對一己作品都充滿自信和期待,也就是參賽就是上榜英雄。入圍則等同得獎,可以浮一大白,只是名額問題,難免有遺珠之憾。得獎作品,能夠脫穎而出,可說實至名歸—是評審同寅幾經天人交戰之下的勝利品!
在一百六十多篇作品裡,去篩選最後得獎者,真是談何容易,難在參賽作品,篇篇都是水準之作,我們評審同寅也不是沒有個人主觀看法的,幸而,評審同寅大家都能就事論事,一番理性辯論之後,最終能夠達成共識—有時,甚至來個大翻盤而無異議通過。特別感謝同寅善意和辛勞。
值得一提的是苦勞網的孫窮理先生,他以個人力量,不辭辛勞,鍥而不捨地採訪蘭嶼核廢料貯存場,發掘出令人遺忘、疏忽了的核廢料貯存問題,為原住民達悟族發聲,真正做到「三日不書民疾苦,文章辜負蒼生多」。
本次評審,評審著意較多的,是報導文類定類、定義問題:如即時報導、專題報導,也討論過諸如慝名採訪法理和作法。建議下(十二)屆卓越新聞獎,能有更明確定義和指引;另外,個人以為平面媒體,並非與「立體」媒體相對,以可改為印刷媒介與電子媒介兩大類。雜誌、報紙之類文字印刷媒介,在日新又新的新科技壓境下,似乎飽受「白眼」;但事實說明,可能言過其實,印刷媒介還有明天。不過某些報紙的內文字體,仍稍嫌過小;另外,雜誌紙質反光,濫用加網,閱讀起來不太舒服。 期待癸巳年卓越新聞獎百花齊放,老幹添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