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窗口的條件

盧非易

     新聞是人們認識世界的窗口,人們透過這個有限的窗口,接觸窗外無限的世界。新聞決定了世界在我們心裡的模樣,暗引我們對世界的反應與情感,甚而內化改變了我們自己。

    新聞工作者掌握著這個重要的窗口,其責任就在審慎建構此窗景。新聞工作者要自問,這個窗口是否能即時呈現外界發生的事件,所呈現之事件是否為民眾優先需知道,整個窗景是否能適切呈現世界一日的千姿百態,是否真實、客觀,不有意或無意地夾雜個人、組織之價值暗示與情緒鼓動。

    評價新聞的優劣,也應該從這些新聞工作的基本責任著手。即時新聞是否迅速?是否提供多角度、多層次的知曉途徑?是否避免在事態仍在發展變化,妄加個人之揣測或評斷,散播不必要之情緒?每日新聞是否適切編選當日重要的消息,編織完整、普遍、且多樣的世界一日?是否關注各個角落,提升人們完整的的視點,促進相互的理解?專題新聞是否較完整地建構一個事件的樣貌,從多元觀點評析這個事件的意義,促使民眾對公共事件的關注與投入,使事件的發展能朝向正面積極的方向?而國際新聞是否將遠方的資訊儘速帶入窗口,建立民眾心中完整的世界圖像,提升世界觀,並更加關注國際事務?

    今年的新聞工作表現和過往相近。首先,在SNG即時連線和24小時專業新聞播送頻道的條件下,多數的即時新聞都能掌握速度,提供立即、臨場的資訊傳佈。不過,即時新聞雖能快速到達現場提供現場直擊,但卻缺乏旁敲側擊的採訪能力。經常出現記者反覆陳述同一資訊的畫面,此現象說明了電視記者缺乏開發採訪角度的經驗或消息脈絡,而採訪主管也缺少調度指揮的努力。相較於過去平面報業處理即時消息,多用團隊多角度採集、縱深式採訪調度;電視即時新聞卻只重視現場呈現,無怪顯得相對浮淺單薄。此外,即時新聞記者經常好為事件妄擅作結,在事件仍不明朗,無法定論時,隨意給予自我評論或暗喻揣測,有意無意破壞訊息的公正、客觀與冷靜性。此一積習從何而來,值得從事新聞教育與職場訓練者深思。

    每日新聞的表現是最值得我們反省的。一節新聞中,缺乏訊息發展的即時新聞佔據大半時間,寶貴的新聞時段浪費在反覆,以致於流於瑣碎口舌的現場連線、垃圾頭條或垃圾獨家。整段節目的豐富性嚴重不足,所提供的當日世界既激情、窄小又偏頗。電視新聞是一般國民認知世界的重要管道,如果我們每日新聞的編選只汲汲營營於SNG效益,政治八卦、醜聞或社會頭條的戲劇性衝突、業配新聞的利潤或外電購買成本,那麼便嚴重壓縮民眾的世界觀,從而使國民缺乏國際、文化、生活、科學科技發展…的常識與關注。國民眼光淺短,視野狹小,情緒躁鬱,豈不是新聞界的責任?

    專題新聞的表現相對較佳,顯示資深記者的專業企圖與功力較深。今年專題新聞的選題佳,報導面向多元且深入,敘事情感的掌握也比較圓熟,此或許受到台灣近年紀錄片發達的影響。只是各電視台投入新聞專題的資源仍不足,大多數頻道時間仍是消耗性的時段新聞。

    雖然沒有清楚的統計調查,但近兩年國際新聞的播出量似有增加,幾家電視台增闢了國際新聞的時段或專題報導,較諸過去成篇累牘的政治新聞、選舉新聞,口水論戰,國際新聞的增加也算是給一般視聽大眾鬆口氣的機會,讓大家暫時跳開眼前的爭鬥,看看同時間,世界正在思考什麼。只是,今年的國際新聞仍然偏於非即時的專題報導,許多所謂國際新聞並無「新」意,甚至源自交際新聞,用於配合國家或國際企業行銷宣傳。台灣媒體吝於投資國際新聞,各台幾無駐外記者,外電購買有限,國際新聞人才培育亦不足,重大事件以外電觀點搪塞,重要國際事件無國內媒體參與,這使得台灣民眾相對缺乏世界觀,對國際事務冷漠。年輕世代面臨國際區域激烈競爭,卻渾然不覺,嚴重影響了國家未來競爭力。而我們總是在出國時,才意識到台灣的封閉。

看完一整年大量的電視新聞,不免愁思,新聞不是我們望向世界的窗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