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專題、與新聞攝影
郭力昕
所謂「新聞」,早已變成不僅僅是曾經發生的「重大」事件,更多時候其實只是「特殊」事件。在這個現象上,「新聞攝影」的特質、或者說問題,又遠勝「新聞」。一些特殊事件,確實也同時是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事件,值得花費媒體篇幅詳加報導。但在台灣,或程度不同地也在其他國家的媒體上,更多特殊事件裡的新聞攝影,其實並不重要,甚至相當瑣碎,只因為它有「影像感」、娛樂效果、吸睛能力、消費價值。這是商業機制裡「新聞攝影」的邏輯;而這個邏輯,最後變成了專業指標。長久以來的專業新聞攝影競賽,也就大抵依循這樣的邏輯,進行評審、挑選「好照片」,協助、複製這個邏輯。
我認為,對專業新聞實踐有著指標意義和鼓勵作用的新聞獎機制,可以不僅止於年復一年地鼓勵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技術。它也可以對積習甚久、卻從來不假思索的新聞實踐概念,例如「新聞攝影」這個從資本主義媒介文化裡定型的東西,勇於基進地重新思考、反省,進而領導出一個試圖漸次離開成規的實踐方向。許多遠遠更為重大的事情,並不特殊、更不突發,而是靜靜地持續發生著――進步著、或者惡化著。那些現象並沒有爆炸性的事件或故事點,沒有具「影像感」的震驚現場,但是它們關係著你我的生活品質、社會興衰、文化存滅。這些普遍不被視為「新聞」或「新聞攝影」題材的重要事情,難道不需要我們這麼多從事新聞與新聞攝影的優秀專業人才,和每天、每年集體製造的影像與文字,更多地發聲、捉影?
今年的參賽作品裡,毫不意外地,大部分題材集中在去年的「莫拉克颱風」的風災、水災、救災畫面,無論單幅或系列作品,也無論影像感「精彩」或「一般」。這個災難,無疑是特殊且重大的事件;然而,參賽作品讓人以為,去年的台灣,只有「莫拉克颱風」這一件事情。我可以理解,參賽者會擔心,若不以足夠重大的突發性特殊新聞事件做為參賽題材,會被認為「新聞份量不夠」。另一方面,報名作品中我們也持續看到,近年來由雜誌攝影記者製作的國外「專題」系列照片。這些專題裡的影像,多半好看,無奇不有,但一些稱之為專題的攝影作品,常缺乏核心關切或議題焦點(但我強調,這並不意謂非要有個傳統的故事軸線),而比較是在一個文字編採主導的題目範圍裡――這個範圍,常常是一整個國家――東拼西湊一些零星不成意義的影像集錦,有時幾乎像是一種技術上比較「專業」的旅遊攝影簿。
在災難特殊事件、和國外專題攝影裡,也許我們可以開始認真質問,新聞攝影的專業意義和製作目的,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