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反省時刻:媒體的自我觀察

顧忠華

         一年一度的卓越新聞獎即將揭曉,身為本屆評審團主席,首先要感謝所有評審委員的辛勞,也肯定主辦單位為了提昇媒體品質,連續舉辦了九屆新聞獎活動。由參賽作品總體件數的逐年增加,可以看到實務界愈來愈重視這類獎項的設置,而所有參賽的作品,應該已經經過所屬媒體(製作單位)的篩選,如果能夠入圍,便代表著具有優質的內涵,到了真正獲獎,則更突顯其標竿意義。在這裡要預先恭喜各獎項脫穎而出的作品,以及背後辛勤付出的個人與團隊。

         今年的參賽件數共有412件,較上一屆多了66件,部份獎項的競爭較以往更加激烈,但也有參賽件數減少的獎項,包括平面媒體的新聞評論獎及曾虛白先生新聞學術著作獎,遺憾的是,後者因為評審們認為這些作品的學術觀點還有深化的空間,鄭重地作出了從缺的決定。此一嚴謹的態度,希望能激勵新聞傳播界為創作出兼具洞察性和反思性的學術著作繼續努力。

         綜合各獎項評審委員會召集人的感言,我們發現,參與評審的過程,似乎也在檢視媒體究竟發揮了那些社會功能?盡了多少社會責任?又實現了多少理想的價值?因此,在頒獎的同時,等於進入了媒體自我觀察與自我反省的時刻,提醒所有的新聞媒體從業者,在製作任何形式的節目或報導時,都不應該妄自菲薄,因為不知道有多少人是透過媒體接收到與他()相關的資訊,而每個訊息都有可能引起後續的行動,這甚至會產生改變個人或集體命運的重大後果。

         譬如說,此次入圍的許多作品,皆和災難、環保、弱勢關懷等題材有關,這顯示在現代的「風險社會」中,人們更仰賴媒體提供風險資訊,尤其當各式各樣的風險──天災、污染、疾病、犯罪──威脅到我們的安全時,若缺乏足夠的、正確的訊息,根本讓人無從判斷應該如何趨吉避凶。另一方面,新聞記者們常常奮不顧身、歷經千辛萬苦,親自到達風險/災難的第一現場進行報導,為的就是回應閱聽大眾的需求,將即時的狀況傳達給關注者,並且建構出社會成員休戚與共的連帶感。

         不過,如同攝影組的評審感言中,追問「究竟新聞攝影的專業意義和製作目的是什麼?」,電視、廣播和平面的感言也開始反省:「(即時新聞)隨意給予自我評論或暗喻揣測,有意無意破壞訊息的公正、客觀與冷靜性,此一積習從何而來?」、「(廣播) 專題新聞報導在深入展現其他媒體少見的一方立論時,該如何呈現與之對話的、續發的見解呢?」、乃至「這些前來角逐『卓越新聞』價值的作品在日常的報紙雜誌版面上,仍然是有代表性並具商業價值的領頭羊嗎?」,凡此種種反問的語氣,呈現的不只是評審委員們的困惑,似乎也反映了在這個變遷迅速的時空環境裡,新聞媒體本身角色的「不確定性」。媒體是「窗口」?是「(有色)眼鏡」?是「(自我再製的)社會系統」?而當面對網路、YOU TUBE、臉書等等新興媒體來勢洶洶時,傳統媒體又如何維繫閱聽大眾的忠誠度、信任感呢?

         歷屆的評審意見,經常語重心長地點出了新聞媒體內在及外在的不利處境,但在結構性的競爭情境中,個別新聞工作者能夠著力的,應該還是堅守崗位,不斷克服困難,完成「媒體人」的天職。這也正是「卓越新聞獎」揭櫫的使命,透過獎勵熱情、認真、表現卓越的從業人員,為新聞倫理及新聞專業建立標竿。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標竿永遠標誌著對敬業精神的禮讚,並留下了永恆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