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

關尚仁(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召集人)
盧治楚(前TVBS總經理)
謝鵬雄(前台灣電視公司編審組長)
王泰俐(台灣大學新聞所副教授)
馬雨沛(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講師)

評審會議日期與地點:

評審大會:200992/清華大學月涵堂會議廳
複審會議:20091012/清華大學月涵堂二樓會議室
決審會議:20091128/信義誠品fifi茶酒沙龍

 評審大會:

由卓越新聞獎人員簡介上屆評審方式與給分標準,並報告本次電視組四類獎項各報名件數:即時新聞獎共七件、專題新聞獎五十一件、國際新聞採訪報導獎二十二件、每日新聞節目獎十七件。

評審決議在初審時,沿用上屆給分方式,以一、三、五分評比;另,針對報名件數或內容量大之作品,採分工制。除即時新聞獎、國際新聞採訪報導獎每件作品評審皆須評分,專題新聞獎與每日新聞節目獎以每件作品至少三位評審評分為原則。評分表於複審會議前繳交。

決議事項:

  1. 電視組召集人:關尚仁。
  2. 作品以一、三、五分評比。由卓新獎人員統計後通知評審。
  3. 原則上以總分列前三分之一作品,作為複審會議主要討論內容。

 

複審會議:決定入圍名單

即時新聞獎

在即時新聞獎方面,評審們一致認為,在此項目中作品之質、量均不足,依評審辦法入圍為三到五件,但下限為三件入圍,但仍須作品品質狀況。經評審第一輪評分,分數居前三名的作品分別是中天電視台「新疆7.5事件」、TVBS「油走邊緣」與公共電視台「團團圓圓來台灣」,。

其中一位評審認為,團團圓圓此則新聞難度較低,而「新疆7.5事件」在採訪上天生就有一些限制,多了一點新聞的味道。另一位評審則指出,「新疆7.5事件」雖然不是在事件發生當時,可是在官方允許的第一時間到達現場,並且把實際情況傳回來,有先天採訪的限制,是具有挑戰性的報導。而「油走邊緣」作品,評審認為TVBS持續追蹤,而麥當勞作為廣告大戶,內部一定受到了壓力,這正是新聞的核心之一,另一位評審則指出,報導深入事件現場,即時追蹤報導,發揮電視攝影即時目擊報導的功能。評審也同意,炸油事件透過媒體不斷報導,跨國企業才願意認錯道歉,證明了媒體報導有可能影響事件發展。

評審指出,由於此獎項參賽作品較少,部分作品又未能發揮電視新聞之即時功能。綜合新聞價值、採訪難度以及參賽件數考量,評審們決議只取「新疆7.5事件」與「油走邊緣」兩件入圍即時新聞獎。評審表示,參賽辦法雖有入圍三到五件的陳述,但理論上,應沒有件數不足問題, 因為如果獎項都可以從缺,入圍當然也有門檻,關鍵還是品質。如果達不到評審心目中的標準,便不予入圍。

 

國際新聞採訪報導獎

國際新聞採訪報導獎部分,在許多作品初審同分的情形下,共有十件作品(十五分六件、十七分三件、十九分一件)納入討論,由分數較低討論起,並同時使用刪去法。評審指出,此類報導有非常多「補助者」,包括商業單位、國家單位,此類贊助單位的情形普遍,必需要先進行討論與釐清在參賽的二十二件作品中,有評審勾出有九件作品表明本身有贊助單位(卓越新聞獎報名表中,有一欄請參賽者勾選是否有贊助單位,以及贊助形式為何)。

一位評審認為,只要是「置入」,就不應考慮給獎。但如果經費的來源,是一種「補助」,而無涉及題材的選擇與詮釋,比如接受機票贊助,但是編採獨立性仍在,那就還可以接受。最不願意見到的情況,就是被主管機關(NCC)以置入行銷相關理由罰款。另一位評審指出,許多電視台都還算「誠實申報」,雖然光看作品很難判斷,外界也很難知道編採政策是否有受到贊助者干預。最後評審達成兩點共識:首先,從成品來決定該作品是否明顯偏向某種觀點;其次,評審小組會在最後的評審意見中,表明對新聞報導過度依賴贊助單位的憂心與立場。

在處理過受贊助的問題後,接下來進入實質討論。評審認為,公共電視台「泰緬邊境專題報導」此則報導具專業性,但新意與深度稍嫌不足。公共電視台另外一件「西藏流亡五十年系列報導」,由於正值西藏流亡五十年,但是作品中似乎沒有特別的新意,相較於公視過去有關西藏的報導,這不是最好的作品。一位評審說,在某些時間點上可以談某個議題,比較容易吸引關注,但是這樣好像節慶一樣,時間對報導來說意義不大。民間全民電視台「沉默的睡獅」作非洲國家議題,有評審認為與台灣距離性較大,並且用了太多電影的畫面,不過有評審認為,作為一個節目來說整體編排是不錯的。而公共電視「邁向西雅圖生態城市系列報導」有評審認為,公共電視過往的作品大眾親近度稍嫌不足,曲高和寡,但這個作品有進步,比如加入主持人引言,對觀眾來說就比較親切。

客家電視台「聚焦西馬系列報導」,評審認為有觸及在馬來西亞客家人生活的核心;中天電視台「鏗鏘玫瑰畢爾包啟示錄」,一位評審指出,雖然有贊助單位,但有拉回到台灣博物館發展,處理得不錯;而三立電視台「消失的國界台商拼第一篇」,一位評審認為,製作單位有受贊助,但是節目作得很好,也讓許多原本不看國際新聞的人,會收看到這個節目。另一位評審則指出,新聞內容沒有特別提到贊助單位的商品或進行形象廣告,企畫的角度觸及許多新議題,一位評審甚至認為,「作得出乎意料的好」。

關於TVBS「全球金融風暴特別報導」這件作品,評審們認為金融議題不好作,通常只能拍畫面、作圖、訪問。一位評審指出,幾乎發動了所有特派記者,有在地觀點,並且切入民生議題,讓財經新聞的接近性拉高。一位評審則認為,就深度與接近性來說,金融風暴報導則略高於「消失的國界台商篇」。

經過以上討論,評審們一致通過「聚焦西馬系列報導」、「鏗鏘玫瑰畢爾包啟示錄」、及「消失的國界台商拼第一篇」、「全球金融風暴特別報導」、以及「邁向西雅圖生態城市系列報導」五件作品入圍。

 

每日新聞節目獎

每日新聞節目獎部分,由於作品較長,份量吃重,評審有進行分工,每件作品至少有三位評審看,作出評分。滿分五分,總分超過九分可進入第二輪討論(亦即平均每位評審給超過三分)。初評結果,超過十三分的作品有兩件、九分的作品四件,評審一致同意十三分的「有話好說」、「Formosa News」兩件作品確定入圍,而在九分的作品中再選擇一到三件入圍。

一位評審指出,原民台的新聞跟手語新聞的問題相同,語言差異太大,就算是原住民族之間也有太多不同的語言,難以評斷,不過原民台今年多了國語新聞,但是從專業性來看,還有待加強。「公視晚間新聞」,去年掄元,評審們認為,公視新聞雖已相當穩健,表現中規中矩,理當入圍,但也面臨如何自我超越的課題。

一位評審指出,於由參賽作品是指定日期的,結果當天頭條都是飛機失事,似乎顯示許多新聞台慣於公式化的新聞處理。而評審對於晨間新聞「讀報」的現象也表達了看法,有評審認為,其實可以不必一開始就讀報,可考慮把前一天的新聞拿出來作深度的處理。評審指出,電視台晨間新聞過於制式化,依賴既有消息來源,沒有新的資訊與角度,是共同的缺點。

「民視英語新聞」的部分,評審認為是很清楚、正統的新聞處理,雖然是新聞局標案,觀點、用字持平、英語程度很好,當初似乎還有其他兩家電視台標到英語新聞的案子,目前卻只剩民視一家。另一位評審也持肯定看法,認為該新聞雖為英語發音,內容卻相當程度呈現了台灣的視野與文化。

在針對公共電視新聞談話性節目「有話好說」的討論中,評審認為其能掌握新聞脈動,以多元觀點探討新聞事件,拉出新聞的深度,超越一般電視新聞的淺碟,廣度深度均佳,所邀來賓都是以議題取向,而不是名嘴、明星取向,所以某種程度上已超越一般談話性節目,呈現為對新聞的深度探討,雖然類型與其他每日新聞不同,評分上會有些許困難。另一位評審則表示,此節目扣緊新聞議題,卓新獎應該鼓勵談話性節目往此方向發揮。

基於以上討論,決定「有話好說」、「Formosa News」、「公視晚間新聞」三件作品入圍。

 

專題新聞

在專題新聞討論上,評審同意讓分數在十五分(一件)入圍,而十三分(三件)與十一分(四件)中取四件入圍。

獲得評審支持而入圍的五件作品分別是:三立電視台「消失的國界環保篇」,有評審認為比台商篇作得還好,是非常好的科普之事報導;大屯有線電視的「中台灣大事紀:濕地?失地?!」評審認為地方有線電視願意花資源進行社區關懷,非常難能可貴;民視「煙囪裡的秘密」能突破困難取得資料,評審認為是標準的調查報導。而公共電視「失根的島國」報導,評審指出社區公民意識處理得很好,有很多關鍵性的現場與畫面,都有捕捉到,不是事後報導;公共電視台另一件作品「雷曼三部曲」報導中,評審認為,一般的電視觀眾對連動債都不瞭解,這個作品解釋的非常清楚,並且富有金融新聞需要的節奏感,最後擠下公共電視台另一件被評審認為雖然角度抓的不錯,但是內容新意不多的「台灣灌溉水探討」。

 

入圍名單討論結果:

即時新聞獎(考量作品質與量,僅取二件)

作品 單位 分數
新疆7.5事件 中天電視台 13
油走邊緣 TVBS 21

 

國際新聞報導獎

作品 單位 分數
聚焦馬來西亞系列報導 客家電視台 17
鏗鏘玫瑰畢爾包啟示錄 中天電視台 17
邁向西雅圖生態城市系列報導 公共電視台 15
消失的國界:台商拼第一巴西篇、台商拼第一捷克斯洛伐克篇 三立電視台 19
全球金融風暴特別報導 TVBS 17

 

每日新聞節目獎

作品 單位 分數
有話好說 公共電視台 13
Formosa News 民間全民電視台 13
公視晚間新聞 公共電視台 9

 

專題新聞獎:

作品 單位 分數
中台灣大事紀:濕地?失地?! 大屯有線電視 13
「失根的島國」 公共電視 13
消失的國界:環保與企業農業篇、全球太陽能篇、國家遠見丹麥篇 三立電視台 15
雷曼三部曲「連動債‧連動災」、「都是門外漢」、「別鬧了,雷曼先生」 公共電視 11
「煙囪裡的秘密」 民間全民電視台 13

 

決審會議:決定得獎名單

評審們決議先重新簡介入圍作品一次,再由不記名投票方式,每人一票圈選得獎作品。而假如評審們認為應當從缺,也可以空白或其他記號表示。評審們並再次關切並探討接受贊助對新聞內容影響的問題。在相關討論上,花了不少時間。

在即時新聞獎部分,有評審指出當初討論,決議是也可以從缺,但是入圍是基於鼓勵性質。而另一位評審則認為,即時新聞應當是新聞處理中最強的一項,在報名的質與量上卻遠遠不如預期。而國際新聞採訪報導獎部分,有評審指出,NCC在兩週前才通過專題新聞可以置入性行銷,如果再給予獎項,是否會形成鼓勵這種趨勢的影響呢?

針對接受贊助,有評審指出,贊助分為很多種,有事前贊助或事後贊助,關鍵在於是否干涉到主題的選擇。一位評審指出,對於入圍作品有無置入性行銷問題,應特別慎重,而另外一位評審也贊同此看法。

一位評審則以自身早年從事實務經驗表示,應以新聞內容實際呈現結果來判斷,假使沒有特別偏差,或是沒有太商業的呈現,再考量如果沒有這些贊助,可能無法完成作品,標準或許可以放寬一些。另一位評審則指出,要判斷是否有贊助單位並不難,一般可以從節目片頭或片尾所呈現的贊助單位字幕來判斷,當初卓越新聞獎報名表中有此選項,代表評審們已瞭解這個情形,做法上是請參賽者誠實勾選,然後由評審再依專業判斷作品內容呈現是否有偏差。另一位評審表示,先不管主管機關政策演變,評審們可以有自己的主張與立場,不必受官方政策影響。

 

每日新聞獎

每日新聞獎部分,有評審認為,公共電視台「有話好說」是一個純粹的談話節目,並沒有去產製任何新聞,但是卻充分結合新媒體特性,比如將當日議題上網,企圖擴展在年輕族群的影響力,但主調還是討論性節目。另一位評審表示,此節目主要是抓議題,作包含評論的解釋報導,風格迥異於其他兩者。

在大略回顧各類獎項入圍作品後,評審以非記名投票進行決選:

  • 即時新聞獎:「油走邊緣」獲得四票支持、「從缺」一票。結果由「油走邊緣」獲獎。
  • 國際新聞採訪報導獎:「邁向西雅圖生態城市系列報導」一票、「消失的國界:台商拼第一巴西篇、台商拼第一捷克斯洛伐克篇」三票、「全球金融風暴特別報導」一票。結果由「消失的國界:台商拼第一巴西篇、台商拼第一捷克斯洛伐克篇」獲獎。
  • 專題新聞獎:「中台灣大事紀:濕地?失地?!」三票、「雷曼三部曲」一票、「煙囪裡的秘密」一票。由「中台灣大事紀:濕地?失地?!」獲獎。
  • 每日新聞節目獎:「有話好說」兩票、「民視英語新聞」兩票、「公視晚間新聞」一票。重新討論每日新聞節目獎,並進行此項目第二輪投票。話題仍環繞在贊助或政府標案問題。支持「有話好說」的評審認為,民視英語新聞多半是現有新聞翻譯,最好是也能夠有自己產製新聞。另一位評審認為,民視英語新聞的記者,英語程度都相當好,其實是可以作出原創性與主動性的新聞的。支持英語新聞的評審則指出,「有話好說」為談話性節目,毛病就是急就章,另一位評審人認為,通常這類節目沒有自己編制的團隊,新聞也是沿用公視新聞。經過一翻你來我往的討論後,其中一位評審決定將票數轉投「民視英語新聞」,結果「民視英語新聞」以三票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