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丘岳老師
資深媒體人

李志德老師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兼任教授
資深新聞工作者

林翠絹老師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廣電系教授
評審召集人

鍾起惠老師
世新大學新聞系教授

江淑琳老師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李香秀老師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專任副教授

曹琬凌老師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助理教授
第一次評審會議
日期:109 年 08 月 27 日
地點:IEAT國際會議中心三樓第一會議室
本屆電視及網路(影音)類五個獎項,共有179件作品參賽,其中即時新聞獎28件、深度報導獎91件、調查報導獎13件、國際新聞獎26件、每日新聞節目獎21件。
第一次評審會議上,評審們推舉林翠絹老師擔任評審召集人。接著決定本屆評審作業方式採初審、複審兩階段進行。
初審:每件參賽作品分配給超過半數(四位)評審審查,以決定該作品是否進入複審。初審採個別獨立評審,由評審們參酌各獎項所訂之評審標準及入選件數決定所要推薦的作品。初選結果經秘書處統計後,獲得三位以上評審推薦之作品可進入複審。複審名單決定後,評審們須於第二次評審會前補審閱非原責任範圍之作品,並進行排序,做為評審第二次會議討論之依據。
評審們討論決定各獎項評分原則如下:
即時新聞獎:著重即時性、顯著性、重要性。
深度報導獎:著重深入完整、議題價值、証據資料具說服力。
調查報導獎:著重獨立性、揭露性、影響性、追求公共利益。
國際新聞獎:著重即時性、客觀深入、獨立採訪、趨勢導引與啟發。
每日新聞節目獎:著重即時、公正、平衡、多元、整體製作。
第二次評審會議
日期:109 年 10 月 16 日
地點:Laymoon Coffee
進入複審後的作品先以得票數排序,例如即時新聞有6 件作品進入複審,要先從第一名排到第六名,同票序位相同,再進行討論。各件作品討論如下。
即時新聞獎
今年的即時新聞獎在初審部分,評審共識度頗高。針對幾件較具共識的作品,分別討論如下:
首先對TVBS的【在絕望中找希望 香港驟變ing】這件作品,評審認為,很符合「即時」的標準。記者處在烽火現場仍然表現沉穩、處變不驚的連線,在緊張的現場仍把重點整理得很好。不過送來參賽的作品,全部都是連線,沒有SOT,是比較奇怪的。一般來說,電視新聞製作,現場連線必須搭配SOT。因為透過現場連線,閱聽人只能看到鏡頭所呈現的當下場景,但是整天或是一個上午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必須在整點新聞中用SOT來整理,讓大家知道你的連線內容在今天新聞的全局裡面是什麼樣的地位。而且記者在立法會連線的時候,沒拍到攻破立法會當下的鏡頭,這部分稍嫌可惜。
壹電視的【自由的吶喊-香港反送中 特別報導】表現也很好,但比較像是深度報導。每個階段性都做得很仔細,可以感受到用心,但少了即時感。而且比較可惜的是,記者在現場被煙霧彈燻到的呈現方式,雖然很有現場的緊迫感,但表現太過over,會讓觀眾產生「記者沒有準備好」的感覺。因為拍攝的時間點應該是事發後一段時間了,現場也可以看到其他同業的防護裝備都很齊全。報導花絮或許可以這樣表現,但以正規的新聞報導而言,「倉皇的從現場逃走」的表現,會讓觀眾覺得記者沒有準備好。除此之外,這件作品的現場採訪做得很周全,評審給予肯定。
而同樣是香港反送中報導,公共電視的【「荒日下煙硝四起」記香港理工大學抗爭】,獲得評審們很高評價。在龐大議題與遼闊現場中,記者找到一個觀點,並透過這個觀點切入整個事件,是這件作品很特別的地方,也是記者在處理大事件的即時新聞時,很重要的一種能力。在香港反送中這個大事件中,包含了很多重要的抗爭場景,理工大學是很能聚焦的一個空間場景,因為同一空間中,每天都有衝突在持續進行,是報導反送中運動即時狀態的適當視角。
但公共電視【「荒日下煙硝四起」記香港理工大學抗爭】有抓到時間點,這代表記者一直花很長得時間關注這個運動,電視台也不惜成本一直派記者過去,這個是後台的努力,評審給予肯定。
TVBS的【南方澳大橋斷橋紀實】,觀看時可感受到電視台在新聞發生的當下,就出動了充足的人力,所以整體的即時報導在完整性上表現得非常好。而且編輯台的企劃能力也很厲害,在同一個地點中可以找出不同角度,值得肯定;公共電視的【南方澳大橋斷裂系列報導】跟TVBS這件比較起來,兩件作品的rundown差不多,但公視是放晚間新聞,TVBS把早上的突發新聞,在中午就精確完整的呈現。不過也有評審指出,其實公視【南方澳大橋斷裂系列報導】這則,在他的午間新聞也有做。這就關乎報獎策略(決定用晚間而非午間來參賽)。
TVBS的【”疫”百四十天 – 新冠肺炎全球即時追蹤】,報導中採訪的個案以網紅居多,手法比較商業,但在所有疫情議題的參賽作品中,這件是做得最好的。有評審認為,雖然個案以網紅居多不盡理想,但這次的疫情,台灣因為疫情控制得宜國內沒有太多案例,加上無法出國,採訪自然被侷限。記者努力去找國外的華人網紅,用連線採訪的方式來做新聞,在條件受限下,評審對這樣的企劃給予肯定。
評審發現,今年有些參賽即時新聞獎的作品,跟評審對即時新聞的理解有很大的落差;有些作品甚至是談話性節目的內容。評審表示,基於獎項性質,即時新聞獎會看重電視台如何在突發新聞事件上,展現在極短時間中的新聞調度功力。另外,像今年因為有香港反送中這種大事件的關係,即時新聞參賽作品很多是國際新聞。而除非有駐地記者,否則在國際事件的當下,能夠在事件發生時親臨現場的機率較低,所以所謂「即時畫面」到底是記者自己拍的,還是用資料畫面(或是拷帶),應該要註明。資料畫面、拷帶不是不能用,但資料來源必須說明,使用的比例也必須考量。常常看到一則即時新聞裡,幾乎全部使用資料畫面。在評審過程中,這些因素都會被考量。
評審認為,今年的即時新聞獎,參賽作品成就懸殊。議題重要性對即時新聞獎是考量,而過去一年,重要的議題無外乎就是疫情、反送中、南方澳大橋斷裂等,所以經過初審、複審評分,評審決定入選五件,五件作品中三件是香港反送中議題,分別是壹電視的【自由的吶喊-香港反送中 特別報導】、公共電視的【「荒日下煙硝四起」記香港理工大學抗爭】、以及TVBS的【在絕望中找希望 香港驟變ing】。另外兩件則由TVBS的【”疫”百四十天 – 新冠肺炎全球即時追蹤】及【南方澳大橋斷橋紀實】入選。
即時新聞獎入選作品
作品名稱 |
媒體機構 |
自由的吶喊–香港反送中 特別報導 |
壹電視 |
「荒日下煙硝四起」記香港理工大學抗爭 |
公共電視 |
“疫“百四十天 – 新冠肺炎全球即時追蹤 |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南方澳大橋斷橋紀實 |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在絕望中找希望 香港驟變ing |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深度報導獎
評審首先討論華視【莫拉克十年 您過得好嗎?】,認為此作品回顧風災後十年來受災地區的重建故事,訪問用心,內容完整,故事感人。
三立電視有兩件作品獲得評審好評:【脫港者‧無根抗爭的戰記】以及【從移工到奴工- 失能制度下的剝削鏈】。其中【脫港者‧無根抗爭的戰記】內容具衝擊性,受訪者讓人印象深刻。記者能在短時間內找到這樣的對象,並讓對方同意受訪,難度是高的,可惜沒有繼續追蹤;另一件作品 【從移工到奴工- 失能制度下的剝削鏈】是老議題,但該作品能在老問題中又揭露出新問題,其中一段揭露黑心仲介,力道接近調查報導。
大愛電視台【用愛扭轉心障礙】,作品結構完整,面向齊全,而且有些角度是過去沒有被提及的,跟其他同類作品相比較,做得最好,也有啟發性。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的【開槍一線間-染血公僕特別報導】頗獲評審讚賞。該作品整理的數據資料豐富,除事件本身,也觸及結構面探討,議題本身是很難處理的,但卻能做得很深入。但也有評審認為,對此嚴肅議題,表現方式稍嫌花俏。
台視【逆時光 尋油人】。有評審認為,這件作品是新聞記錄片手法,受訪者幾乎都是長者,用口述歷史方式,透過剪接技巧串成故事。但就新聞紀錄片的標準而言,還缺少一點滄桑感。作品回歸紀錄片最原始的精神,用大量的採訪、過去的影片資料去組織、串連,評審頗為肯定,但新聞紀錄片跟深度報導在體例上還是有區別。有評審表示,這件作品如果參加金鐘獎,成績會不錯。
原住民族電視台【「守護山林的人」系列報導】,從原民角度看山林,風格特殊,層次分明,議題處理成熟,而且要一邊拍攝、一邊爬那麼高的山,將細節都能拍出來,難度非常高。但也有評審持不同意見,認為作品只有單一面向,且不夠深入。
鏡周刊【《鏡相人間》革命的女人 艾琳達與曾心儀回看美麗島】。評審認為,以短篇幅方式呈現,文筆動人,故事深入且完整。用兩個不同的故事去回溯當時的經歷,對比現在的狀況,讀起來令人動容,讀完後餘韻猶。但這件作品也不像深度報導,比較接近人物特寫。
東森【消失的王者】。評審認為,很好看的影片,但體例上是生態節目,而不是新聞。
大愛【塑膠星球】。題目不是新的,報導結構稍嫌凌亂,體例上較接近節目,而不像新聞。使用實驗方式呈現,表現手法上有創新。
民視【醫路到你家(上)(下)】。議題是舊的,加上作品視角較狹隘,沒有真的觸及偏鄉醫療資源欠缺、健康不平等的社會問題。背景音樂下太重,也是缺點。
天下雜誌【課綱的108個煩惱】。影像的處理、受訪者表現、拍攝角度各方面表現可圈可點,文字上也可看出巧思。相較該媒體往年參賽作品,這個作品進步非常多,議題也重要。但也有評審認為,作品中四個單元,敘述不同故事,故事好看,角度面向周全,但看前段時會不知道作品想傳達什麼,到了後段才明白原來作品想強調的是:108課綱最重要的改變是“素養”。 108課綱有個很重要的精神在「微學習」跟「自主學習」,進行深度報導應該要有一個破題,把這幾個故事連在一起。關於課綱的未來的影響,也沒有處理好。
公共電視【見不得的光系列報導】,發覺了城市光害的新議題,鮮為人知,但很有價值。作品從一開始就很吸睛,處理方式讓人驚艷。評審很肯定記者開發議題的能力。
評審認為,在深度報導中,很多作品都能"找出問題"但常常並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也是近幾年比較提倡的"建設性新聞學“的意涵,因為觀眾通常是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但是記者透過深入瞭解問題,可以嘗試提出建議。
經過討論及投票後,評審決定讓8件作品入選,分別是華視【莫拉克十年 您過得好嗎?】、三立電視台【脫港者‧無根抗爭的戰記】、大愛電視台【用愛扭轉心障礙】、三立電視台【從移工到奴工- 失能制度下的剝削鏈】、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開槍一線間-染血公僕特別報導】、原住民族電視台【「守護山林的人」系列報導】、天下雜誌【課綱的108個煩惱】,以及公共電視【見不得的光系列報導】。
深度報導獎入選作品
作品名稱 |
媒體機構 |
莫拉克十年 您過得好嗎? |
中華電視公司 |
脫港者‧無根抗爭的戰記 |
三立電視台 |
用愛扭轉心障礙 |
大愛電視台 |
從移工到奴工– 失能制度下的剝削鏈 |
三立電視台 |
開槍一線間–染血公僕特別報導 |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守護山林的人」系列報導 |
原住民族電視台 |
課綱的108個煩惱 |
天下雜誌 |
見不得的光系列報導 |
公共電視 |
國際新聞獎
首先討論三立電視【史上最大‧漂日行動】這件作品。評審認為,記者確實到當地做訪問,用很多不同的視角、也找了很多不同行業的案例,甚至還有當地政府單位的人受訪,作品面向很周全內容豐富。在一般國際採訪,類似議題找到的案例多數都是正面的,但這件作品找到了不丹學生的揭弊個案,是非常難得的。而且個案的組合中,有成功,也有失敗,從美夢到噩夢,感性、理性都有照顧到。最後以不丹學生個案作為結尾,強度很夠。個案面向廣,跟台灣也很有關聯性,值得讚揚。
但也有評審認為,整個主題的駕馭上,感受到記者想去處理,但又無法碰觸的是日本的移民政策。也是因為這樣,所有個案只能停留在個人層面,比較同溫層的處理方式。作品中多半是描寫"美夢",不丹的那個案例是一個例外。亞洲國家有很多漂日族,雖然日本社會對台灣的年輕人跟對不丹的年輕人不一樣,但作品中並未點出,根本的問題出在日本的移民政策。去打工的年輕人以為,碰到好業主或大企業就比較安全,其實是日本的整個政策導致剝削處處可見。日本的政策就是藉亞洲的年輕勞動力,來紓解日本國內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還有,日本需要借助,例如台灣人,的中文能力,來應付大量接待大陸觀光客的語文需求。
公共電視的【燃燒的澳洲 野火中的家園系列報導】,議題重要,作品面向周全,做了很多採訪,但範圍侷限在新南威爾斯。調性穩健,但稍嫌平淡。能善用消息來源所提供的豐富資料畫面,作品中也帶出省思和解方,獲得評審肯定。
聯合報【永續能源之路-德國、英國】,個案環環相扣,觀點多元,議題是重要的趨勢,訪談處理得十分用心。
公共電視的【游牧日常】,拍攝困難、攝影功力夠,取景很不錯,但說故事的方法太像旅遊或文化節目。在編排上,若要突出新聞性,應該把中印邊境衝突位置的部分放在前面,點出當地烽火的邊界感,游牧民族生活可以放在後面。有評審認為,公視獨立特派員不該做這樣的題目,既然都已經那麼遠到當地,議題設定的方向不該是這樣,應該要著重在當地的政、經結構,因為政、經問題是很多表面現象的底層原因,在這塊反而輕輕帶過沒有講清楚。例如,發現羊群身上有監視器,對這點卻簡單帶過,沒有進一步深入。也有評審覺得,記者深入當採訪,值得鼓勵。而且該作品不論是交通、語言各方面,製作難度高,給予肯定。
中視的【蒙塵的東方之珠:反修例運動大事記】。有評審認為,這件作品「報錯獎項」,如果放在即時新聞獎,應該可以獲得高分。但也有評審持反對意見,認為這件作品是真正的國際新聞,是即時新聞的國際版。作者李錦華是資深記者,又是香港人,可以自己在第一線掌鏡,口述清楚,觀點中立,品質很好。中視還保留自己的駐外特派員,這點非常值得鼓勵。
壹電視【《探祕伊朗 美伊烽火40年》特別報導】。採訪地點在伊朗,作品中提到「我們經常依附美國觀點(西方觀點),可是沒有台灣在地觀點」,獲評審認同。評審認為,這件作品從中油的船為起點,從台灣的角度審視美、伊幾十年來的關係發展,視角全面,台灣的電視台有這樣的作品,值得鼓勵。但是作品中所用的紀錄片、資料畫面的出處與版權似須釐清。從國際政經結構角度,對俄羅斯在美、伊關係中所扮演要角,未有著墨。記者"演太大",也是問題。
對今年國際新聞參賽作品,評審認為,以議題來說,新冠疫情是今年國際頭條,但卻沒有精彩作品參賽。雖然說出不了國,但還是可以想辦法!還有,過去一年美國可以做的題目很多,但也沒有好作品。大多數都只採用外電,用外電剪成一條"國際新聞",但那只能稱為編輯,沒有報導。評審認為,國際新聞應該要有自己的報導,電視台需要駐外記者。全球疫情那麼嚴重,為什麼台灣做不出好的深入的報導?就是因為在國外沒有駐地記者。評審建議,為強調必須有自己的報導,主辦方可考慮在國際新聞獎名稱中加入「報導」二字。
評審經過討論後,最後決定入選作品為:聯合報的【永續能源之路-德國、英國】、公視的【游牧日常】、中國電視公司的【蒙塵的東方之珠:反修例運動大事記】、三立電視台【史上最大‧漂日行動】,以及公共電視【燃燒的澳洲 野火中的家園系列報導】。
國際新聞獎入選作品
作品名稱 |
媒體機構 |
永續能源之路–德國、英國 |
聯合報 |
游牧日常 |
公共電視 |
蒙塵的東方之珠:反修例運動大事記 |
中國電視公司 |
史上最大‧漂日行動 |
三立電視台 |
燃燒的澳洲 野火中的家園系列報導 |
公共電視 |
調查報導獎
首先,評審提到民視的【消失的農地系列報導】,雖然題目沒有很新,老問題少了新鮮感,但因為議題重要,從作品中能感受到記者的用心。在不同重大事件的發生地區,去做深入的採訪,並以故事導入到問題的各個角度。尤其水循環這個部分,讓評審驚豔。這類議題一般都會探討土地正義、區域規劃還有財務稅收等問題,但這件作品卻找出了新的問題面向,例如:再生水循環其實會影響到土質等等,作品中的一些新面向、新觀點,符合調查報導所必需的揭露性,比起其他類似議題作品,表現傑出。
壹電視【新聞深呼吸 – 疫亂下的危機】,有調查性,也做了測試來佐證。對看起來很小,但是與民生相關、很重要的事做調查。作品裡講到,大家都覺得有效的東西,例如乾洗手,其實是沒有用的。作品中層層分析,有觀眾原本沒有想到的角度,在疫情中,議題有急迫性跟重要性。但如果以科普新聞的標準來看的話,處理手法稍嫌聳動。
公共電視【消失的魚系列報導】,題目選得很好,議題親民且重要,涵蓋的區域多,畫面的品質、拍攝的角度、敘事的手法,會吸引觀眾看完。這個題目近幾年比較少見,是具有前瞻性、未來性的議題。除了討論到生物多樣性,也涉及原生魚類如何被外來種侵犯、放生團體等等。就調查報導來講,題目的未來性是很重要的,因為調查報導最重要的是能揭露,從來沒有被討論過的議題如今被提出來,且後續可持續再追蹤,這點很重要。
公共電視另一件作品【垃圾進擊之路】,跟【消失的魚系列報導】都是「我們的島」的作品,都講生態議題。評審指出,「垃圾」這個議題其實很不好做,光是現場拍攝難度就很高。這件作品各方面都做得很齊全,但比較像深度報導。以調查報導來說,【消失的魚系列報導】更為突出,敘事也更純熟、可看性更高。
東森電視【「癌末能助專題報導」:癌症治療的終極武器會是什麼呢?】。前半段比較像是大醫院的宣傳,但是後面揭露黑心診所的部分,以調查報導來講,出拳的力道大,完全打到重點,值得讚賞。評審建議,作品結構如果前後倒過來會更好。
今年調查報導只有13件作品參賽,但評審對今年報獎的作品予肯定,認為今年的作品相較往年,幾乎每件都符合"調查報導"性質。經過討論,評審們決定選出4件作品入選,分別是壹電視的【新聞深呼吸 – 疫亂下的危機】、東森電視新聞台的【【癌末能助專題報導】癌症治療的終極武器 會是甚麼呢?】、民間全民電視股份有限公司的【消失的農地系列報導】,以及公共電視的【消失的魚系列報導】。
調查報導獎入選作品
作品名稱 |
媒體機構 |
新聞深呼吸 – 疫亂下的危機 |
壹電視 |
【癌末能助專題報導】癌症治療的終極武器 會是甚麼呢? |
東森電視新聞台 |
消失的農地系列報導 |
民間全民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
消失的魚系列報導 |
公共電視 |
每日新聞節目獎
首先討論TVBS【十點不一樣】。對這件作品所有評審都給予高評價。
有評審認為,TVBS的另一件【Focus全球新聞】,維持高水準,但仍然是外電太多的問題,很少有自己記者的採訪。有評審指出,一條新聞做五分鐘不是不可以,在指定日的作品中,前五分鐘講了美國白宮疫情、亂世佳人……,把太多不相干的東西湊在一起,很難說服觀眾。但也有評審肯定【Focus全球新聞】在開發新的外電的素材方面的努力。
華視有兩件作品,其中【華視晚間新聞】可惜的是,在指定日作品中有不少標題錯字,在播出前應該經過把關,編輯台有充裕的時間,卻仍然出現錯字,這點評審不能認同。不過,也有評審認為,【華視午間新聞】、【華視晚間新聞】是整個新聞中心的概念,兩個作品都有「真相急先鋒」單元,澄清假新聞,獲得評審的讚賞,從作品中能看出新聞部努力改版,尤其【華視晚間新聞】最近改版,進步明顯。
台視的【早安台灣 台語新聞】,主播的台語在所有台語新聞主播中是最好、最標準的,但社會新聞比例太高。評審建議,可以增加國際新聞。而且如果標榜台語新聞,希望整節都用台語過音,除非是國語的bite,因為作品中還是有幾則直接放入國語的SOT。
大屯有線電視【大台中新聞】。地方新聞這幾年進步非常多,不管是製作水準、畫面、製播的水平。【大台中新聞】的主播,相較其他地方台的主播,表現得更專業些。
原住民族電視台【原視每日新聞】。指定作品有錯字,但作品有個特色,就是很多地方連線。中央出了一個政策後,對於地方的影響是什麼,真的有站在特定族群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評審認為,整體節目好看。有評審提出,或許原民台也可以做些跳脫出族群角度的觀點;不過也有評審認為,如果原民台跳脫特定族群的角度的話,就失去它是專門服務特定族群電視台的意義了。
經過一番激烈討論,評審決議入選5件作品,分別是,原住民族電視台【原視每日新聞】、聯利媒體【十點不一樣】、大屯有線電視【大台中新聞】、臺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早安台灣.台語新聞】、中華電視公司【華視晚間新聞】。
每日新聞節目獎入選作品
作品名稱 |
媒體機構 |
原視每日新聞 |
原住民族電視台 |
十點不一樣 |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大台中新聞 |
大屯有線電視 |
早安台灣.台語新聞 |
臺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華視晚間新聞 |
中華電視公司 |
第三次評審會議
日期:109 年 11 月 6 日
地點:Laymoon Coffee
即時新聞獎
對此獎項評審共識很高,一致給予公共電視的【「荒日下煙硝四起」記香港理工大學抗爭】高分。
評審覺得,這件作品時間抓得很準。香港理工大學其實是反送中運動後期很重要的抗爭,因為記者幾乎都是從台灣過去,電視台的調度常常會遇到的問題是,預知這裡會發生事情,但不知道該不該派記者過去,何時過去,因為擔心撲空,資源浪費。像壹電視的【自由的吶喊-香港反送中 特別報導】,這件作品好像是這樣,記者在現場沒有抓到重要的時間點。但公共電視【「荒日下煙硝四起」記香港理工大學抗爭】有抓到時間點,這代表新聞部一直花很長的時間關注這個運動,電視台也不惜成本一直派記者過去,這個是編輯台的努力,評審給予肯定。
壹電視的【自由的吶喊-香港反送中 特別報導】,除了剛剛講到沒有抓到很好的時間點外,最重要的就是評審覺得記者在現場沒有準備好,因為已經到了抗爭後期,早該知道現場會發生這樣的場面,沒有準備好又撤離了現場,在常規的新聞報導裡,這樣會讓觀眾感覺不專業,整體作品比較像是深度報導,即時性不夠強。
TVBS的【在絕望中找希望 香港驟變ing】,在香港的運動裡有抓到重要時間點,就是七月一日。但是在七月一日到底總結是什麼?發生了什麼?應該都要用SOT來呈現,這件作品沒有SOT,比較可惜。雖然記者在現場的連線表現很好,但連線不會比最後用SOT來幫觀眾整理整起事件來得齊全。
TVBS的【南方澳大橋斷橋紀實】。記者現場的連線很穩,從作品中也能看出整體公司的戰力,完整性夠。
TVBS的【”疫”百四十天 – 新冠肺炎全球即時追蹤】。因為議題很重要,評審認為,這件作品算是今年所有即時新聞獎項中,疫情新聞做得最好的。
討論到最後,評審一致認為,今年即時新聞奬應該給公共電視的【「荒日下煙硝四起」記香港理工大學抗爭】。
國際新聞獎
評審對於三立電視台【史上最大‧漂日行動】還是給予很高的評價,作品以台灣的觀點去看漂日的行為,也有很多不同角度、不同類型的工作訪問;但也有評審持反對意見,認為以台灣觀點看漂日行為不夠全面。該位評審指出,日本因為觀光產業需求,得仰賴台灣人的中文能力,所以對東南亞的打工者跟台灣過去的打工者,待遇是不平等的。作品中前面找的四個故事案例,基本上條件都不太差,而到不丹案例時,落差卻很大。作品中缺少檢討日本在整個打工政策上出了什麼問題,這點比較可惜。但作品仍然具有啟發性,符合今年評審對於國際新聞奬的評審標準。
公共電視【燃燒的澳洲 野火中的家園系列報導】。評審肯定其努力,記者深入當地許多現場,觀點齊全、企劃周延,讓觀眾有所警惕。
聯合報的【永續能源之路-德國、英國】,雖然說不是電視台的作品,但記者很認真的利用不同的能源爭議找到不同語言、國家、角色的受訪者,評審給予肯定。運鏡穩定、採訪細緻,都讓評審驚艷,作品質感很好。
公視的【游牧日常】。「游牧」的部分太多了,太像旅遊節目,就新聞取材來說,如果從中印的邊界爭議問題,去帶出拉達克的重要性,或許會更好。
中國電視公司的【蒙塵的東方之珠:反修例運動大事記】。很用心的去Follow一個重要事件,用特派員駐地的角度去看當地所發生的重要變化。有評審很讚揚中視持續用駐地記者來做國際新聞,這屆不管哪個獎項,大多都有以香港抗爭為題材的作品,但中視這件跟其他所有同議題作品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有駐地記者。一個記者長期駐地,一定對當地的狀況、現象相當熟悉透徹,做出來的東西絕對跟其他作品有落差。比較可惜的是,這則比較像即時新聞的國際版,作品的深度稍有不足。
針對「駐地記者」這部分,評審有一些想法。評審認為,現在台灣的電視台已經很少有駐地記者了,許多國際新聞都只是做國境外的深度報導。目前台灣的國際新聞大多使用外電,在國外發生大事的第一時間我們沒有特派員,只好仰賴國際通訊社、國際頻道的影像,去做編譯,這樣在國際新聞上會沒有自己的觀點。所以評審也建議主辦方,或許國際新聞奬可以改為「國際新聞報導獎」,鼓勵第一線報導,鼓勵電視台派員駐外。電視台考慮成本,可考慮用特約記者、留學生兼職,或者想辦法跟這類的自由投稿人邀稿。人在當地,看當地的新聞,觀點絕對會不同,有時甚至可以做出更多外電沒有的觀點。評審期許台灣的電視台,未來可以多經營海外採訪、駐外特派這一部分,而不是都使用外電,然後加上用本國的角度去編譯。
因為三立電視台【史上最大‧漂日行動】以及公共電視【燃燒的澳洲 野火中的家園系列報導】這兩件作品初審、複審的積分分數接近,評審決定投票決定哪一件勝出。投票結果,由三立電視台【史上最大‧漂日行動】獲獎。
每日新聞節目獎
針對今年入選的五件作品,評審共識很高,幾乎一致給聯利媒體【十點不一樣】很高評價。
評審認為,閱聽大眾需要的是有專業能力的編輯來幫忙把關,編輯台整理重要新聞,把每一則新聞做分類,並多角度地呈現,【十點不一樣】有做到這點。評審也指出,可以看出該節目一直在嘗試不一樣的東西,新聞內容紮實。
臺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早安台灣.台語新聞】。評審建議早上的社會新聞可以不用太多,因為都是前日舊聞。社會新聞也不需要都放頭條,不過主播的台語真的講的很到位,評審很讚賞。
中華電視公司【華視晚間新聞】。有努力做出精緻度,強調民生很貼近民眾。評審感受到【華視晚間新聞】想要滿足觀眾各個面向的需求,不過想包山包海,通常會深度不足。建議整節新聞中可以放些深入性報導。同時新聞選材太偏向民生,hard news稍嫌不足,因此有評審形容這影響了整體呈現的「量級」。
原住民族電視台【原視每日新聞】。評審指出,基於台性,新聞在編排上完全以族群為主沒有問題,但評審也指出,編輯路線似乎有時候會在主流或族群觀點間搖擺不定。
大屯有線電視【大台中新聞】。可感受到在地電視台做在地新聞的用心,期許可以再繼續進步。
經過討論,評審一致決議由聯利媒體【十點不一樣】獲得今年每日新聞節目獎。
調查報導獎
首先評審先討論民間全民電視股份有限公司的【消失的農地系列報導】。作品針對重要議題都有討論,面向很廣、很齊全,記者深入當地針對不同人、事、物進行訪問,具調查性且深入,評審也讚賞記者主動蒐集資料的企圖心。
公共電視的【消失的魚系列報導】。選題不錯,但熱帶魚的部分有點太多,第一集讓人耳目一新。不過也有評審認為,作品比較像是深度報導,調查性質比較弱一點。
壹電視的【新聞深呼吸 – 疫亂下的危機】。用科學性的方式去測試,對於口罩、酒精的消毒液、廢棄的醫療用品都有深度追蹤,主動性強,跟民生息息相關,但風格有點太過戲劇化。
東森【「癌末能助專題報導」癌症治療的終極武器會是甚麼呢?】。作品後半的調查做得很好,揭露性高。但是前半段對於細胞療法的探討,有點一面倒向還沒有拿到許可的大醫院。因為這是一個昂貴、療效又不確定的新療法,衛福部自然會嚴謹把關,作品前段的消息來源、畫面使用,都明顯偏向投資大量金錢,卻還沒拿到許可的大醫院,角度比較不平衡。免疫療法其實還有很多疑慮,但作品中對此著墨較少,名稱又叫做"終極武器",容易引導觀眾的理解。醫療的議題需要很小心的處理,醫院也是利益關係的一方,所以針對醫院的說法,採訪時需要揭露受訪者為何這樣說,背後是否有利益存在。而不是受訪者講什麼就播什麼。
依第二次複審投票成績,民間全民電視股份有限公司的【消失的農地系列報導】以及公共電視的【消失的魚系列報導】這兩件作品分數接近。評審認為,就調查性而言,【消失的魚系列報導】比起【消失的農地系列報導】,許多研究資料取自學者或研究者已經做出來的數據,雖然要找到做研究的人也不容易,但相較調查的難度來講,【消失的農地系列報導】難度比較高一些,所以決定將今年的調查報導獎,頒給民間全民電視股份有限公司的【消失的農地系列報導】。
深度報導獎
入選的8件作品中,公共電視【見不得的光系列報導】以及華視【莫拉克十年 您過得好嗎?】這兩件作品分數相近。
一開始先討論華視【莫拉克十年 您過得好嗎?】。對於一個災難十年的追蹤,從過去的檔案、資料開始,可感受到整個新聞部的動員,對各地不同的個案做深度報導,故事好看,並且解釋過去這十年來的發展及改變,有提出問題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內容陳述四平八穩,個案呈現傾向正面了。也有評審認為,作品從人文的角度做得很齊全、很正面,但結構上少了這十年政府的說法及作為,比較沒有平衡觀點。
公共電視【見不得的光系列報導】的第一集做得非常好,但後面有一點軟掉。作品在處理影像敘事上很成熟,議題很特殊,把小題做深,很不容易。在議題設定,深度報導的結構都很強,有啟發性跟影響力。鏡頭穩定,內容完整,作品中也提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開槍一線間-染血公僕特別報導】,評審也很讚揚。認為該主題不容易掌握,但記者把衝突性表現得很好,也做了很深度的訪問,也有不同的面向。但也有評審認為,這部作品中的三大層面是「警械使用條例」、「司法的文化」、「警政署的行政作為」,但這三個層次被混在一起談。作品提出了很多問題,卻少了解方。例如警械使用條例究竟該如何修正?加上一部分受訪者發言內容頗多凸顯民粹和反法治觀念,例如「嫌犯有法律律師,我們有什麼?」但事實上,員警因公涉訟也是有公費律師協助的。記者缺少中立性角度和再查證,就照單全收受訪者說法。
天下雜誌【課綱的108個煩惱】。用個案來陳述,切了許多不同角度,相當深入。但是強調「煩惱」,卻沒有多談「問題」,是比較可惜的。
原住民族電視台【「守護山林的人」系列報導】。拍攝角度難能可貴,作品表達出不同的想法,是平常生活在都市的觀眾看不到的,拍攝難度高。
經過討論後投票,8件入選作品中,由公共電視【見不得的光系列報導】獲得今年的深度報導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