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敘事創新獎評審(依姓氏筆劃排序)

江亦瑄老師

國立體育大學管理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副教授

陳浩

林日璇老師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常務理事

黃哲斌老師

新聞工作者

杜奕瑾

杜奕瑾老師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評審召集人

謝吉隆老師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

第一次評審會議

日期:109 年 08 月 27 日
地點:IEAT國際會議中心三樓第一會議室

第十九屆卓越新聞獎增設不分類的「新聞敘事創新獎」,鼓勵媒體以創新方式提供新聞內容,並增進閱聽眾對新聞之理解。此一獎項所鼓勵之創新,不限於數位科技,也包含其他敘事手法,各種媒體型態(文字、圖像、聲音、影音等)皆可參賽。

 雖是第一屆舉辦,但獲新聞同業及非傳統新聞社群踴躍參賽,參賽作品達83件。

 經評審老師互相推舉,由杜奕瑾老師擔任本屆「新聞敘事創新獎」評審召集人。評審方式決議為:初選時,每位評審看過所有作品,並給分,以7分為進

入複審討論門檻。7分以上之作品,以不超過參賽總數四分之一為原則。初審評分統計結果供第二次評審會參考。第二次評審會議選出入選作品,依據競賽規則,參賽作品超過50件時,入選作品可超過五件,上限為八件。第三次會議就入選作品中選出得獎作品。

第二次評審會議

日期:109 年 10 月 15 日
地點:Laymoon Coffee

評審首先決定由哪些作品進入複審討論。決定標準有二,其一為初選評分獲得35分以上之作品;其二為初選分數雖未達35分,但有評審特別推薦者。

總分35分以上之作品共有14件,如下:

作品名稱 總分
數據模擬》全境感染30天:台北淪陷時,哪種封城手段最有效? 39.5
智慧政府還是全面監控?數位身分證一篇就懂! 39
關鍵薪資條碼 38
莫拉克十年專題頁面:雨停之後,台灣日漸改變的臉 37.5
記者真心話 37.5
2020台灣大選:亡國感的戰爭 37
台灣「第六缺」危機 37
決戰2020》得票地圖、即時解析、機器人開票,總統立委選情一次掌握 37
透視大選 37
天亮之後—921地震廿周年 36
聯合報「新冠肺炎」系列數位專題 35.5
私密照外流之痛:誰讓我淪為「國家認證猥褻物」 35.5
看得見的病毒:武漢肺炎假訊息 35.5
如果,海有你 35

 接著,評審們提出特別推薦之作品。

有評審表示,本屆參賽作品形式多元,包含多媒體文本、影音、聲音及圖文等,顯見新聞同業努力在不同平台各自努力,新聞敘事創新不應限於新媒體,因此特別推薦公共電視的「『現在怎會這樣?!』台灣環境變遷開講」。評審認為,該團隊能意識到youtube敘事的興起,運用自拍、後製、動畫等,用輕鬆有趣的方式呈現嚴肅的議題,影片時間皆控制在八分鐘左右,以短片形式吸引年輕族群。評審認為,此一作品符合敘事創新定義,推薦進入複審討論。

另一位評審則推薦「敏迪選讀APP」,是所有參賽作品中唯一運用APP發表的。此作品是對新聞的再詮釋,具強烈的個人風格,能吸引粉絲。其新聞內容皆採引用,非詮釋者自己採訪而來,屬於二次解讀的說新聞。不過評審也特別提醒,此類作品在引用他人報導之影像或圖片時,應注意避免侵權。

 有評審指出,新聞敘事創新獎在某個方面是肯定形式的價值,而台灣的電視新聞節目較少做形式的創新。評審特別點出,形式的創新不只是表現出獨特的風格,也不限於科技元素的運用,而是可以包括製作元素的重新配置,例如新聞編排,編排創新也有可能發展成品牌,形成品牌價值。評審期待這些創新能有延續性,而不是一次性的。

 經過討論之後,評審們一致同意「『現在怎會這樣?!』台灣環境變遷開講」這件作品進入複審討論。接著評審們一起重新審閱作品,並在審閱過程中逐一提出對各作品的看法。

 首先討論天下雜誌的「全境感染30天:台北淪陷時,哪種封城手段最有效?」,此作品與台大地理系團隊合作,將該系研究成果視覺化。評審認為,學界有豐富的研究成果,但學術研究缺乏管道被大眾看見,此作品是新聞團隊與學術單位合作進行數據報導的成功案例。將數據透過動畫模擬,讓讀者知道如果疫情惡化,在什麼情況下會發生什麼事。

這時有評審分享了一則英國衛報所做的,與疫情相關的,類似的動畫模擬報導。該作品是以四個動畫呈現一個城市在不同疫苗施打比率下,受感染程度的差異。同樣是用動畫模擬說明科學事實,兩相比較,天下雜誌的這個作品因為沒有對照,給讀者印象不那麼深刻。

接著,有評審指出,作品中的捷運路網流量動態圖所欲表達的意旨不夠清楚。路網圖為學界研究的再製,雖然很炫,但數據資料內容與要傳達的訊息不完全相關,且敘事有些斷裂、不連貫,反而讓讀者不易理解。不過,評審們也瞭解疫情訊息太多、太複雜,並肯定此作品能掌握幾個關鍵數據,並用圖像呈現。

接著討論READr的「智慧政府還是全面監控?數位身分證一篇就懂!」。此作品以新聞遊戲開頭,邀請讀者自製身分證。有評審認為,製作身分證在勾選內容項目時,就開始引導讀者思考:我的哪些個資需要或可以被揭露?情境思考讓讀者有參與感,遊戲過程還能瞭解身分證的發展歷史,是很好的敘事方式。而且遊戲設計流暢簡單,會吸引讀者為了瞭解不同時代的身分證一再進入遊戲,續玩性高,資訊可以被重複玩味,是簡單又完整的新聞遊戲。評審認為,此作品充分顯示,媒體不需要花高成本,或使用很炫、很厲害的技術,只要設計得宜,用簡單的文字數位遊戲就能達到敘事目的。

另一位評審也提到,此種以實際操作瞭解新聞議題的play to learn新聞遊戲大約四年前就出現了,但成功運用的例子不多。最怕的是遊戲玩完了,但與後面的新聞內容沒有連結。這個身分證遊戲成功之處,在於會告訴讀者,其所設計的身分證是第幾代,並說明該代身分證的背景,是有敘事脈絡的,能刺激讀者思考。

但也有評審指出,作品標題與內文不相符,使用「監控」一詞過於聳動,內容其實並未報導監控。部分論述是跟著民調走,但民調的樣本數太低,還是有改進的空間。

關鍵評論網的「關鍵薪資條碼」部分。評審對於此作品能用很簡單的方式呈現薪資中位數感到驚艷,成功運用數據並能與視覺結合,網頁捲動過程中敘事及圖表移動的搭配非常流暢,顯示工程技術能力佳。不過另一位評審卻當場指出,該作品在chrome顯示沒有問題,但在其他瀏覽器如Firefox中卻無法正常顯示,是重大技術瑕疵。這個用不同瀏覽器檢視同一作品的動作,讓在座其他評審大為嘆服。該作品的另一不足之處則是,報導基本上缺乏故事情節,主要是提供查詢功能。

接著看端傳媒的「莫拉克十年專題頁面:雨停之後,台灣日漸改變的臉」。評審認為此作品運用遙測空照圖,視覺設計非常流暢,以楠梓仙溪全貌破題,運用網頁捲動(Scrolling)控制地理圖資的縮放及位移,每捲動一次就導入一個資訊,報導結構清晰,在作品引導下,讀者可以非常容易吸收資訊。另外,災前災後的比較圖也很加分。有評審特別指出,圖文搭配的捲動要作到流暢,需要控制所有物件,技術上相當不容易。

商業周刊的「台灣『第六缺』危機」也是捲動式網頁,運用現實圖像或影像疊合動畫及圖表,在跨媒材的整合上有所發揮,技術面表現不錯,且議題新、報導內容完整、敘事容易理解,訊息傳達清楚。

進入複審討論的作品中有三件與大選相關。其一為端傳媒的「2020台灣大選:亡國感的戰爭」。該作品以多元方式敘事,評審認為其優點是概觀報導每次大選的關鍵事件及其影響,把所有資訊攤開來讓讀者盡可能瞭解,內容完整,能發揮網路平台新媒體的優勢。缺點是最後沒有聚焦,以及該作品對亡國感如何影響選舉並未提出數據分析,雖呈現了QSearch技術中心所提供的亡國感何時開始出現在FB動態貼文,但僅能看出亡國感一詞在選舉中的聲量變化,依此遽下結論為選舉結果的關鍵因素過於跳躍。

第二件是天下雜誌的「決戰2020:得票地圖、即時解析、機器人開票,總統立委選情一次掌握」。評審分析此作品同屬play to learn性質,強調互動元素,作品雖標榜是機器人分析,但技術並不困難。有評審肯定此作品能找到特別的角度切入,呈現全台各里的投票比率,吸引讀者關心查詢自家鄰里的政黨傾向,除了查詢也能分享,引發討論對話,讓數據資料獲得更多元利用。同時提供歷屆大選投票數,找出類似搖擺州的縣市(由綠轉藍或由藍轉綠),是選舉或台灣政治研究很好的工具。雖然相關資料也能在中選會網站中找到,但此作品以更有趣的方式方便讀者查詢。

第三件是公視P#新聞實驗室的「透視大選」。評審認為該作品視覺設計一目了然,除總統大選,也分析政黨票及立委選情,呈現方式平易近人。不過大選部分主要為資料陳列,缺乏敘事性,補助款部分則有加分,若題目改為透視補助款會更聚焦。整體來說雖是好專題,但題目過大,主軸及動線不夠清楚,讀者容易迷路。另有評審指出,開票部分中規中矩、不得不失,但肯定其結合其他媒體即時處理事實查核。

接著討論與新冠肺炎相關的兩件作品,其一是聯合報的「『新冠肺炎』系列數位專題」。有評審表示此作品技術有難度,運用圖文搭配告訴讀者相關資訊及案例的相關性,工程師應該花了不少時間編排內容,以及在捲動時能highlight相關資訊,相當不容易。另一位評審也表示,大部分疫情相關作品只是單純陳列數據,讀者需要自己尋找數據的相關性,但此作品著力於表達個案間的關聯性,不僅友善也獲得很多迴響,缺點是只有資料陳列,較少故事內容。

其二是READr的「看得見的病毒:武漢肺炎假訊息」,此作品用簡單的拉Bar讓讀者模擬製造假新聞,製造出的假新聞很聳動,甚至是真的曾被傳播過的,能拉近讀者與假新聞的距離,也會讓人一玩再玩。也是技術門檻不高,但能引起興趣的新聞遊戲。可惜的是,遊戲與後續報導內容的關聯性不高、論述不足,若每次玩遊戲所製造的假新聞可以保留陳列出來,會產生更震撼的效果。

公視P#新聞實驗室的「私密照外流之痛:誰讓我淪為『國家認證猥褻物』」。不同於一般使用卷軸之目的在於告知讀者資訊何在,這件作品在開頭運用卷軸,讓圖片不斷pop-up,營造氛圍,有媒體設計之感,能產生視覺震撼。此外,報導題目精確,切中核心且條理分明,在團隊資源有限情況下,能善用年輕人能力,值得肯定。

公視P#新聞實驗室的另一件作品「記者真心話」則是新聞記者運用新的頻道,進行對媒體生態的解構。有評審認為,作品內容可歸類為解釋性新聞-記者把自己的行業及工作生態當作新聞題材,作為解釋及評論的對象,以達到媒體素養教育的目的。雖然此系列作品對校園中的年輕族群有很大的影響力,短打效果很好,但也有評審提出,這個媒體素養教育的短片能否被視為一種新聞?針對這個提問,有評審回應認為,若以影響力來看,其所運用的敘事方式無疑是成功的,但這個文類是否可以界定為「新聞」,可能還需要再討論。評審們在討論中也一度進入後設的脈絡中,意識到身為「新聞敘事創新獎」的第一組評審,整個評審過程,同時也是在界定「新聞敘事創新」的定義。另一位評審則肯定公視願意培養年輕人,且已成功達到教育目的。

另外兩件是聯合報的作品:「天亮之後-921地震二十周年」「如果,海有你」。評審認為,前者內容能引發感觸,但呈現方式以捲動及前後敘事為主,沒有太多創新;後者則是少數包含聲音元素的沉浸式作品,且運用水彩畫帶出讀者對海廢議題的想像,並結合圖表,表現方式柔和。

經過詳細的審閱及討論之後,由於優秀作品頗多,評審們決定在參賽辦法限制下,盡可能讓最多作品入選,並以投票方式決定。投票方式為針對進入複審的15件作品,每人選出8件。

第一輪投票結果:獲得五票的有「數據模擬》全境感染30天:台北淪陷時,哪種封城手段最有效?」「智慧政府還是全面監控?數位身分證一篇就懂!」「莫拉克十年專題頁面:雨停之後,台灣日漸改變的臉」「記者真心話」「決戰2020》得票地圖、即時解析、機器人開票,總統立委選情一次掌握」;獲得四票的有「關鍵薪資條碼」,獲得三票的有「『現在怎會這樣?!』台灣環境變遷開講」;獲得兩票的則有「台灣第六缺危機」「私密照外流之痛:誰讓我淪為『國家認證猥褻物』」「如果,海有你」

評審們都同意,獲得三票(含)以上之七件作品確定入選。接著針對獲得兩票的三件作品進行第二輪投票,每人投一票,再選出一件。投票結果「台灣第六缺危機」「如果,海有你」獲得兩票,「私密照外流之痛:誰讓我淪為『國家認證猥褻物』」則獲得一票。最後評審決定由在初選時獲得總分較高的「台灣第六缺危機」勝出入選。

決選會議

日期:109 年 11 月 13 日
地點:Laymoon Coffee

決選會議上,評審們一起再一遍審閱作品之後,先進行第一次投票,投票方式為每位評審選四件作品(可少於四件)。投票結果為:

作品 票數
莫拉克十年專題頁面:雨停之後,台灣日漸改變的臉 5
智慧政府還是全面監控?數位身分證一篇就懂! 4
決戰2020》得票地圖、即時解析、機器人開票,總統立委選情一次掌握 2
數據模擬》全境感染30天:台北淪陷時,哪種封城手段最有效? 2
關鍵薪資條碼 2
台灣第六缺危機 1
記者真心話 1

依據投票結果,評審決定由獲得五票的端傳媒「莫拉克十年專題頁面:雨停之後,台灣日漸改變的臉」及獲得四票的READr「智慧政府還是全面監控?數位身分證一篇就懂!」這兩件進行PK

評審們首先針對兩件作品的優缺點進行分析及討論。

莫拉克十年專題頁面:雨停之後,台灣日漸改變的臉部分,評審們肯定此作品把地圖地貌的變遷與文字敘述巧妙連結,導覽動線在網頁捲動過程中非常順暢,何時停、何時screen、何時往下,邏輯清楚一致,有節奏感,不會因為捲動太久而讓讀者感到麻木或失焦,文字比例也非常恰當,再者,能適時納入動態影像,幫助讀者感受當時水量及水體混濁的情況,更厲害的是,這些效果之下,還能做到不干擾閱讀。

評審表示,在動態影像的使用上,傳統作法是直接嵌入影片,讓讀者看完整個影片,但此作品試著讓地圖、文字及動態影像整合在一起,處理上更為費工及精緻。此外,作品也成功運用色調、視覺、動態、靜態的搭配陳述故事,很能吸引讀者目光。

但也有評審指出,災變前後的航照圖比較的拉bar不太明顯,讀者在第一時間可能不會發現圖是可以左右移動的,應該作更明顯的暗示。不過也有評審指出,當捲動到適當位置時,拉bar其實會連動,應該已做到對讀者的引導與暗示。另有欣賞這件作品的評審認為,這件作品有典藏價值,相信即使事隔多年後,此專題作品仍有供反覆查閱、參考的可能及價值。

接著討論智慧政府還是全面監控?數位身分證一篇就懂!。評審認為,此作品成功之處,在於利用新聞遊戲邀請讀者關心此議題,有助於重要卻低關心度的議題的普及。數位身分證議題比較難用影像或資料整理方式表達,從讓讀者設計自已的身分證著手,點選時就已經引導讀者思考,參與度及互動性高。讓參與者能看到有多少比例的玩家與自己的選擇相同,也是一種巧思,有social relationship就會強化參與感及印象。加上能將設計結果歸納為第幾代身分證,重玩性強。就這個議題而言,新聞遊戲是非常合適的敘事方式。

另一評審表示,新聞遊戲的困難之處在於,遊戲設計能否與背後意義有效結合。有些做法是把新聞硬塞到打地鼠或俄羅斯方塊的框架,但此件作品沒有受到既有框架的限制,玩家點選過程就能產生意義,即使與國外作品相較,也是少數成功的例子。更重要的是,此作品是表單式的,雖然是遊戲,但不需要很複雜的程式,技術門檻不是很高。這告訴我們,敘事創新不一定需要很高階的技術,重點是與新聞內容的結合。

評審們雖然很欣賞此作品的優點,但仍指出了不足之處。有評審認為,此作品的缺點在於,讀者玩完遊戲不一定會注意到專題報導(專題報導的icon位置不顯眼),專題的導流性較弱,標題與內容也不完全相關。另外,民調的樣本數只有80幾個,參考性不足。最後,有評審提出身分證的頭貼使用動物圖像感覺有點違和,不過台灣的新聞遊戲大多走可愛風,可能與文化有關。

經充分討論之後,評審進行第二輪投票,每位評審投一票。投票結果,「莫拉克十年專題頁面:雨停之後,台灣日漸改變的臉」獲得三票,「智慧政府還是全面監控?數位身分證一篇就懂!」獲得兩票。最後由端傳媒的「莫拉克十年專題頁面:雨停之後,台灣日漸改變的臉」獲得首屆新聞敘事創新獎。

選出得獎作品之後,評審們也給了入選而未得獎的作品一些建議。

評審認為,「『現在怎會這樣?!』台灣環境變遷開講」以自娛娛人的方式將環境現場的過去與現在作對照,以呈現嚴肅的環境議題,成功產生樂趣並吸引人。但後製加工的質感可以再加強,手法可以更強烈一點。

「關鍵薪資條碼」的設計讓人驚艷,以條碼呈現數據的想法非常有創意,但報導內容相對單薄,雖然採用了很好的介面讓人容易理解薪資現況,清楚呈現過去不容易理解的數據,但可惜之處是沒有說明數據背後的社會意義,並進一步探討。數據呈現雖不一定要有結論,但還是可以提出一些觀點或分析。

「台灣第六缺危機」的敘事雖然流暢,但想給讀者的東西太多,閱讀到一半主題性會不見,容易迷失主軸。「《數據模擬》全境感染30天:台北淪陷時,哪種封城手段最有效?是高度假設性的科普報導,視覺很強,可惜敘事脈絡不夠清楚。

評審認為,總體而言入選作品都很優秀,但有些小的技術性犯規。例如有些作品有時要正的scroll,有時要橫的scroll,對用戶體驗來說容易造成困擾,以及報導層次、標題問題都還可以再加強。最重要的是,新聞敘事創新的根本重點是所要陳述的新聞,因此對新聞的處理還是要很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