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攝影類評審(依姓氏筆劃排序)

柯金源

柯金源老師

影像紀錄工作者

胡毓豪老師

攝影工作者

孫曼蘋老師(召集人)

政大新聞系兼任教授

蕭嘉慶老師

資深新聞攝影工作者

謝三泰老師

資深新聞攝影工作者

第一次評審會議

今年新聞攝影獎各獎項參賽作品件數:

  • 單張獎項:56
  • 系列獎項:48

評審們討論今年作品評選方式,決定:

  • 審閱全部參賽作品後,分別「勾選10件作品」進入複審。
  • 於第二次入選討論會議前由秘書處進行票數統計,提供評審於第二次評審會議上討論,並決定入選名單。
  • 得獎作品的決定方法:以共識決、投票決或綜合討論決定

第二次評審會議

評審們針對參賽作品,在現場不斷重覆審視。尤其是系列新聞攝影獎,每一系列都有大約12張照片,評審們看了再看,掂量許久,才投票得出結果。

單張新聞攝影獎

  • 五票的作品有1件:反送中示威者遭便衣警襲擊
  • 四票的作品有2件:天安門下的香港、先過這關
  • 三票的作品有2件:半正常的疫情日常、香港反修例運動烈火⿊潮
  • 二票的作品有6件:老闆請別再說了、疫情之下的合影、【大海.島.人】伴渡:獨木舟探索之旅、立法院議場 藍綠爆衝突、防疫問時中、光復高雄
  • 一票的作品有17件:恐懼時刻、我在保國衛民的日子、面罩女孩、突擊兵、紅燈印記、動靜之間.貧富之距、林宅血案檔案幾乎解密、臨危不亂,指揮救人、撤離時刻、硬漢、打假球、疫情下開學日 孩童離情依依吻媽媽、國慶預演、「嘉玲」閃耀夜空下、香港「反送中」港警大規模拘捕示威者!警方出動水炮車射水驅離、愛是我們仨、飛簷走壁

評審決定得2票以上的作品,進入入選作品討論名單。召集人並詢問評審們對於名單外的作品,是否有特別希望列入討論範圍的。

有評審特別推薦,強烈希望將「恐懼時刻」列入討論名單。該名評審認為,這件作品畫面簡潔,人物眼神顯示恐懼,氣氛掌握極佳。該評審的推薦,立即獲得其他評審附議。

確定列入討論名單的有:「反送中示威者遭便衣警襲擊」、「天安門下的香港」、「先過這關」、「半正常的疫情日常」、「香港反修例運動烈火⿊潮 」、「老闆請別再說了」、「疫情之下的合影」、「【大海.島.人】伴渡:獨木舟探索之旅」、「立法院議場 藍綠爆衝突」、「防疫問時中」、「光復高雄」、「恐懼時刻」,共12件。

針對名單內作品先進行第一輪投票,同時由工作人員配合反覆播放入選作品,投票結果如下:

  • 反送中示威者遭便衣警襲擊:5票
  • 香港反修例運動烈火黑潮 :3票
  • 天安門下的香港:2票
  • 半正常的疫情日常:2票
  • 老闆請別再說了:2票
  • 疫情之下的合影:2票
  • 恐懼時刻:2票
  • 先過這關:1票

得票數最高的二件作品:「反送中示威者遭便衣警襲擊」,老師們一致同意是突發性新聞的好照片,爆炸性很強。

「香港反修例運動烈火黑潮」的象徵意義極佳,透過照片完整呈現了現場警民對抗的火花以及記者拍攝的危險度,因此首先入選。

針對同樣得2票的部分作品,老師們再次投票,結果:

「恐懼時刻」得4票、「疫情之下的合影」得3票、「老闆請別再說了」得2票獲得入選資格。

針對這三件作品,評審們分別說明作品出線的原因。

老闆請別再說了: 記者對現場的敏感度高,透過照片呈現對人物的素描,將柯巿長回頭與記者的互動的瞬間掌握得很好。

疫情之下的合影:是具高度趣味性的作品。照片本身的視覺表現,以及兩邊的燈光都增加了視覺的趣味性。有評審特別提出,這張照片不能光看表面,而是要看照片中的人物,為拍照而戴上口罩所呈現出的反諷效果。

恐懼時刻:攝影工作者對於情緒的反映以及肢體語言的掌握極佳,照片中的小女孩眼神孤寂,身為第一線醫護人員,在自身心滿懷恐懼的情況下還要救人的當下情境,經由照片完全都呈現出來。

第十九屆卓越新聞獎,單張新聞攝影獎的入選作品五件:「反送中示威者遭便衣警襲擊」「香港反修例運動烈火黑潮」、「老闆請別再說了」「疫情之下的合影」「恐懼時刻」

系列新聞攝影獎

評審們在會議之前進行的勾選結果:

  • 得五票的作品僅有一件:「一萬顆催淚彈下的香港」
  • 得四票的作品有二件:「反送中 逆權運動紀實 我們願為香港而死」、「香港反修例運動烈火⿊潮」
  • 得三票的作品有五件:「隱形農業大軍」、「獅子山下自由行」、「【大海.島.人】與鯨豚同遊 保育與經濟的平衡之道」、「直擊香港動盪系列」、「香港逆權運動紀實」
  • 得二票的作品有七件:「疫情之下」、「【動物人間】有伴動物—人類最好的朋友」、「力量」、「台商大回流加速毒垃圾浩劫」、「中職先生見證職棒興衰 彭政閔告別球員生涯」、「揭開廢棄物黑幕」、「疫常生活」
  • 得一票的作品有七件:「扶老攜幼 『新』空間大挪移」、「台灣防疫GO」、「防疫之下的生命共同體醫療體制外的東南亞移工」、「扶輪義診團 尼泊爾偏鄉埋下改變種子」、「防疫大作戰」、「牧羊人與屠宰場庫德斯坦日記」、「蝴蝶與砂石車的戰爭_被老礦場鑿裂的中華村」。

評審決定採用與單張新聞攝影奬入選作品相同的程序,將得2票以上的作品列入討論範圍;另外有評審推薦將【蝴蝶與砂石車的戰爭_被老礦場鑿裂的中華村】亦納入討論,獲得另外二位評審的附議。

綜上所述,列入系列新聞攝影獎入選作品討論的有:「一萬顆催淚彈下的香港」、「反送中 逆權運動紀實 我們願為香港而死」、「香港反修例運動烈火⿊潮」、「隱形農業大軍」、「獅子山下自由行」、「【大海.島.人】與鯨豚同遊  保育與經濟的平衡之道」、「直擊香港動盪系列」、「香港逆權運動紀實」、「疫情之下」、「【動物人間】有伴動物—人類最好的朋友」、「力量」、「台商大回流加速毒垃圾浩劫」、「中職先生見證職棒興衰 彭政閔告別球員生涯」、「揭開廢棄物黑幕」、「疫常生活」及「蝴蝶與砂石車的戰爭_被老礦場鑿裂的中華村」共16件。

在這16件作品中,有將近三分之一(五件)作品的主題是針對香港反送中運動,考量該新聞事件的重要性,此一題材應該至少入選一件,為便於相同題材間的相互評比,評審們決定先針對這五件作品進行討論,討論內容如下:

  • 香港反修例運動烈火⿊潮:從群眾衝入立法會開始到結束,各個面向都有,專業判斷完整,攝影者有獨立的視角,不是為了配圖而拍攝。照片有力量、有內容,單張不重覆,圖片編輯有嚴謹的邏輯,整體明暗度的拿捏極佳,而且每張照片都有暗的部分,調性連貫,非常值得肯定。

評審尤其讚賞此件出自香港攝影者的作品,在圖片編輯上的傑出表現。評審同時指出,國內的攝影工作者在圖片編輯方面的能力普遍不足,需要強化。

  • 直擊香港動盪系列:攝影者對畫面的構圖、議題的呈現、氛圍的掌握都很到位,是優秀作品。但也有評審認為,這組作品從單一議題切入,對整個事件較缺乏完整關照。
  • 香港逆權運動紀實:此件作品重點著重放在街頭的對抗,也是欠缺事件脈絡的問題。

討論後決定先做一輪投票,每人投二票,結果【香港反修例運動烈火⿊潮】得5票、【直擊香港動盪系列】得4票、【香港逆權運動紀實】得1票,依據投票結果,評審們同意,由【香港反修例運動烈火⿊潮】及【直擊香港動盪系列】暫列第一輪入選名單。

接下來討論其他作品

  • 「隱形農業大軍」:評審們認為這組照片拍得很好,攝影者需在田野長期蹲點,拍照時間從凌晨到深夜,同時要讓這些失聯移工同意給拍,拍攝難度很高,相當辛苦。討論中有評審提出,照片刊登將使失聯移工面孔、腳蹤曝光,是否涉及新聞倫理問題?(註一)
  • 「獅子山下自由行」:畫面經營很好,攝影能力佳。可以看出拍攝對象以小孩居多,是國際媒體較常見的表現手法。
  • 「【大海.島.人】與鯨豚同遊 保育與經濟的平衡之道」:這件作品較看不出攝影者的觀點,結構不夠嚴謹,也缺乏問題意識。
  • 「蝴蝶與砂石車的戰爭_被老礦場鑿裂的中華村」:長期追踪紀錄完整,涵蓋各面向,從早期生態到現在居民的生活都有涵蓋。但有評審持相反看法,認為作品缺乏個人的關切點,對生活與環境關係的表現著墨不夠,整體來看還不夠深入。建議從不同的角度再經營。
  • 「台商大回流加速毒垃圾浩劫」:影像針對公害輸出,有主題攝影概念。面向涵蓋精準,但主題雖與參賽的作品說明相符,卻與標題不符。標題有台商,但影像內容中並沒有台商。評審猜測作品名稱是直接取用雜誌文章的命名,報名參賽時未注意這個問題。評審認為,攝影作品無需依附文字,可以有自己的編輯邏輯,建議日後參賽者需要注意作品的命名。
  • 「疫常生活」:交通、用餐、安全距離都有涵蓋到,是攝影者的社會觀察,不是完全配合文字進行的攝影,餐桌那張照片尤其相當經典。
  • 「揭開廢棄物黑幕」:每張照片幾乎都是壯觀的大場景,但視覺表現力稍嫌弱了些。

接著老師們針對反送中事件主題外的11件作品進行投票,每位老師投4票,結果「隱形農業大軍」5票、「疫常生活」4票、「揭開廢棄物黑幕」與「疫情之下」都是3票、「台商大回流加速毒垃圾浩劫」2票、「【大海.島.人】與鯨豚同遊  保育與經濟的平衡之道」與力量、「中職先生見證職棒興衰 彭政閔告別球員生涯」都是1票。

因「揭開廢棄物黑幕」與「疫情之下」同票數,若連同香港反送中運動二件入選品皆入選,將產生6件入選作品,於是評審決定將五個人的意見再集中統整,為將票數集中,決定每人只投3票。針對【香港反修例運動烈火⿊潮】、【直擊香港動盪系列】、【隱形農業大軍】、【疫常生活】、【揭開廢棄物黑幕】與【疫情之下】6件作品再次投票。

投票結果只有四件作品有票,分別是:【香港反修例運動烈火⿊潮】5票、【隱形農業大軍】5票、【疫常生活】4票、【揭開廢棄物黑幕】1票,確定入選。

註一:經卓新秘書處與參賽單位聯繫,確認該作者在刊登系列作品前均已獲得被拍攝者同意,凡不願意露臉的受攝者,都已經過適當處理,確認並無新聞倫理問題。

第三次評審會議

單張新聞攝影獎

會議開始,評審們決定針對五件入選作品進行更多細節討論,再進行投票。

討論內容如下:

  • 「反送中示威者遭便衣警襲擊」:即時性強、張力強,是突發新聞的好照片。但可惜不耐看,無法長久凝視。有評審提出,不耐看的原因是,所有要表達的元素一眼就看完了。
  • 「香港反修例運動烈火黑潮」:針對香港反送中運動中,警、民對峙,對抗的火花透過照片明暗很好的呈現出來,是表現很完整的作品。
  • 「老闆請別再說了」:是攝影者對人物的素描。現場敏感度,以及對人物的個性都透過照片表達出來,傳達出反諷。抓住柯巿長回頭與記者互動的瞬間,時間掌握得很好。
  • 「疫情之下的合影」:從照片中可以看到所有的人為了拍照,裝模作樣戴上口罩,無形中卻洩了底,是很具趣味性的照片。照片二邊的燈光也增加了視覺的趣味性;現場有評審提出,過去也有以同樣手法在競賽中勝出的例子。
  • 「恐懼時刻」:畫面簡潔,光線掌握極佳,照片中的年輕女孩被關在有玻璃窗的門後,全身穿戴防護裝備,透過防護面罩,依然可以看見她難掩驚懼、脆弱無助,卻又彷彿準備好了要犧牲的眼神,攝影者對肢體語言捕捉得極好。各項元素彷彿頓時凝結在單張照片中,相當耐看。

投票結果由「恐懼時刻」四票、「反送中示威者遭便衣警襲擊」一票,確定單張新聞攝影獎得獎作品為:「恐懼時刻」。

系列新聞攝影獎

評審決定比照單張,由工作人員先播放4件入選作品照片,讓評審們再檢視、比較每件作品的細節。因為系列作品的每一組都有多張照片,反覆比較、討論花了不少時間,然後才進行投票表決。討論如下:

  • 【疫常生活】:畫面多元、細膩。香港反送中暫告一段落,而疫情仍在延燒。疫情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改變了國際交往、產業結構,預期接下來仍會是新聞的焦點。攝影者在此議題上進行各種社會觀察,作品可以提供很好的社會教育。
    有評審指出,疫情的面向很多,這組作品只選了九張,還有三張可以運用卻沒有用到,很可惜。例如,疫情的影響不只表面,還會影響人的內心,看這組作品的感覺是,被拍攝對象與拍攝者有距離,作品沒有能觸及到內心的部分;但也有評審認為,攝影者只用九張應該有他的想法。可以從照片中看到,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或許冷漠就是拍攝者想要表達的。
  • 【香港反修例運動烈火⿊潮】:評審認為,這組照片牽涉的時間長、面向廣,執行完整,影像表現力看起來不只是為了配合文字專題。視野寬宏,兼具國際觀與歷史感。圖片編輯也能夠掌握每一面向的獨特性,構圖完美,近、遠、中景都有,顯示攝影能力佳,是對困難議題能成功掌握的高階作品。
  • 【隱形農業大軍】:台灣未開放農業移工,實際上農村卻大量仰賴非法移工人力,攝影者能持續追踪採訪,殊為不易,是困難度極高的作品。

第一輪投票結果:【香港反修例運動烈火⿊潮】2票、【隱形農業大軍】2票、【疫常生活】1票。

因為【香港反修例運動烈火⿊潮】與【隱形農業大軍】同票,經過現場再度播放作品比較細節後,進行第二次投票。

結果【香港反修例運動烈火⿊潮】得4票、【隱形農業大軍】1票,確定由【香港反修例運動烈火⿊潮】得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