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德|香港渣華道的日與夜(4): 「Mass Media」還是可能的嗎?

2020 年 08 月 06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新聞背後

李志德|資深媒體工作者・《端傳媒》前總編輯

未來,是不是還會有「『大眾』傳播媒體」(mass media)?

當今所有媒體的共業

在 2019 年 9 月香港《蘋果日報》集團在港、台同時啟動付費訂閱計畫,時隔 10 個月,2020 年 7 月台灣《蘋果日報》宣布停止收費,重新開放全文,付費與不付費讀者的差別只在於需不需要看廣告。

付費牆建了又拆,不得不說是台灣《蘋果》經營戰略上的重大挫敗。看在新聞界眼裡,縱使與《蘋果》有競爭關係,恐怕都無法高唱「別人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因為《蘋果》大膽將營收主力轉向付費訂閱的原因 ——實體廣告流失,網路廣告收益單薄,是當今所有媒體的共業。

作者曾經在《卓越新聞電子報》發表〈透過壹傳媒集團,一窺付費訂閱的門道〉一文,其中提到《蘋果》推動訂閱制的四個觀察點:

一、網路和紙本發行的消長有沒有平衡點?

二、訂閱收入和廣告收入的消長有沒有平衡點?

三、網路付費讀者的忠誠度究竟如何?逐年累積效應能不能出現?

四、付費訂閱制對內容有什麼影響?

第一、二兩題中對「平衡點」的追求顯然都落空了;第三、四兩點短到來不及回答。這是個行業間的壞消息,因為《蘋果》的嘗試,事實上是探索整個行業的出路。現在在台灣市場鍛羽而歸,《蘋果》經營者受凍,同業怎麼能不跟著發抖?!

透過壹傳媒集團,一窺付費訂閱的門道〉這篇文章也提到了一些在付費訂閱之路上 —— 不敢說成功 —— 至少有機會行穩致遠的例子。把這些案例對照蘋果日報,可以發現不同的地方有兩點:第一關於體量、第二關於產品轉型。

《蘋果》付費訂閱之所以鎩羽⋯⋯

先說體量,目前在華文世界,能在付費訂閱(包括募款)一途上走得比較順的,大多都是中型,甚至小型媒體。這反映了華文市場的規模和分殊性。

全世界使用華文的人口數量當然可觀:中國14億、台灣2300萬、港澳800萬,再加上星馬、華僑和其它國家的華人移民。但問題在於華文區文化、制度各自不同,特別是中國對媒體的管理和審查,讓中國以外的媒體不可能依靠「華文人口」的體量來生存。

《端傳媒》的讀者結構能夠跨足中、港、台而且有穩定比例,在華文媒體中已經屬於稀罕,但仍然沒有因為讀者基數變大而得到明顯的「紅利」,關鍵仍然是中國封閉的媒體環境,扼殺了商業媒體發展的可能性。

對於像《蘋果》這樣的傳統媒體,既要緊貼時事講求時效,內容更是從嚴肅的政治、經濟、社會,到影視、體育、藝文無所不包,這就意味著媒體機構必須聘用大量的人力,以求涵蓋所有議題,這意味著極高的成本。但讀者基數的限制,給傳統媒體在網路平台上的經營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經營困境就從這裡產生。

第二是產品轉型。新聞機構的「產品」,指的讀者看到的報導,可能是文字、網路頁面或者影像作品。其實不只《蘋果》,幾乎每一間有意轉向付費訂閱的媒體機構在啟動付費機制時,都強調此後將供應「高品質的新聞產品」,它意味著內容的深度、更多的解釋性和調查報導。

但問題在於,轉型說得容易,做起來困難。一個原本追求時效、速度和最大範圍議題的新聞團隊,如何可能在老闆一聲號令之下就 180 度轉向,走向「高品質」之路?這並不是質疑任何同業的能力,而是強調如果要產出新產品,整條生產線都要重新部署,從採到編,每個崗位的人都要「換腦袋」,甚至改變團隊成員:追求時效,需要年輕記者快速反應;深度報導,需要資深記者、強編輯。這是成份相互矛盾的組織。

再者,呈現的介面最好是重新設計改版,先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才能說服讀者「為什麼需要付費」。而其中最失敗的一種做法,就是明明是一樣的產品,今天還是免費,但一夕之間就要求付費,原本讀者強烈的「被剝奪感」還在其次,如果還有免費的同類產品可以取代,那讀者大量流失也就不難想像了。

壹傳媒集團 2019/20 財務業績收益報告與訂閱制說明。圖:壹傳媒有限公司年報

從實踐經驗看「付費訂閱」的幾個特色

至於付費訂閱到目前為止,在作者的實踐經驗中,大致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特色:

第一,放棄 —— 其實現實上也不可能 ——做一個「議題全包」的媒體:由於人力和成本的限制,付費訂閱的媒體多半有非常鮮明的議題取向,吸引關注特定類型議題讀者注意,再藉由高品質的文章建立閱讀的忠誠度。在自我定位上,這類媒體形象更接近「精品」而不是「大眾商品」;在行銷策略上,更強調「社群」而不是廣泛撒網的「廣告」。

第二,由於這類媒體註定打的是「以少抗多」的新聞戰,因此就像真實世界的兩軍交鋒一樣,中、小型媒體不可能處處分兵防守,而是在自己選定的戰場上集中資源,在這個戰場上攻城掠地,致勝稱王。

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去年香港反修例抗議行動期間,《端傳媒》從 6 月到 12 月,七個月間共發表了接近 400 篇報導,其中相當大一部分是深度報導。400 篇這個數字,幾乎是這七個月間刊發文章數量的一半。和香港本地,即使是大型媒體相比,《端傳媒》在反修例運動報導連篇數都不比他們少,而探討的深度和角度的多樣,相信應該也超過同業。之後甚至能夠產出一本精選集《2019香港風暴》。

事實上,比反修例運動早一些,也有一個持續時間較短的例子:六四事件 30 年,《端傳媒》的報導策略也是如此。總之,小型媒體不可能處處與人爭雄,但一定要在選定的議題戰場上,讓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讀者,一想起這個議題,就想到你的媒體,因而產生付費訂閱的動機。

第三,根據上頭的策略,中、小型付費媒體的「動、靜」節奏格外分明:在沒有重大議題時,要根據讀者的喜好和需求設定議題;然而一有重大事件發生,而編輯部又判斷這個議題必然為自己的核心讀者高度關注時,這時就像準備起飛的飛行員發現颳起強風時,立刻對準風向,加足馬力,就能讓飛機迎風而起。

「Mass Media」在未來還是可能的嗎?

如果《蘋果》和《端傳媒》( 連同其它如《報導者》、《天下雜誌》這樣中型媒體 ) 的經驗有其意義,那麼回頭問這個問題:

未來,是不是還會有「『大眾』傳播媒體」(mass media)?

作者個人的判斷有兩種可能:第一是由政府投入資源,維繫甚至擴充公共媒體,提供大眾免費、優質且涵蓋全議題的新聞服務。

另一種可能,是採取付費訂閱商業模式的中型媒體,隨著讀者和收益增加逐漸成長,最終成為新的「『大眾』媒體」。而傳統這種體量龐大、各路議題全包、並且設定「所有讀者」為對象的「『大眾』傳播媒體」,要以原規模、原型態轉型至付費訂閱,目前似乎看不到第一個成功的例子。

《蘋果》這一次的闖關失敗,其實是令同行如我傷心的。

壹傳媒集團 2019/20 年報。圖:壹傳媒有限公司年報(Fair Use)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實習編輯: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陳郁翔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