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台灣 大數據對抗疫情

2020 年 05 月 25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媒體

????關於「COVID-19」中文名詞使用的說明:

一、《卓越新聞電子報》為儘量避免可能涉及歧視性用語,我們本身的報導將使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或「新冠病毒」),在報導內文第一次出現時,會以括弧()說明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英文名「COVID-19」及俗名「武漢肺炎」,以利現在與未來的廣大讀者正確並迅速了解指涉報導的主題。
二、惟現階段「武漢肺炎」為台灣政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告「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的俗名,此名詞的使用可能基於方便性,未必有歧視的本意,我們將尊重外稿原作者的使用方式,不另行修改。

賴禹安|特約記者編譯

由中國武漢所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台灣正式名稱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俗名為「武漢肺炎」)持續肆虐世界各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美國的確診病例已高達 174.5 萬,其中,已有超過 10 萬人不敵疫情而喪命。

美國各州媒體皆指出,確診病患不停上升,許多醫院皆處於病床與醫療資源分配不足的狀況。《費城詢問報》寫道:「保守估計,美國未來數月會有 20 萬至 30 萬的成人需要緊急照顧,但現在有四分之三的病床已經被佔用了。」

《深入新墨西哥》(New Mexico In Depth)寫道:「病例數持續上升,但新墨西哥州的加護病房床位卻多已被佔用」;俄勒岡州公共廣播寫道:「俄勒岡州病患激增,醫院不堪負荷,病患將延遲治療。」

總體而言,美國的衛生保健供應系統已被大量 COVID-19 患者佔用。雖如此,根據美國非營利調查新聞組織《ProPublica》報導,各州醫院的病床使用狀況仍不盡相同,為了讓新聞工作者可以更清楚的報導各州的醫療系統狀況,ProPublica 研發了一項以大數據分析病床使用率的工具

ProPublica 為美國的一非營利調查新聞組織,創立於 2007 年,收入來自各基金會資助與捐獻。該媒體以「數據新聞」、「公共新聞」為報導方向,分別在 2010、2011 與 2017 年獲得普立茲獎,是一間旨為關心公眾利益的網路新聞中心(newsroom)。

ProPublica 研發工具 方便民眾了解醫院床位狀況

哈佛大學全球健康研究所以美國各地的「可供病床數」與「病床的平均使用率」推估,若疫情繼續爆發、罹患人口沒有緩減,各醫院會將會面臨不堪重負的窘境。

ProPublica 以美國哈佛大學全球健康研究所(Global Health Institute)所發佈的數據為資料庫,繪製「各州醫院病床使用率」圖,提供民眾、記者工作者使用。使用者可以此查詢,COVID-19 患者對醫院所造成什麼影響、推估醫院的床位將在何時耗盡。

這些本土化的數據,一放面提醒人們疫情的影響力非同小可;一方面也希望讓民眾了解,政府官員選擇封城、隔離潛在患者、減少群聚等策略,目的皆為避免疫情的惡化,民眾必須好好配合防疫指令,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如何運用此工具?

使用者只要在工具的網頁裡,輸入任何郵政編號,就可以查詢該地區的醫院病床使用率,以及當病情蔓延的時間延長至六個月、十二個月、十八個月後,該地區的醫院可能需要面臨的變化。

以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為例:

該圖表顯示,若該城市 20% 的居民感染 COVID-19,當疫情蔓延六個月後,醫院的病床負荷量將超出約 7%;若疫情蔓延十二個月,病床的負荷量超出約 1%;若疫情蔓延至十八個月,病床使用率則剛好達 100%。

若該城市 40% 的居民感染 COVID-19,當疫情蔓延六個月後,醫院的病床負荷量將超出約 17%;若疫情蔓延十二個月,病床的負荷量將超出約 6%;若疫情蔓延至十八個月,病床使用率則超出約 2%。

ProPublica 研發大數據工具分析病床使用率。以上截圖均來自 ProPublica。圖:ProPublica(Fair Use)

若該城市 60% 的居民感染 COVID-19,當疫情蔓延六個月後,醫院的病床負荷量將超出約 25%;若疫情蔓延十二個月,病床的負荷量將超出約 11%;若疫情蔓延至十八個月,病床使用率則超出約 7%。

以此類推,民眾可透過此工具,得知醫院面臨不同的比例的病毒感染時,可能需要的病床數量,以了解當地的醫療體系狀況;各城鎮政府單位,可依此工具,提早為將來的病情狀況做準備;對於當地記者而言,可透過此工具,撰寫醫療系統可能會遇到的挑戰報導。

不減緩感染率 醫院將如何大爆滿?

ProPublica 指出,至少有 20% 的美國成人會感染 COVID-19。有些病患並沒有特別的感染症狀、有些病患不會接受檢測、也有些病患即便接受篩檢也檢測不出。因此,民眾不可低估自己的感染可能性。

最後,由於 ProPublica 的消息數據取自 2018 年美國醫院協會的相關資料,若大家想知道更精確的醫療體系的當下狀況,ProPublica 建議大家可以自己詢問各衛生部門、醫院,以獲取最新的消息。

民眾可向家裡附近的醫院,詢問目前的醫療體系狀況,詢問的方向可參考以下:

  1. 總共有幾張普通病床?其中有多少普通病床,有人在使用了?
  2. 加護病房有幾張病床?其中多少加護病床,有人在使用了?
  3. 如果醫院已經收不了其他病患了,醫院有什麼應對計劃?

不減緩感染率,醫院將大爆滿。影:ProPublica@YouTube頻道(CC BY-SA 3.0 )

台灣靠「大數據」 推估各城市的感染率

台灣的 COVID-19 相關防疫研究亦在積極進行中。依據自由時報報導國立清華大學助理教授張筱涵正在與 Facebook、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合作,以台灣的人口移動數進行大數據分析,推算國內各縣市的人群接觸率及感染風險。

研究結果顯示,國內感染風險最高的縣市為「台北市」,其次依序為「新北市」、「高雄市」、「基隆市」、「新竹市」;若考慮因外縣市人口的移動而提高感染風險率的縣市,依序為「台北市」、「新竹市」、「嘉義市」、「新北市」、「新竹縣」。

參考資料:

台灣的 COVID-19 相關防疫研究亦在積極進行中。圖:清大研究團隊(Fair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