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媒體與卓越的距離/張讚國
今年是卓越新聞獎第18年,卻是美國普立茲新聞奬第102年。純粹從里程來說,前者才起步,後者已經行了萬里路,兩者恐怕難以並駕齊驅。路遙知馬力,卓越新聞獎還有很長一段路可走。
不論是整體或個別部分,因為能動性(記者能力和知識)與組織結構(媒體生存與營利)的差異,我們無法要求所有新聞媒體和記者都能質量兼顧,從多元角度觀察社會,為歷史留下第一手的聲像圖文檔案。儘管如此,媒體不能自外於一個較大的生活空間。

一個基本共識是,新聞媒體是社會公器,記者是人民的耳目,他們的所見、所聞和所思,在在關係一般人對四周環境的認知、理解與生活經驗的取捨。由今年入選的作品內容與形式衡量,許多作品視野廣泛,不乏創新的想像力與跳脫傳統藩籬限制的用心,並充滿人道關懷,從國內到海外,劍及履及,難分軒輊,看得出新聞媒體逐漸縮短與卓越的距離。
我們相信,不需要百年,不同新聞媒體會對卓越的掌聲和人民的噓聲低頭,進而從事更多貼近現實的報導與深刻見解的評論。理由無它,台灣再自由民主,也强不過媒體在新聞報導與評論上任意踐踏真理和正義;公民社會再獨立自主,也勝不過媒體向强權與財勢屈膝。
新聞針對的是事實,評論更不能指鹿為馬,查證與批評性思考不可或缺。過去一年,台灣新聞媒體與記者個人,由於意識形態的干擾,尤其是2020年的總統大選,在報導和評論上,顯得非左即右,為特定的政治立場和商業目的,搖旗吶喊,甚至劍拔弩張,凡非我族類,韃伐之聲不絕於耳。
這種現象多少也出現在今年的一些參賽作品中,即使顯得格格不入,畢竟是新聞記者個人的自由選擇。一樣米養百種人,他們都是自由人,然後才是記者,在意見的自由市場,來去自如,卻以新聞和言論,逐步削弱自己和他人的自由,這是台灣自由民主化後的弔詭。
今年卓越新聞奬的數目比去年下降了15.2%,不同類別的消長不一。如果看門狗在未來無法以更多更好的新聞報導與評論,對抗無知、無理與無耻,一旦劣幣驅逐良幣,整體新聞界難免向下沈淪,互相比爛。從台灣到美國,上自老闆,下至記者,媒體與惡的距離,不過一步之遙。
我當記者的那幾年,正是台灣新聞媒體為自由民主而戮力以赴的年代,多少記者憑著一隻筆和一個信念,為台灣的新聞自由打拼,有些人目前還位居媒體的管理階層,卻已不復當年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膽識和承擔。
一代新人換舊人,台灣的媒體生態已發生巨大變化,狗仔文化當道。我們期待這一代的記者能踏著前人戮力開拓的路,為真理與正義,而非五斗米,堅持媒體的社會志業與卓越新聞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