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選評審會議

即時新聞獎

    對此獎項評審共識很高,一致看好台視的【航向天際 福衛七號發射全紀錄】。評審們認為選題很好,雖然跟其他題目比起來,這是一個可以預知的即時新聞,但在題材那麼硬且艱澀、又要跨國採訪的狀況下,難度其實很高

。但作品節奏掌握很好,讓人可以很輕鬆的觀看,看得出整個電視台、整個團隊在事前精良的準備與籌劃,前置作業做得很好,這是很能看得出用心跟認真的地方。這也讓大家看到,科普議題在即時新聞上可以做到這樣,提供同業一個很棒的體認。

    這次入選的兩件關於反送中的作品表現都很不錯,三立的【反送中關鍵戰役-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啟示錄】非常強調街頭反應,不疾不徐的呈現出街頭的對峙情形,並強調是現在最新的狀況,即時感很強。而公視的【反送中暴動香港】雖然時間上有比較晚一點,但多做了一些深入的延伸,比較多談議題的部分,有多元的觀點,這點也值得肯定。不過記者現場的反應,可能就小輸三立,兩件算是伯仲之間。

  TVBS的【出軌的普悠瑪-翻車究因特別報導】,跟其他入選作品比起來難度其實很高,因為事情就是發生在當下,TVBS做即時新聞都做得很好,過往也都有得獎,這件作品仍然有一定的水準在,但訊息精確度可以再加強。當網路上的資訊比記者查證來的快的時候,記者還是要做查證,而不是把網路上未查證的消息直接轉述。

  評審表示,今年入選的這四件其實都是很好的作品,但獎只有一個,最後決定給台視的【航向天際 福衛七號發射全紀錄】。

 

國際新聞獎

  評審認為,大愛電視台【墻 – 歐洲難民啟示錄】是延續其很多年來的關心,但是重要的問題就是這樣,需要持續關心。這件作品以主角敘述來談現況,生動且容易讓人產生同理心,並用開闊的角度去看難民這個議題。作品整個結構很好、很緊密。但也有評審覺得,國際媒體上很常常看到相同議題的報導,大愛的作品並不是很有新意。

  公共電視【日本地方創生系列報導】。評審認為,在議題的選擇上,國際新聞要能做到有故事性、不生硬、又要讓觀眾了解原本陌生的事物,其實不容易,在台灣做國際新聞就常常面臨這樣問題,往往播到國際新聞收視率就會降低。但這件作品卻不會讓人有這樣的感覺,兼顧了新聞好看的各種元素。但也有評審認為,作品舉的這三個不同地方事例彼此並不連貫,看不出主軸。

  公共電視的【韓國如核抉擇】借鏡韓國的成功案例及經驗,很值得台灣學習。台灣在談到核能的問題時,各方往往很難理性探討、冷靜溝通,看看韓國的做法,可以讓人受到啟發。

  客家電視台【伊比利半島的母語戰】。客台其實在這議題已經做了不少,但這件作品會讓人有往未來投射的感覺。客家電視台做這個議題,把語言問題的牽涉面向深入到土地、族群跟政治,深度很夠,國際新聞不是只有講國際現象還有講它的深度跟啟發性,作品所探討的可以對照自己也可以引起省思。這件作品豐富有趣卻不煽情,但結構上有點像是兩個專題,一部分談語言是很重要的資產,接下來很大篇幅的談加泰隆尼雅要求政治獨立的問題,然後後面又回到該如何利用媒體推動文化認同。

  公共電視【邊界異域】是很有趣的作品,用電影三個傻瓜來舉例,來談論一個幾乎被世人遺忘的地點,但談孤城異域後,可惜沒有再向外觀照。

  經過討論,評審們投票決議,今年的國際新聞獎得主為客家電視台【伊比利半島的母語戰】。

 

每日新聞節目獎

  今年入選的三件作品,評審都給予高度評價。三件作品各有千秋,很難選擇,讓評審陷入掙扎。

  評審首先討論民視的【民視英語新聞】。整體編排、份量比例都很平均,明顯感受到團隊的用心跟投入,自製英語新聞的部分做得不少,不是都拿既有的新聞來翻譯,這點值得肯定。新聞結構跟篇幅都很不錯,英文也處理得很好,假如把新聞內容翻譯成中文,也都是很好的新聞。尤其處理同婚議題部分,莊重、穩健又很有系統,跟其他台播出的同婚議題比較起來,沒有那麼戲劇性,這點很可貴。雙主播的搭配其實很困難,但該作品中主播的表現可圈可點。

  聯利媒體的【Focus全球新聞】一直以來都很穩定優秀,內容很紮實。但這次的作品在每一part中都出現一定比例的選舉新聞,比較不是一般新聞編排的常規。

  中投有線電視【南投新聞】以地方新聞的角度,做的卻不只有地方的新聞

,做即時也做分析,把在地化的每日新聞做得很多元。該件作品把地方新聞的特色跟議題用心呈現,跳脫以往地方新聞的格局,但鏡面的部分可能需要再精緻些。這牽涉到經費與專業技術,地方新聞台在這方面可能還是相對不足。

  經過討論,評審一致決議由民視【民視英語新聞】獲得今年每日新聞節目獎。

 

調查報導獎

        在這個獎項上,決審的投票結果顯得相當分歧。公共電視的【餘毒未解系列報導】本身議題不錯,把一些舊案做了很好的追蹤,除了回顧之外,還把現在的狀況做了詳細的描述,很多被掩蓋的案例,經過記者抽絲剝繭整理,把事件處理得很清楚且有條理,在資料的爬梳上展現了功力,既有回顧也有追蹤調查的本質,獲得評審讚賞。

  天下雜誌的【台灣回收神話幻滅】,雖然說類似的議題其實都被談過了,但作品提到了洋垃圾,這個觀點很新穎,也讓人親眼目睹了洋垃圾。在環保的議題上提出了新的觀點,篇幅雖短但做得很好看,可惜的是,有看到了現象,但卻沒有深入了解背後的結構性原因。

  TVBS的【舌尖上的真相】是個好作品,在選材上跟調查報導上的功夫都有,科普也做得不錯,把民生會遇到的問題,用比較戲劇性的方式揭露出來。但有評審認為,呈現的力道真的太重了,對觀眾形成恐懼訴求,讓閱聽者有被強迫接受的感覺。評審認為,在聲音跟影像上應該可以有更好的表達方式。

  公共電視的【森林生死錄】,有評審指出,看起來讓人覺得很舒服。不像大部分的作品,會直接告訴你很震撼的事情。這件作品步調雖不快,但把角度拉得長遠,慢慢的讓觀眾有省思,讓人有種我現在看到了問題,而且我們現在有機會可以預防,一種讓人有希望的感覺。作品中也不只處理了樹木的問題,連相應的人的問題也有交待。不過也有評審認為資料片的部分有點太多。

 對於公共電視的兩件作品【餘毒未解系列報導】、【森林生死錄】分數排在前兩名,評審認為,這顯示了對於調查報導而言,時間縱深的投入很重要,把時間拉長,更能看出問題。一個議題常常會在一段時間內受到很大關注,但熱度過後大家就忘記了。在這兩件調查作品中,都有繼續延伸的追蹤、對照,是很值得珍惜的作品。

  評審們討論後決定,今年的調查報導獎,頒給公共電視的【森林生死錄】。

 

深度報導獎

  針對入選的8件作品,評審決審的時候共識度很高。

一開始先討論聯利媒體的【派遣工的正義 — 我不是你的免洗筷】。評審認為標題下得很好。深度報導基本上是發現問題,從各種不同角度去探討,故事貫穿其中。這件作品用原民台的個案切入,派遣工的問題其實一直存在,只是鮮少被挖出來做深入的探討,對照於最近外送員的勞動條件問題浮上檯面,記者等於是提早發現了派遣工的問題。這件作品用故事來引出問題的敘事手法,相對有說服。透過新聞揭發,迫使政府改善現況,發揮社會影響力,成為媒體做為第四權很好的典範。有評審點出,記者說原民台是國家媒體,但原民台屬於原住民文化基金會,嚴格來說不能說是國家媒體。另一位評審則指出,作品中音效、鏡面元素太多、用字遣詞仍然稍嫌聳動。

公共電視【漁港的黑色幽默】這件作品也獲評審們肯定,認為題材取用活潑,記者能靈活運用手上的資料,知道如何發揮自己的優點,把"時間深度"的報導做了很好的展示。10年前跟10年後對照的做法,比較像是記錄片的方式。不過記者還是“說”得多了些,如果增加對照的畫面,減少說的部分,可能會更好,

       天下雜誌【海洋台灣夢】,議題很好,用平實的方式,把雜誌影像化,深度也有做到。經濟是很生硬的題材,但這件作品用個案來敘事,會讓人一直想要看下去,不過,雖然把問題點出來了,但卻少了相關配套,如果能點出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會更好。

         而民視的【最後一哩路(上)、(下)】跟飛凡傳播的【搶救台灣無人村】議題比較沒那麽新,有點缺乏新鮮感,但【最後一哩路(上)、(下)】這件作品,能用很平實的方式來處理很容易煽情的議題,確屬難得。

中華電視公司的【跨越鴻溝30年 聽見他們的告白】用不同的角度看待新住民,跳脫以往在談新住民問題所呈現的方式跟角度,讓人打破以往對新住民問題的刻板印象,用時間縱深來敘事,透過很多小故事來闡述,讓人產生同理心,呈現方式不煽情。

  聯利媒體【寧靜危機—人口「失能」】,談的面向很廣,但也因為不太聚焦,會讓觀眾感覺有點模糊。

  台視新聞台【再見,山林朋友】,這件作品跟其他的作品比較之下就顯得比較弱,呈現方式也比較不突出,新聞深度上可能還需要再多一點。

  由於聯利媒體【派遣工的正義 — 我不是你的免洗筷】,和華視【跨越鴻溝30年 聽見他們的告白】這兩件作品呈現勢均力敵,不相上下的狀態。評審決定針對這兩件作品再進行一輪討論。

      【跨越鴻溝30年 聽見他們的告白】的敘事軸線,是從外籍新娘嫁到台灣成為新住民,生了小孩融入台灣社會,這個拍攝軸是好的,處理的技巧也很好,如果稍微再加入其所生小孩的狀態,或許會更加分。但就議題震撼性來說,可能就沒有【派遣工的正義 — 我不是你的免洗筷】那麼強。也有評審認為【跨越鴻溝30年 聽見他們的告白】整體來說算是小傳記,所以呈現上會比較破碎一點,雖然故事性強,但相較之下,【派遣工的正義】還是具有比較強的新聞挖掘性。

        評審認為,【派遣工的正義 — 我不是你的免洗筷】這件作品的選題真的選得很好,原民台裏發生的事情,其實可以深入探討的面向很多,但記者選擇了用"派遣"為主軸,深度報導的前瞻性、深入性在這件作品中都有做到。至於是否「過於聳動」,有評審認為,適度地強化處理,如果可以讓觀眾更重視相關問題,也是恰當的。

  經再次投票,最後決定由聯利媒體【派遣工的正義 — 我不是你的免洗筷】獲得今年的深度報導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