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委員:杜念中、何旭初、陳百齡、陳炳宏、張讚國、羅世宏、羅慧雯(依姓氏筆畫排序)
開會時間:十一月十五日
開會地點:柯達飯店台北二店咖啡廳

決選評審會議

在本次會議中,評審們要從各獎項的入選作品中,選出最後的得獎者。

 

即時新聞獎

評審們先進行投票,投票方式為每位評審投一票給心目中最優秀的作品,投票統計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得票數

普悠瑪18死事故即時報導

3

「香港反送中運動紀實:強權與反撲.絕望與希望」系列報導

2

普悠瑪翻車事件通聯紀錄獨家揭密

1

蛋荒真相!國內首次種雞場疫苗出包,百萬雞隻暴斃,防檢局全無掌握

1

〈九合一選舉互動專題〉

0

 

由於沒有作品得票過半,因此評審們先進行討論,再進行第二輪投票。

有評審先為聯合報的「普悠瑪翻車事件通聯紀錄獨家揭密」拉票,其認為聯合報搶先各媒體獨家取得完整通聯記錄,讓讀者清楚瞭解事故關鍵時刻的來龍去脈,且取得完整通聯記錄的難度較高。

評審們接著進行此件作品與報導者「普悠瑪18死事故即時報導」的優劣比較。有評審認為,就時間點來說,報導者於事故發生後隔天就刊出兩則通聯簡訊,早於聯合報的通聯記錄,雖然兩份資料完整性不同,但通聯簡訊算是搶先一步。接著比較通聯簡訊與通聯記錄的價值,有評審認為報導者的簡訊雖然簡短,但已經足夠反映台鐵在危機應變上的僵化馬虎。另有評審認為,即時新聞的評比除了著重獨家與否、報導先後之外,也應檢視報導作品是否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整地讓讀者瞭解事件來龍去脈,報導的頻率與密度也很重要。

接著評審們討論到報導者另一件作品「香港反送中運動紀實」,有評審認為其優點是記者待在新聞現場的時間很長,報導面向多元,兼顧即時及完整性。另一評審則認為此系列報導的影像視覺表現較強,具有現場感,優點是透過文字及照片讓讀者像親臨現場般地知道正在發生中的事情,但在幫助讀者詮釋事件,及提供思考解決問題的線索或答案上,表現較不如「普悠瑪18死事故即時報導」。

另外,也有評審提到「香港反送中運動紀實」邀請了兩岸三地的記者參與報導,但未見說明團隊中哪些成員是特約記者、背景為何,以及特約記者如何取得新聞資訊。不同的特約記者,可能提供不同面向甚或觀點不同的新聞資訊,應充分告知讀者相關訊息。

討論至此,評審進行進行第二次投票,每位評審各投一票,結果「普悠瑪18死事故即時新聞」獲得六票,「香港反送中運動紀實」獲得一票。由報導者「普悠瑪18死事故即時新聞」獲得本屆即時新聞獎。

 

國際新聞獎

評審們先進行投票,投票方式為每位評審投一票給心目中最優秀的作品,投票統計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得票數

《無聲的滅絕:新疆「再教育營」實錄》系列報導

3

「揭祕跨國網軍製造地:看他們如何操弄錢、權、仇恨與謊言」專題報導

0

巨龍與陰影:一帶一路專題

3

庫德族建國

1

 

由於沒有作品得票過半,因此評審們先行討論,再進行第二輪投票。

第一次投票結果報導者的「《無聲的滅絕:新疆『再教育營』實錄》系列報導」與端傳媒的「巨龍與陰影:一帶一路專題」各獲三票,因此評審集中討論這兩件作品。不管是新疆再教育營或一帶一路都是國際媒體已做過不少報導的議題,評審們先肯定本國媒體能投入國際重大議題的報導,也肯定記者們能克服各種困難做出出色的內容。

兩件作品相比,評審認為「巨龍與陰影:一帶一路專題」採取跨國合作模式,在媒體資源有限及無法給予記者較多時間至各地追蹤報導的情況下,不失為可行的辦法。且由當地記者參與報導計畫,依專題企畫進行採訪寫作,比引用翻譯外電更好。

在報導者「無聲的滅絕:新疆『再教育營』實錄」部分,評審認為此作品在新聞寫作的基本動作上應該做得更好,有些資訊可以交代得更清楚,例如在什麼地方採訪這些受訪者?若是電話訪問,是在什麼情況下打的電話呢?如何向他國記者求證?受訪組織如何取得文中所引用的紀錄?若有引述、轉述二手資料,也需要說明。因為新疆的狀況不明,需要提供讀者更多採訪的背景資訊,作為驗證。

評審針對上述兩件作品進行第二次投票,投票結果,「巨龍與陰影:一帶一路專題」獲得六票,「無聲的滅絕:新疆『再教育營』實錄」獲得一票。本屆國際新聞獎由端傳媒「巨龍與陰影:一帶一路專題」獲獎。

 

新聞評論獎

評審們先進行投票,投票方式為每位評審投一票給心目中最優秀的作品,投票統計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得票數

顏擇雅時事專欄

3

【激盪對話】

1

玉米田裡的天地

1

解析九合一大選後的台灣政治

2

 

由於沒有作品得票過半,因此評審們先行討論,再進行第二輪投票。

評審們認為新聞評論應針對時事,讓讀者更瞭解時事背景外,也要有持平的判斷,評論文字上應該要能夠收斂,不宜太長,且具可讀性。

評審初步分析,聯合報的「激盪對話」及上報的「解析九合一大選後的台灣政治」比較符合時事評論的形式。天下雜誌的「顏擇雅時事專欄」及思想坦克的「玉米田裡的天地」較傾向部落格文、網路文,任何主題都可以寫,文字風格、立場清晰,且各有特色。

有評審認為上報「解析九合一大選後的台灣政治」系列評論的優點是比較對焦,而且沒有太顯露評論者的政治傾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政治立場,但作為評論者不能因此刻意忽略事實,要能持平地探討。此系列作品對於讀者認識九合一大選的過程、結果及影響有所幫助,也有機會能說服原本對此事沒有明確立場的人。唯一的問題是,由於該評論處理的是短期政治現象,評論中對未來政情發展的預言並未發生,略顯前瞻不足。

但也有評審認為,新聞評論不必是先知,只要評論者的推測在事件當下是合理的即可。評論者以有限的新聞資訊所做相關推測,在後續各種因素影響下不必然發生,正確的預測並不是新聞評論的責任。

在聯合報「激盪對話」部分,評審認為該系列文章主題較為參雜,主要目的在點出問題,較多敘述、較少觀點,雖然文末會提出可能的解方,例如同村共老,但缺少具體作法或行動的說明。

接著討論天下雜誌的「顏擇雅時事專欄」,有評審認為該系列文章部分見解能發人深思,特別是其主張台灣要瞭解中國,以及關於兩岸互動方式的分析及建言,值得參考。但也有評審持不同意見,認為部分文章名詞定義及邏輯上不夠嚴謹,對其文章立論見解不同,例如評論中提到的經濟自主問題,評審認為事實上台灣在兩蔣時代也未能經濟自主,走的是依賴發展路線。另外,「鬱悶經濟」也是新創之詞,但未有明確定義。另有評審認為,此系列評論多是自設議題,並非針對新聞事件而寫。

至於思想坦克的「玉米田裡的天地」,評審認為該系列比較像是學術論文或外文資料的引述整理,且與「顏擇雅時事專欄」一樣,可能較受同溫層讀者喜愛,對非相同立場的讀者說服力可能不足。

討論至此,評審們進行第二輪投票,投票結果:「解析九合一大選後的台灣政治」系列評論獲得五票,「顏擇雅時事專欄」獲得兩票。本屆新聞評論獎由「解析九合一大選後的台灣政治」系列評論獲獎。

 

深度報導獎

評審們先進行投票,投票方式為每位評審投一票給心目中最優秀的作品,投票統計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得票數

「病床邊的照護危機:一年 660 億住院看護需求,誰來把關?」系列報導

4

《鋤不動的鑽石田全台農地大浩劫》

3

「太魯閣、普悠瑪誤東部10年」系列報導

0

輿論戰爭@台灣

0

不得已的鬥士

0

中美貿易戰系列報導

0

高雄氣爆5周年-地底危機

0

解鎖台鐵誤點之謎

0

 

投票結果,由前兩件作品各獲4票及3票,評審們集中討論此二件作品。

評審認為深度報導獎首重選材是否值得深入挖掘,報導者的「病床邊的照護危機」系列報導針對一個非常重要且大眾未知的議題,進行深入調查,除了醫院,也做了周邊家屬、看護、業者的訪問,並提出正在實驗的共聘制度作為解決方案,系列報導深入而完整。

蘋果日報「鋤不動的鑽石田-全台農地大浩劫」部分,評審認為關於農地議題,近年已有許多媒體從不同角度相繼投入報導,此作品與前人之作有部分重疊。若新聞報導是在前人報導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不是獨家全新發現者,應先說明前人貢獻之處,再陳述此報導更深入發現什麼。

評審認為此專題報導的可取之處在於採訪涵蓋北中南,花很多時間整理各地交易資料,是資料新聞學的作品。但相較之下,缺乏解決方案的思考。不過,作為日報,蘋果日報記者能在Daily News之外努力做深度報導,值得肯定。

評審接著進行第二次投票,投票結果:「病床邊的照護危機」系列報導獲得4票,「鋤不動的鑽石田-全台農地大浩劫」獲得3票。由報導者「病床邊的照護危機:一年 660 億住院看護需求,誰來把關?」系列報導獲得本屆深度報導獎。

 

調查報導獎

評審們先進行投票,投票方式為每位評審投一票給心目中最優秀的作品,投票統計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得票數

「看不見的線上博弈帝國」系列報導

1

「血淚漁場二部曲:海上人口販運風暴」專題報導

1

獨家揭露907位議員小金庫

1

誰替台灣換上假藍天?

2

《GPS臥底追蹤資源回收黑幕》

2

 

第一次投票結果較為分散,評審先行討論,再進行第二輪投票。

評審認為「GPS臥底追蹤資源回收黑幕」在調查手法、資料獲取的方法上匠心獨運,除了運用GPS科技追蹤回收物去向,在報導呈現上也採用聲像圖文互動,類似新聞遊戲,頗具創意。可惜的是,透過GPS掌握回收物的去處後,沒有進一步採訪司機或回收業者等,引起了懸念卻沒有答案,讓人意猶未盡。另有評審認為,調查報導著重「見人所未見,見人所應該見」,在此標準下,此報導並未有太多新發現。

而天下雜誌的「誰替台灣換上假藍天」被評審認為是入選作品中題材最硬,可讀性較低的。評審肯定此報導的選題很好,一般人會相信數字,但數字是可被操弄的、會騙人的,此作品具有調查報導揭弊、揭露的特性,可以喚起大家對過分信任數字的反思。可惜的是,報導文字鋪陳較差,缺少故事性。

接著進行第二次投票,投票結果:《GPS臥底追蹤資源回收黑幕》獲得五票,「誰替台灣換上假藍天」獲得二票。本屆調查報導獎由蘋果日報《GPS臥底追蹤資源回收黑幕》獲獎。

 

【評審建議】

  • 評審認為本屆新聞評論獎參賽作品篇數差距太大,有的參賽作品只送一篇,有的系列評論篇數達上限十篇,造成評審上的困難,建議主辦單位進一步規範以縮小各參賽作品篇數差距。
  • 本屆新聞評論獎參賽作品明顯分隔為兩類,一為社論,一為專欄文章,兩者體例、篇幅、風格殊異,甚難一起評比。建議將新聞評論獎分為「新聞評論」及「網路評論」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