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委員:杜念中、何旭初、陳百齡、陳炳宏、張讚國、羅世宏、羅慧雯(依姓氏筆畫排序)
開會時間:十月六日
開會地點:柯達飯店台北二店咖啡廳

第二次評審會議

即時新聞獎

經過初選統計,進入複審討論之作品名單及其排序如下:

作品名稱 序位和
普悠瑪18死事故即時報導 16
「香港反送中運動紀實:強權與反撲.絕望與希望」系列報導 17
普悠瑪翻車事件通聯紀錄獨家揭密 28
蛋荒真相!國內首次種雞場疫苗出包,百萬雞隻暴斃,防檢局全無掌握 32
〈九合一選舉互動專題〉 34
人員、作業、設備、管理都出包,1021普悠瑪出軌翻覆意外全記錄 34
長榮罷工系列報導 35

 

有評審認為即時新聞應該著重於獨家報導,其分析今年的即時新聞處理的多是大事件,包括普悠瑪翻車事故、選舉、反送中運動等,較缺乏由媒體主動挖掘的獨家報導。

進入複審討論的七件作品中,有三件是普悠瑪事故相關,包括報導者的「普悠瑪18死事故即時報導」,聯合報系的「普悠瑪翻車事件通聯紀錄獨家揭密」及「人員、作業、設備、管理都出包,1021普悠瑪出軌翻覆意外全記錄」。

評審們首先聚焦於評比前兩件作品的即時性,有評審認為「普悠瑪翻車事件通聯紀錄獨家揭密」獨家取得完整通聯記錄,另有評審指出,事件是發生在21日,報導者隔天即取得台鐵內部通報簡訊後在22日刊出,而聯合報的通聯紀錄則是在25日刊出。報導者的即時性較高,但聯合報的通聯記錄較完整。

另有評審認為即時新聞除了考驗獨家能力之外,也考驗媒體如何在事件發生之初的短時間內看到問題核心,其肯定報導者在即時新聞中即能探討東西部交通資源分配不平均的問題。但也有評審認為該作品比較像深度報導。

至於聯合報的「人員、作業、設備、管理都出包,1021普悠瑪出軌翻覆意外全紀錄」,與「普悠瑪翻車事件通聯紀錄獨家揭密」屬相同事件的報導,卻分開參賽,由於「普悠瑪翻車事件通聯紀錄獨家揭密」排名較前,另一作品不予考慮入選。

接著討論報導者的「香港反送中運動紀實:強權與反撲.絕望與希望」,評審認為該作品即時性強,且報導數量密集,輔以大量照片,現場感很強。

天下雜誌的「九合一選舉互動專題」也展現高度的即時性,在選舉當天及隔天即做出報導,顯見選舉前即做好準備,且報導方式有很高的互動性。但天下雜誌另一件作品「長榮罷工系列報導」在報導時間上與即時有點差距,略為可惜。

至於,上下游新聞市集的「蛋荒真相!國內首次種雞場疫苗出包,百萬雞隻暴斃,防檢局全無掌握」,能從即時新聞出發,深入追蹤,不局限於蛋荒的現象報導,也深入追查缺蛋的原因,具備即時性也能兼顧深度,而獲得評審肯定。

討論之後,評審一致同意由前五件作品入選,分別為:「普悠瑪18死事故即時報導」、「香港反送中運動紀實:強權與反撲.絕望與希望」系列報導、「普悠瑪翻車事件通聯紀錄獨家揭密」、「蛋荒真相!國內首次種雞場疫苗出包,百萬雞隻暴斃,防檢局全無掌握」及「九合一選舉互動專題」。

 

國際新聞獎

接著討論國際新聞獎。本獎進入複審討論之作品排序如下:

作品名稱 序位和
《無聲的滅絕:新疆「再教育營」實錄》系列報導 15
「揭祕跨國網軍製造地:看他們如何操弄錢、權、仇恨與謊言」專題報導 19
巨龍與陰影:一帶一路專題 19
庫德族建國 29
被消失的香港 38
〈跟著佐科威 看見新印尼〉 41
帶路博奕2018:印尼篇 45
再見平成 令和初始 46

 

評審集中討論序位和30分以內的四件作品。

首先討論在初選排序中分佔前兩名的報導者的「無聲的滅絕:新疆再教育營實錄系列報導」及「揭密跨國網軍製造地」專題報導。評審認為國際媒體追蹤報導新疆再教育營或網軍議題已久,評選時會考慮台灣媒體的報導相較於外媒有無新意。另外,由於國內媒體缺乏資源長期派駐記者在國外追蹤某一事件或議題,做出完全原生的報導,因此,我們的國際報導多在外媒報導的基礎上往前發展,若有引述外電,應該註明哪些是引用的以及引用的資料來源。兩件作品雖然強調為記者親自深入採訪報導,但或因寫作方式的問題,仍感覺有部分使用二手資料,包括引用外電報導,卻未清楚交代資料來源。

此外,評審也提出一個寫作方式的問題,因為報導中缺乏採訪背景資訊的相關說明-包括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採訪哪些人,以及是電話訪問或當面採訪等,導致讀者很難區分哪些內容是記者親自採訪,哪些是取材自外電。評審認為若為了基於保護而無法透露受訪者姓名,也應該交代採訪的時間地點等,並在文章中特別說明基於保護受訪者而選擇匿名等。這些訊息的揭露在國際新聞上特別重要,因為對國內讀者而言國際新聞報導的查證難度更高。

雖有上述問題,評審仍非常肯定記者能取得受訪者信任並完成採訪,相較於國際媒體,知名度不如外媒的台灣媒體要能說服受訪者,殊為不易,且內容能呈現外媒沒有的新資訊。

接著討論端傳媒的「巨龍的陰影:一帶一路專題」,評審們一致肯定其與外國記者合作的模式,在媒體機構的能量限制下,採取這種跨國合作不失為作法之一。評審認為該報導不依賴外電,而是與幾個國家的在地記者合作以進行實地報導,且各地記者的提問及報導架構上彼此相符,事前企劃良好。此作品不但議題重要、面向完整,深度也足夠。

另外,上報的「庫德族建國」也受到評審高度肯定,其優點為實際到現場採訪,且面向完整。

討論過後,評審們一致決定由「《無聲的滅絕:新疆「再教育營」實錄》系列報導」、「揭祕跨國網軍製造地:看他們如何操弄錢、權、仇恨與謊言」專題報導、「巨龍與陰影:一帶一路專題」及「庫德族建國」四件作品入選。

 

調查報導獎

進入複審之作品排序如下:

作品名稱 序位和
「看不見的線上博弈帝國」系列報導 17
「血淚漁場二部曲:海上人口販運風暴」專題報導 20
獨家揭露907位議員小金庫 27
誰替台灣換上假藍天? 29
《GPS臥底追蹤資源回收黑幕》 32
達文西A健保、一次性耗材重複消毒─手術室裡不能說的秘密系列報導 40
「誰殺了石虎」調查報導 41
求學夢碎!外籍生來台淪奴工 46

 

評審們認為此次調查報導獎進入複審的作品都非常精彩,取捨標準為調查的困難度及寫作的可讀性。

有評審提到商業周刊的「獨家揭露907位議員小金庫」,為運用公開資料所做出的資料新聞學報導,記者不畏得罪當道,且能為一個行之多年已知的陋習提出證據。

在蘋果日報的「GPS臥底追蹤資源回收黑幕」部分,評審肯定其調查手法有創意、有巧思,且能認真執行,報導呈現方式具互動式,成功地將新聞視覺化。有評審認為該作品具有參加國際比賽的水準。

評審們也肯定天下雜誌的「誰替台灣換上假藍天」能揭露政府資料中哪些不可信,具有批判性。可惜之處為,報導內容較數據化,故事性不足。

評審認為報導者的「看不見的線上博弈帝國」在寫作表現方面非常精彩,故事性強,第一篇報導具有偵探感,能成功吸引讀者往下閱讀。

另一件報導者的作品「血淚漁場二部曲:海上人口販運風暴」,評審認為有些資料取得的難度很高,例如到監獄採訪、拿到柬埔寨人口販子的硬碟資料,最難之處是還要取得海上記錄員的信任,殊為不易。

在評審們的一致肯定下,本屆調查報導獎確定由排序前五名之作品入選,分別為「看不見的線上博弈帝國」系列報導、「血淚漁場二部曲:海上人口販運風暴」專題報導、「獨家揭露907位議員小金庫」、「誰替台灣換上假藍天?」及「GPS臥底追蹤資源回收黑幕」。

 

新聞評論獎

進入複審討論之作品排序如下: 

作品名稱 序位和
顏擇雅時事專欄 14
【激盪對話】 19
玉米田裡的天地 21
解析九合一大選後的台灣政治 21
「台美關係新紀元,從台灣關係法到台灣保證法看台美關係發展」、「從一封信看華府的政策世代差異與政治氛圍」、「四十年不變的台灣關係法,四十年應時而變的美台關係典範」(上)與(下) 30

 

這次新聞評論獎的參賽作品數量略增,評審認為因於網路媒體與紙本媒體對字數限制不同,使得參賽作品明顯呈現「社論」及「專欄」兩種型態,且隨著網路媒體蓬勃發展,專欄式文章數量已凌駕於「社論」之上。網路媒體的專欄文章寫作風格殊異,有的像散文,只送一篇來參賽;有的像學術論文,篇幅過長。各種不同文體放在一起評比讓評審們頗感困擾,因此,先就新聞評論的評選標準進行討論。

有評審認為新聞評論重視的是觀點、精準跟說服力,有評審強調新聞評論的價值在於讓讀者了解事情,不吊書袋、不冗長,清楚、有觀點。也有評審主張,評論文章應長應短,可暫時不議,評審重點在於新聞評論的本質:有無觀點、文章邏輯論證是否周延,以及可讀性高低與否。雖然網路媒體沒有篇幅限制,但作者也需考慮文章過長是否影響讀者閱讀意願。

在上述標準下,評審一一檢視進入複審的五件作品。

有評審認為聯合報的「激盪對話」及上報的「解析九合一大選後的台灣政治」都是媒體編制內記者或主筆所寫,對事實的掌握、筆觸、篇幅及說服力各方面都符合新聞評論的標準,任何人都可以讀懂。

但也有評審認為「激盪對話」文章中事實陳述太長,觀點較少,比較像是作者為讀者選出何為重要之事,具有議題設定之效。

思想坦克的兩件作品,其一「玉米田裡的天地」引述較多歷史資料,但觀點較少,透過引經據典告訴讀者其思考脈絡,好處是完整,缺點是論述會被岔開,較難像傳統新聞評論一針見血。其二,關於台美關係之作品,評審認為作者對該主題經營很久,引述很多資料,且論證有新意,但比較能說服原本已經相信的人贊成其觀點,有同溫層的問題。

至於天下雜誌的「顏擇雅時事專欄」,評審認為雖然也有吊書袋的問題,但文字相對簡潔,具個人寫作風格,不落窠臼。

經過此番討論,評審決定由序位和排序前四名之作品入選,分別為「顏擇雅時事專欄」、「激盪對話」、「玉米田裡的天地」及「解析九合一大選後的台灣政治」。

 

深度報導獎

本獎參賽件數高達97件,經過初選兩輪審閱,最後進入複審討論之作品排序如下:

作品名稱 序位和
「病床邊的照護危機:一年 660 億住院看護需求,誰來把關?」系列報導 17
《鋤不動的鑽石田全台農地大浩劫》 24
「太魯閣、普悠瑪誤東部10年」系列報導 32
輿論戰爭@台灣 36
不得已的鬥士 43
中美貿易戰系列報導 44
高雄氣爆5周年-地底危機 47
解鎖台鐵誤點之謎 47
來不及說再見 5個被酒駕撞碎的生命故事 51
3C破壞王─我家的教養難題 55
非洲豬瘟│防疫與廚餘之戰 56
數位海洛因 58
撕掉歧視標籤 重新認識移工、新住民 系列報導 60
迷走的台灣農業 60

 

評審們集中討論序位和50分以下之作品。有評審認為本屆深度報導獎參賽作品的議題都選得很好,比的就是報導深度,能否看見別人未見之處。

在天下雜誌「輿論戰爭@台灣」部分,有評審認為報導時間點恰當,文章寫作引述較多受訪者談話,但談話內容組織不夠流暢清楚,讀者較難從受訪者的談話中瞭解報導想傳達的訊息。另有評審肯定此作品在外部影響及內部藍綠互打上都有處理,全面而平衡,比較可惜之處是報導點出國內公關業者疑似有來自對岸的金流,此應為繼續追查的重點,但報導僅點到為止。

天下雜誌另一作品「中美貿易戰系列報導」,評審認為雖非第一時間的即時報導,但符合讀者需要,全面、深入且具有可讀性。

報導者也有兩件作品排序在前,其一是「病床邊的照護危機」系列報導,評審認為此作品選材重要,告知大眾未知之事,發揮媒體守望及告知的作用。另一評審也肯定此作品,指出台灣特殊的陪病文化,也影響了醫院的空間設計。

另一件報導者的作品「太魯閣、普悠瑪誤東部10年」,評審肯定該作品能見人之所未見,一般以為太魯閣、普悠瑪列車加入東部幹線後,因為車速快會增加運量,這則報導以具體資料指出真實情況,改變了大眾既有認知。

評審認為聯合報的「解鎖台鐵誤點之謎」也具有見人所未見的優點,一般將火車誤點問題歸因於台鐵員工老化或人事管理問題,但報導卻能指出制度因素。另一評審也肯定此報導,把看似小事的問題做深入的探討,且日報在深度報導上原處於較不利的位置,但記者們沒有放棄做深度報導,值得肯定。

另外三件作品也各有其優點,評審認為關鍵評論網的「不得已的鬥士」用非常深入、貼近的方式描寫安寧病房的病人,十分細膩。風傳媒的「高雄氣爆五周年-地底危機」能在事件發生後五年,回過頭追查氣爆所揭露的問題是否獲得解決,議題具重要性。而蘋果日報的「鋤不動的鑽石田」處理農地價格問題,也是重要議題,但近年已有不少媒體從各種角度報導農地問題,較難超越既有報導。也有評審特別提到上下游新聞市集的「非洲豬瘟│防疫與廚餘之戰」,肯定該媒體長期關注農業議題,此報導議題重要,內容具有深度。

最後,評審們決定由排序前八名作品入選,分別是「病床邊的照護危機:一年 660 億住院看護需求,誰來把關?」系列報導、「鋤不動的鑽石田-全台農地大浩劫」、「太魯閣、普悠瑪誤東部10年」系列報導、「輿論戰爭@台灣」、「不得已的鬥士」、「中美貿易戰系列報導」、「高雄氣爆5周年-地底危機」及「解鎖台鐵誤點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