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委員:沈昭良、張蒼松、謝三泰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開會時間:八月廿九日、十月一日、十月九日
開會地點:中山公民會館、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第一次評審會議
本屆新聞攝影獎參賽作品件數為:單張42件,系列36件。
經評審們相互推舉,由謝三泰老師擔任本屆新聞攝影獎評審召集人。
初選評審方式決定為:每位評審老師審閱全部參賽作品後,單張新聞獎及系列新聞獎分別勾選出較優秀的10件作品進入複審,並於第二次會議前將勾選結果回傳秘書處進行票數統計。
第二次評審會議評審將就統計結果,先討論決定進入複審討論的參賽作品,然後再決定入選名單。
第三次決選會議時就入選名單進行討論,以共識決或投票決定得獎作品。
第二次評審會議
第二次評審會議開始前,評審們已將初選結果回傳至秘書處。
單張新聞攝影獎:
單張新聞攝影獎,核算投票結果,獲得三票的作品有2件、二票的有4件、一票的有16件。
作品得票數分別如下:
作品名稱 | 票數 |
憂鬱的母親 | 3 |
鐵漢柔情 | 3 |
雨後彩虹 | 2 |
「台」風尬「韓」流 | 2 |
等不到主人的行李 | 2 |
香港反送中怒火延燒 示威者衝立法會 | 2 |
婚專法通過 首場婚姻平權公開婚禮登場 | 1 |
新內閣整理服裝儀容 | 1 |
莫三比克 期待風災後的迢遙重生 | 1 |
明星的進場方式 | 1 |
唉呀!我的頭 | 1 |
噓! | 1 |
凱道同婚宴 舉杯高喊:還我紅包錢 | 1 |
赤子之心 | 1 |
「蔡柯會」登場 | 1 |
即刻救援 | 1 |
太陽花 HK | 1 |
海灘上的高爾夫球場 | 1 |
來不及說再見 | 1 |
嫦娥奔月下的環境難民 | 1 |
總統牽手高齡志工 親頒金牌獎 | 1 |
鐘鼎山林 人各有志 | 1 |
評審們首先針對單張新聞攝影參賽作品進行討論,決定入選的作品件數以3~5件為準。
根據評審共識,得票數在2票以上的作品,確定列入入選作品的討論範圍。
但為求慎重,評審們決定對獲得一票的作品再做一次檢視,以避免遺珠。
首先,評審老師對於目前攝影記者工作樣態與過往不同稍微交換了一下意見。有評審老師表示,去年的新聞事件很多,好的攝影作品除了掌握現場,拍攝之後的篩選與編輯也很關鍵,相對單張,系列作品需要花時間經營,成果自然也較具可看性;而攝影記者的工作從過去紙媒拍靜態影像的節奏,轉換到現在需拍照之外還要兼顧拍影片,工作模式與負擔都已不同,要專注在靜態攝影越來越不容易。接下來開始就單張與系列分別進行討論
單張部分:
以新聞事件做分類,【即刻救援】與【等不到主人的行李】這二件作品都是以普悠瑪事件為背景。評審老師提到,重大突發事件攝影記者到現場搶拍,瞬間搶拍當然很重要,但好的作品仍須要有適度的抽離,觀察要更細微,才能拍出不一樣的作品。【即刻救援】這件作品讓沒有在現場的讀者看到火車翻車車頭撞毀的樣子,但感覺比較缺乏對現場的觀察,如果能再增加一點距離感會更好,攝影者如果在現場多等一下,應該可以有更好的拍攝機會。【等不到行李的主人】,作品中普悠瑪列車傾覆後側身豎立軌道,拉上封鎖線的月台,排列著拾回的十多位旅客來不及攜回的行李箱和後背包,晚秋時節,披上毛毯的站務員守護待領失物,顧盼行李的主人盡早出現以便物歸原主的忠厚身影,流露重大交通事故清理現場後,揮之不去的悲涼遺緒。由於兩件作品為同一主題,評審們決定從兩件選一件為入選作品。
【鐘鼎山林 人各有志】 這件作品,有肢體動作也有表情,但車窗玻璃上只反射出樹影、天空,如果能有支持者影像的反射鏡,照片透露出來的訊息應該會更豐富。評審老師提到,題目叫【鐘鼎山林 人各有志】,但照片本身意象並沒有那麼豐富,是美中不足的。
【噓】是一張很有趣的照片,有評審老師指出,對新聞事件抓一些風趣幽默的角度,可以產生潤滑作用,瞬間拍攝的需求也考驗記者的臨場反應。另一位評審則提到,記者在搶拍的時候常使用大廣角鏡頭,往往會要出現照片邊緣人像變型問題,這張照片也有這個問題,只是不嚴重。
【「台」風尬「韓」流】,評審覺得這張照片時機點與寓意頗佳,政治人物於公眾場合寒暄作揖的時刻,通常是攝影記者捕捉趣味互動的絕佳瞬間。這張照片不僅清楚點出馬、郭、韓三者間的微妙關係,光影、舉措和神韻的整合掌握也恰如其分,特別是韓在光影中的樣態更是微妙唯肖。惟照片四周的雜訊處理仍略顯違和。但右上角不夠乾淨,裁切一下會更好。與【噓】同樣以韓國瑜為題材,評審覺得「台」風尬「韓」流表現更為突出些。
【憂鬱的母親】首輪獲得三票支持,有評審指出,相較於其他幾張有競爭力的作品,這件的表現手法是比較常見的。
最終,評審們決定讓第一輪投票得票數在二票以上的作品6件作品加上【噓】,共7件進入入選討論。
接下來針對7件作品再做第二次投票,每位勾選4件,以得票數決定哪些作品進入最後一輪,得票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 票數 |
鐵漢柔情 | 3 |
「台」風尬「韓」流 | 3 |
雨後彩虹 | 2 |
等不到主人的行李 | 2 |
香港反送中怒火延燒 示威者衝立法會 | 1 |
憂鬱的母親 | 1 |
噓 | 0 |
根據第二輪投票結果,局勢有點改變,「台」風尬「韓」流從兩票變三票,「憂鬱的母親」從三票變一票。接下來進行第二回合的討論。
首先,討論兩輪都得三票的【鐵漢柔情】,聯合演習過後的砲車陣地,「天、海、地」空間排比與人物之間的配置及襯映關係,非常到位,尤其是班長「執子執女之手」,身穿戎裝煥發人父的慈愛,親子跨步向前意欲一探M110砲車的迫切感,人倫親情愈益濃稠,構成情真意切的趣味中心,而作者於演習結束後仍堅守崗位,敬業精神可嘉。因為取材成果獲得三票支持,但老師們一致認為按快門的時機晚了幾秒,這張照片很可惜,因為差這一點點,讓主角人物與坦克車的距離太靠近了,如果早一點點按快門,結果會很不一樣。
【香港反送中怒火延燒 示威者衝立法會】這件作品同時也是參加系列獎項角逐之系列作品中的一張。有評審指出,這張照片要放到系列作品中才能看出主題,訊息也才更紮實;但也有評審認為,這張單張仍有一定的力量,雖是瞬間動態,仍有一定訊息量在其中。
從第二輪得票數來看,與【憂鬱的母親】相比較,老師更喜歡【雨後彩虹】,數萬民眾聚集立法院外,關切行政院版同婚專法三讀的過程,作者善用臉部特寫刻劃台灣人權史上燦爛的一刻,仰角為這位沉靜的聲援者描繪出虔敬的神情——雨衣包覆整個頭型,臉龐被彩虹布條及花朵遮去大半,五官只露出澄澈的雙眼,明眸表達了斜雨初霽後的安定力道,照片中被拍攝者的表情生動,主角身上穿著雨衣,具有雨後彩虹的象徵。同婚合法化是去年的大事,台灣是亞洲第一個通過同婚法令的國家,這張照片所透露的訊息對台灣是很重要的。
經過討論,有評審提議以第二輪得三票及二票的4件作品作為今年的入選作品。除了這四件,有評審特別推薦讓【香港反送中怒火延燒 示威者衝立法會】入選,認為這件作品對現場掌握度頗佳,身著便服的反送中示威者,衝入象徵最高民意機構的立法會,一方面體現平民百姓對於政府與體制的反抗,手持雨傘腳踩立法會成員的瞬間影像,也道盡來自香港基層民眾,不滿執政當局的吶喊與憤怒。針對反送中這麼重要的新聞事件,年度新聞獎應該要讓相關主題照片入選,如同考慮普悠瑪翻車事件,此提議獲得所有評審附議。
最後確定單張新聞攝影獎入選的5件作品為:【鐵漢柔情】、【「台」風尬「韓」流】、【雨後彩虹】、【等不到主人的行李】及【香港反送中怒火延燒 示威者衝立法會】共五件。
系列新聞攝影獎
系列新聞攝影獎,第一輪投票獲得三票的作品有2件、二票的有8件、一票的有8件。
得票分佈如下:
作品名稱 | 票數 |
香港反送中示威 | 3 |
經典雜誌247期台灣路之初-獵徑、社路與海陸貿易網 | 3 |
見證同志婚姻歷史時刻!沒人該為追求更好的自己受歧視 | 2 |
伊代風災災區直擊 | 2 |
莫三比克 風災過後的迢遙重生路 | 2 |
誰讓台灣回收神話幻滅? | 2 |
瘋媽祖經濟學 | 2 |
反送中黑潮怒吼 | 2 |
反送中示威癱瘓立法會 港警催淚彈強勢清場 | 2 |
法律準備好了,社會呢?人生勝利組的「請婚假大作戰」 | 2 |
垃圾浪潮中的島—澎湖 | 1 |
香港人,走下去 | 1 |
澳門女孩勇闖台灣官將首 | 1 |
赤道上的多元薈萃——馬來西亞 土生華人 | 1 |
人樹之間 台灣林業現況 | 1 |
奇蹟工廠 | 1 |
香港反送中爆怒火 七一這一晝夜 | 1 |
白沙屯媽百里長征 | 1 |
如同單張作品,評審們決定把所有有票數針的作品全部再看一次,再決定入選名單的討論範圍。
有評審認為,「垃圾浪潮中的島-澎湖」,如果用彩色的圖片可能效果更好,因為用黑白反而削弱了「垃圾」這個重點。
「澳門女孩勇闖台灣官將首」 這件作品很有趣,可惜節奏、調性不統一,編輯時摻雜了不相關的照片。
「赤道上的多元薈萃 – 馬來西亞土生華人」這組照片題材很不錯,但圖片編輯不佳,把二種不同的表現手法混用,較欠缺一致性。
「奇蹟工廠」內容描述芬蘭尖端環保的生產線,但拍攝的時間顯然太短,看起來是搭配文字報導所拍攝的照片。
經過對幾個獲得一票作品的討論,評審決定只讓得3票及2票的作品進入第二輪投票,共有10件作品需再次進行投票。每位評審選出6組照片。
投票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 得票數 |
香港反送中示威 | 3 |
經典雜誌247期台灣路之初--獵徑、社路與海陸貿易網 | 3 |
伊代風災災區直擊 | 2 |
莫三比克 風災過後的迢遙重生路 | 2 |
誰讓台灣回收神話幻滅? | 2 |
瘋媽祖經濟學 | 2 |
【圖片故事】見證同志婚姻歷史時刻!沒人該為追求更好的 自己受歧視 |
2 |
反送中黑潮怒吼 | 1 |
法律準備好了,社會呢?人生勝利組的「請婚假大作戰」 | 1 |
由於獲得兩票以上的作品超過五件,評審必須再進行討論以凝聚共識。
【台灣路之初-獵徑、社路與海陸貿易網】兩次都獲得三票,共識很高。評審指出,這組照片執行拍攝的時間很久,追隨布農族耆老的腳步回到祖居地,傳統領域蘊含著先民的狩獵文化,率真的視角和豪邁的佈局,陳述作者的歸鄉路猶如穿越天險,再輔以反差略高、粒狀性荒疏的照片質感,拓展報導攝影的凛冽美學,為原住民自主規畫管理特定區域發聲!題材在台灣也很少見,影像非常有力量,成就獲得評審一致肯定。
關於莫三比克風災主題,有【伊代風災災區直擊】與【莫三比克 風災過後的迢遙重生路】這二件作品,評審認為二組作品相去不遠,回顧紀實攝影作品發展的歷史,特別是面對災難與復原的現場,普遍在影像語言的調度和使用上,已明顯呈現重複或類似的語境。然而,<伊代風災災區直擊>這組作品的結構、影像相對優於「莫三比克 風災過後的迢遙重生路」,且對災後狀況的掌握比較動人,影像力量比較高,整體而言,除了透過拍攝與編輯實務,所嫻熟形成的內容、節奏與流動之外,其中,仍不乏具備精準且強大視覺張力的個別佳作。
【香港反送中示威】這組照片在拍攝內容、面向、鏡位選擇以及編輯處理上,相對於其他反送中主題有關的作品顯得更為周延且靈活,足見拍攝者援引攝影披露此事件時的觀點與思考。單張力量精準,有肅殺味,比較有力量,明顯超越其他幾組與反送中相關的作品,惟部分單張作品的影像內容與視覺結構,仍有再嚴謹精練的空間。
針對系列作品中同樣題材有好幾組作品參賽,是否導致相同題材作品只取一件這個問題,評審有一番討論,結論為:雖是同一新聞現場,但如果關注的焦點不同,或者有不同思考,且其表現超過其他不同題材作品,將不排斥同一題材有一組以上作品入圍。
在同婚議題上,【法律準備好了,社會呢?人生勝利組的「請婚假大作戰」】這件作品,評審認為,有點像小品微電影,是劇情編導式的照片,可惜面相不夠多,例如坐捷運與走路都是移動的型態,所拍的比較是生活點滴,缺乏內心面相。
另一組【見證同志婚姻歷史時刻!沒人該為追求更好的自己受歧視】則面相較廣,拍攝掌握度難度也比婚假那件高,只是聚焦個人,評審建議若能帶到現場諸多其他人,表現會更好。
【誰讓台灣回收神話幻滅?】這個議題很多人拍過,過去也有作品入圍,拍攝手法大致相似,題材是關於進口外國垃圾,但整個系列只有一張照片看得出是來自於國外的洋垃圾,是比較可惜的。
【伊代風災災區直擊】與【莫三比克 風災過後的迢遙重生路】這二件作品,評審認為伊代強過莫三比克,拍攝災後情景較有溫度,單張的影像也較強。二組照片都是拍攝風災過後,若要論切題性,莫三比克也有一、二張不錯,但是沒有伊代系列那麼多。
【瘋媽祖經濟學】這組照片紀錄台灣社會很重要的媽祖文化,跟以前紀錄媽祖的作品相較,確實有新的觀點,那就是表現被商業化的文化活動,但有些畫面沒有處理好。簡單地講,執行不到位。
討論到這裡,再決定入選件數時,有評審建議入選作品應該從嚴,如果作品表現的準確性不夠高,面相不周嚴,編輯不流暢,未達入選標準,則即使議題很重要也不該勉強入選,如此才有真正鼓勵的效果。期間也有評審認為【莫三比克 風災過後的迢遙重生路】表現頗有溫情,流暢度也不錯,與【伊代風災災區直擊】成就接近,優於【瘋媽祖經濟學】,因此建議列入入選作品,但未獲其他評審附議。
最後,確定系列新聞攝影獎入選3件作品為:【香港反送中示威】、【伊代風災災區直擊】、【台灣路之初--獵徑、社路與海陸貿易網】。
第三次評審會議
單張新聞攝影獎:
入選作品共五件,表列如下:
作品名稱 | 參賽者 | 所屬單位 |
鐵漢柔情 | 王飛華 | 財團法人中央通訊社 |
雨後彩虹 | 葉信菉 | 聯合報 |
「台」風尬「韓」流 | 鄭清元 | 聯合報 |
等不到主人的行李 | 杜建重 | 聯合報 |
香港反送中怒火延燒 示威者衝立法會 | 裴禛 | 財團法人中央通訊社 |
雖然評審一致覺得「中央通訊社—鐵漢柔情」這張照片很不錯,但也許現場沒有較高的位置供拍攝,以致整張照片的前景與背景沒有很明確的區隔;也有評審提到,行進間的拍攝若能再提早一步,可能距離感就有了,不會看起來人與坦克黏在一起;但整張照片可以感受到很多故事,是很感性的一張照片。
「台」風尬「韓」流」這張照片,有評審覺得整體是很好,議題也很實際,整張照片最好的地方是郭台銘與韓國瑜的手勢;不過整體的曝光稍微過度了,因此投射牆上的影子(主題)太淡,沒有被凸顯出來;右上角太空,顏色沒有處理得很好;另一位評審則認為照片的顏色基本上也不會差太多,倒是照片的右上角可以再處理得乾淨一些,右上角可以處理但沒有處理,若要彌補空洞,視覺上的量體要更大一些,或者裁切也行,感覺像做了一半,没有處理乾淨很可惜。
「聯合報—等不到主人的行李」這張照片,老師們覺得車子的部分沒有處理好,整張照片裁得太滿了,若拍攝的位置再高一些,可能就可以看到普悠瑪的顏色;火車的輪子可以很好的解釋火車的出軌,旁邊部分有可能因為太亂被處理掉了,空間感應該可以再大一些。
「聯合報—雨後彩虹」,整體的感覺以及擷取的畫面都很精準,該切的切,該有的元素都進來,眼睛瞳孔很有力量,裡面好像有反射一些東西(評審們還特別放大照片看瞳孔反射)。
討論至此,評審決定就「聯合報 – 「台」風尬「韓」流」與「聯合報 – 雨後彩虹」這二張照片繼續進行討論,決定最後得獎作品。
有評審建議以拍攝難度、呈現的意義等角度來討論這二張照片。
以拍攝難度而言,「台」風尬「韓」流,這張照片人物的肢體、眼神、影子經由投影產生影像的堆疊,是很難取得的機會,也是反應目前台灣政治議題很到位的照片;而雨後彩虹則是表現去年台灣社會的驕傲。二張照片的題材完全不同。
最後老師們決定採用投票的方式決定得獎作品,投票結果,「台」風尬「韓」流獲得全體評審老師的青睞,獲選為今年單張攝影獎的得獎作品。
系列新聞攝影獎:
入選作品有三件:
參賽作品 | 參賽者 | 所屬單位 |
香港反送中示威 | 王飛華 | 財團法人中央通訊社 |
獵徑、社路與海陸貿易網-台灣路之初(發表於經典雜誌) | 金成財 | 自由投稿人 |
伊代風災災區直擊 | 蕭耀華 | 慈濟月刊 |
討論一開始,就有評審表示,「獵徑、社路與海陸貿易網-台灣路之初」這組作品相當難得,因為關於原住民的生活型態及狩獵行為,過去已經有很多文字描述,但卻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完整的攝影作品。
對於「中央通訊社 – 香港反送中示威」這組照片,評審認為,相較於香港本地記者,台灣的攝影工作者能夠投入的時間可能有限,對街頭運動如何牽動市民生活的角度也比較無法著墨。至於「慈濟月刊 – 伊代風災災區直擊」,評審認為影像精緻,拍攝手法比較像西方國家對第三世界的視角。
討論再回到獵徑。評審表示,「獵徑、社路與海陸貿易網-台灣路之初」這組照片整體編輯與獨立的照片都處理得很好。評審認為,在系列作品上,攝影工作者如果可以長期經營一個題目,會有更好的成就;另外,攝影工作者如果能夠對焦台灣內部事務上,在議題的掌握度上自然更有優勢。涉外的議題並非不好,但以給獎的精神而言,如果能夠深刻掌握本土題材,評審認為更依該給予鼓勵。
雖然各組表現都不俗,但獵徑這組照片,在難度、細緻度、執行力等整體的呈現上都比另外二組更吸引人。攝影工作者跟著狩獵隊一起在荒野中長時間行動,是難度很高,極耗費體力,考驗意志力的事,可能前後已經營了很多年,是非常難得的題材與呈現。
最終評審們一致同意由「獵徑、社路與海陸貿易網-台灣路之初」獲得今年的系列新聞攝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