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淳敏|特約記者報導

德國生物學家克羅茲堡的情義相挺 

鑒於中國長期漠視人權、迫害維吾爾人,在全球佈下監控和審查機制,德國生物學家克羅茲堡(Michael Kreuzberg)遂向國會請願,表示德國聯邦政府應與台灣建立外交關係。

該請願案於2019年5月31日通過審查,9月11日開放連署。截至10月10日,共計55961人參與,已逾立案門檻。12月9日德國國會請願委員會於柏林召開公聽會,共計100人到場參與。

議會中,主管亞洲政策的德國外交部官員Petra Sigmund肯定台灣對於民主人權與言論自由的保障,然而現階段包含德國在內等歐盟國家並無意改變「一個中國」政策之態度。

公聽會歷時約一小時,請願委員會將擇日決定該議事是否移交大會討論,而克羅茲堡則堅定表示下一步會將議題推向歐盟議會。

該請願案通過連署門檻以來,不僅受到全球媒體關注,截至本(12)月10日德國當地媒體已累積12則相關報導,舉凡《德國世界報》(Die Welt)、《德國之聲》(DW)、《法蘭克福匯報》(FAZ)及《明鏡週刊》(Der Spiegel)等。再再反映了德國當前的社會氛圍,而素有歐洲最大發行量的《德國圖片報》(Bild)甚至為此專訪駐德代表謝志偉。

綜合相關報導,請願發起人是一位現年71歲的德國生物學家克羅茲堡,由於他出生於前東德,親身經歷過專制下的生活,因而十分唾棄共產政權。他見證了柏林圍牆倒塌、東德共黨政權垮台,深知民主自由的可貴及代價,無法理解「三十年後的德國繼續承認迫害人權的中國共黨政權,卻不與民主政權的台灣建交,這對台灣相當不公平」。

克羅茲堡於2018年夏天首度訪台,「這個穩定的民主國家讓他印象深刻」。然而這也讓他憶起當年在共產政權下,曾因投身環保工作被東德國家安全部監視,因而更能感受台灣人對於中國的恐懼。

訪台後,一股「必須做些什麼」的內驅力,促使他於3月始向德國議會提出請願。儘管德國國會起初因政治因素拒絕公開該案,不過他仍不氣餒,蒐集所有與委員會往來書信,遞交德國綠黨黨團,請託其重提該案,才獲得同意可對外公開。

戰後中台德錯綜複雜的外交關係

德國生物學家克羅茲堡提出的95643號請願案,用Google翻譯成繁體中文的結果。原件可參見Petition_95643。圖:德國聯邦議院(Deutscher Bundestag)官網(Fair Use)

據《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編號95643號「請求德國與中華民國(台灣)建立外交關係」之請願案中指出,聯合國曾經同時承認兩德的存在,至今亦平等對待南韓與朝鮮;反觀1987年就已開始民主化的台灣,符合德國對民主國家的定義,卻遲遲未獲德國的外交承認,因而要求台德兩國應建立正式外交關係。

1943年《開羅宣言》的宣讀,許諾在戰後將台灣及澎湖歸還中華民國。因此1949年台灣和中國曾並列聯合國成員,直至1972年台灣退出聯合國。然而二戰後,不論是分裂時期的東、西德政權,或是統一後的德國聯邦政府,都不曾與台灣(中華民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

1949年10月底,東柏林政權與北京政權甫成立不久,便互相予以承認,並於隔年正式建交。當時台灣正值動員戡亂時期,自然不會與奉行社會主義的東德建交。同年,西德政府成立,台灣(中華民國)曾在漢堡及斯圖加特設立領事館,但雙方並未予以外交承認。奉行「一個德國」政策的西德政府,如與台灣建交也意味西德默認「兩個中國」的存在,與「一個德國」立場牴觸。因此,西德政府選擇在台海兩岸主權糾紛中保持中立,同時與兩方維持經貿關係,卻又不與中國及台灣建交。

隨著冷戰格局的轉變、中國市場的蓬勃發展,西德政府於1970年和中國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建交並承認東德政權,另一方面也表態同意「一個中國」政策。1990年兩德統一至今,德國聯邦政府儘管在經貿、文化上與台灣往來密切,仍未建立外交關係。

然而,今年1月德國外長馬斯(Heiko Maas)回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台談話時,強調德國不接受武力威脅台灣,未來國會將舉辦公聽會與討論,讓台灣議題在歐洲獲得更多關注。

德國外長馬斯於2019年1月強調德國不接受武力威脅台灣(德語)。影:taiwanreporter@YouTube頻道(CC BY-SA 3.0 )

德國《圖片報》專訪謝志偉 : 增加歐洲對台灣議題關注

既《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後,德國日報銷量第一的《圖片報》(Bild Zeitung)在10月1日中共建國70周年當天,不僅在報章中截錄台灣駐德國代表謝志偉之專訪,更於網頁上以英德雙語呈現完整內容,足見當地媒體對於台德外交關係發展的重視。

《圖片報》於2019年10月1日刊登謝志偉專訪,大標題為:「(中共建政)70年。台灣大使:為什麼德國應該提防中國?」最上面灰色小標為:「中國慶祝成立70週年。台灣大使:『我們今天不慶祝!』」。圖:《圖片報》官網(Fair Use)

今年64歲的謝志偉,自2016年8月起擔任台灣駐德國代表,負責台德外交相關事務,與談中謝志偉除了分析中國在德國大型建設計畫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對德日漸增加的影響力,也憂心台灣會成為下一個香港。

報導中指出,論及大規模建設計畫時,中國不但挹注大量資源,也經常被譽為德國仿效的典範。謝志偉則認為,中國之舉或許替世界上某些區域帶來更多財富,然而中國人的首要目標在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想想已投注的巨額資金和數以千計人民流離失所的犧牲,我不認為中國足以成為他國榜樣」。

而針對近期中國對於香港的強硬態度、以及愈趨緊繃的警民關係,謝志偉坦言天安門事件的殘酷歷史恐重演,更擔憂「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他語重心長地表示,一旦中國掌握台灣並統治整個南海,它將坐擁極大的戰略優勢,後果將難以預測,未來在台德建交這條漫漫長路上,盼能透過公聽會促進德國社會、媒體的了解,並報導台灣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寶島,期許能透過此提案,加深台德友好關係

參考資料:

  

關鍵字: , , , , , ,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實習編輯:高雄大學媒體識讀與公民參與李國維、林亭妤、莊勝崴、郭寶謄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