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洧農|特約記者報導

卓越新聞基金會於11月20日假誠品信義店六樓展演廳舉行第十八屆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台灣過去用以表揚、鼓勵新聞媒體的獎項有政府設立的金鼎獎,但新聞媒體的工作之一就是監督政府,由政府頒獎鼓勵實屬不當。因此前新聞局局長蘇正平(現任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任內決定廢除金鼎獎,並號召企業界共同捐助,成立民間性質的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負責頒發年度新聞獎。擔任本次評審團主席的張讚國回顧過往,肯定卓越新聞獎對台灣新聞界的正面效應。

張讚國現任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教授,於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取得新聞學博士,學術專長包括國際傳播、比較傳播研究、媒介與外交等。

▌張讚國:檢驗新聞界的有所為、有所不為

2002年,卓越新聞奬設立,比起一百多年的美國普立茲奬,18年不算長;以人的經歷來說,正是唸大學的時候。路遙知馬力,這是個很好的激勵。

我當過三年記者,也獲得一座金鼎奬,且允許我代表新聞界謝謝蘇正平董事長,和卓越新聞奬當年的研究,為新聞媒體和記者界定捨我其誰的使命願景。

2016年6月,我從香港回到台灣,很幸運能夠先後在政大和交大教書,又以公民記者的身分從事演練報導工作,有機會重新接觸新聞界和學術界,尤其是擔任卓越新聞奬與公民新聞獎的一些評審專家和學者。特別感謝今年卓越新聞奬的22位評審,因為你們的用心和集體智慧,所有入圍作品都是一時之選,難怪卜大中 [1] 要沉吟至今。

2019年,參加卓越新聞奬的數目比去年下降了15%,但是仍然有五百多件聲像圖文的作品。謝謝這些媒體、個人,不管得奬與否,因為你們的參與和堅持人道關懷,新聞界多少與卓越的距離不遠。

2020年,我們不僅選舉總統,更檢驗新聞界的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無法否認:一旦各事其主,並非所有的媒體、記者,都會向卓越新聞的掌聲和人民的噓聲低頭;他們不但沒有信仰倫理,更缺乏責任倫理,這是台灣新聞自由民主化的弔詭。

一百年後卓越新聞奬應該會照樣頒發,也許會有人回顧今天得奬的作品。

關鍵字: ,


[1] 卜大中,本屆卓新獎廣播類評審,曾任蘋果日報前總主筆(2003~2018)、中國時報前副總主筆(前蔡旺旺時代)。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