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新聞副總裁理查德・金格拉斯(Richard Gingras)於首次訪台。圖:鄭凱榕攝
前言:
Google新聞副總裁理查德・金格拉斯(Richard Gingras)於今年6月首次訪台,與壹傳媒集團、報老闆黎智英等媒體高層,共同於北投討論媒體的未來。
藉此來台機會,金格拉斯於6月19日抽空於大地酒店與《卓越新聞電子報》等六家台灣媒體座談,論及新聞業的轉變以及Google的立場,內容包括:Google新聞倡議在台灣的發展、Google與事實查核的合作、Google演算法的排序邏輯、評價員機制以及新聞界的典範轉移。
金格拉斯同時也是「奈特信任、媒體和民主委員會」(Knight Commission on Trust, Media, and Democracy)的成員之一。
鄭凱榕|參與聯訪╱陳洧農|整理報導
(前情提要⋯⋯)
▍細微差異:Google News與Google Search
「如此你可以了解對這個世界而言重要的事,以及對你而言重要的事。」
使用者的搜尋歷史紀錄是不是會影響他搜尋的結果呢?金格拉斯表示:「這是個常見的誤解,在Google Search,我們不太會『個人化』用戶的搜尋結果,但在某個意義上,我們的確會『調整』結果。」
舉例來說,當使用者搜尋「餐廳」,系統會傳回在台灣的餐廳資訊,因為它知道使用者的所在位置。某些情況下系統會進行所謂的消除歧義(disambiguation),例如,當使用者以巨人為關鍵字進行搜尋,他指的是巨人是什麼呢?是巨人棒球隊嗎?而他的點選會告訴系統他的意思,並且被記錄起來,這就是所謂的「調整」。
「在呈現內容上,我們絕對不會花任何力氣去了解使用者的意識形態觀點。我們不想創造出訊息孤島(information silo),因此我們不會去強化使用者的信念或只呈現他認為他所意指的東西。」
在Google News有兩個部分,一個是個人化的,另一個則不是。金格拉斯說:「有關排序的問題,以美國版來說,頭條是川普的競選動員活動,有人會問我為什麼這放在頭條,有人在加州做決定嗎?並沒有,全部都是由電腦決定的。
首先我們檢視數量,要是有1萬則新聞都在報導香港的抗議,那顯然意味著十分強烈的主流焦點。接下來,我們會檢視個別的出版物,如果在系統中具有高度權威性的出版物將某則新聞放在頭條,就會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各個區域的編輯群們,不論是台灣、美國或法國,認為甚麼是重要的。很實在地,Google News的編選會反映出每個區域整體性的新聞表達。」
▍哪些新聞會被選上?
在許多新聞組織報導同一事件的情況下,Google如何選擇新聞露出?金格拉斯表示,在這個情況下,結果會是好幾個因素的結合。首先是相關性,也就是找出所有與該主題相關的報導。接下來,系統會依照權威性給予優先順位。最後,則是時間順序:哪篇是最新的報導?也就是事件最新的發展。所以當使用者在Google News上進行搜尋,可能15分鐘後排序結果就不一樣了,因為線上的語意資料庫已經有了變化。
「這些日子以來我們致力於讓搜尋結果盡可能呈現原生的新聞,而不是那些只抒發觀點或重寫別家新聞的報導。那才是媒體真正下了苦功、真正有價值之處,我們想確保這份努力能被呈現出來。我們正在努力,試圖讓系統能辨識那些具權威性的原生新聞,並使其得到公平的對待。它也許不見得在結果頁的最頂端,因為新聞界通常都是先有原生報導,然後其他的競爭者才會跟進。這是新聞報導的進程。但我們可以努力在科技面與方法面改進。
我們都不知道真相,系統也不知道,但我們試著讓系統可以辨識一段『指涉某個簡單事實』的文字。當有一架飛機墜毀,某些報導指出42人死亡,某些則說是38人死亡,我們不知道真相是甚麼,但我們可以知道報導42人跟38人的媒體各有多少家,少數的一方是錯誤的呢?或者是最新的報導?我們的工作就是培養能夠即時地了解這些事的能力。」
Google News的搜尋結果有沒有可能因為使用者對媒體的偏好而改變排序呢?
金格拉斯說:「審慎來講,那並不算一個很強的因素,除非你告訴我們你『不喜歡』某些媒體。你可以在報導下方的使用者介面看到有個按鈕寫著『更少或更多該來源的新聞』,這對我們就是個強烈的訊號。
不過有個例外,也就是我們去年推出的Subscribe with Google,其中有一個工具,作用是讓出版商在獲得使用者同意的前提下,讓我們知道他是訂閱者。這個情況下,我們不會改變你的搜尋結果,但你會在Google News或Google Search搜尋結果第四順位左右的位置看到一個『我的訂閱』的方塊,我們會在該處呈現你所訂閱的報導。這是我們會進行個人化的部分,不過這是根據你對特定出版商的支持。
我們這麼作是因為讀者收益對於新聞業的商業模式而言是日益重要的要素。我們會盡力鼓勵人們訂閱,而如果你訂閱了,我要確保你有充分機會從訂閱的刊物中取得每一分價值,從而增加你下一次訂閱的可能性。」
Google News的新服務:「Subscribe with Google」。影:Google@YouTube頻道(CC BY-SA 3.0 )
▍網路生態系的健康之於Google
金格拉斯表示:「我們建構Subscribe with Google的方式非常特別,比方說出版商可以個別使用工具籃中的每一個工具,或者動態地使用他們。並且我們的分潤架構是業界最優渥的,如果出版商在網站使用我們的工具,他能得到95%的利潤,我們只拿5%,這當中還包括信用卡的手續費。
如果是在安卓平台上的話,我們則拿15%,因為我們還得處理營運商的部分。就我所記得,蘋果的分潤比例是50/50,我們是95/5。另一個重大差異是如果使用者用我們的工具訂閱,我們會提供用戶資訊給出版商。因為如果出版商希望訂戶成為長期支持者,我們認為姓名、E-mail、住址這類資訊是很重要的。」
人們常對Google改善網路資訊生態的努力感到疑惑,有些人甚至認為Google本身對新聞界而言就是一種干擾。對此,金格拉斯表示,對使用者而言,Google Search的價值取決於網路資訊生態的健康與否,如果沒有這個知識生態系,或者它不永續,對Google而言並不是好事。
換言之,網路資訊生態與Google的自身利益憂戚相關。再者,全球有超過200萬的出版商,在開放網路上他們分得70%的利潤,Google分得30%。唯有那些出版商在開放網路上取得成功,Google才能獲取分潤。因此金格拉斯強調:「當說到平台,我們的平台就是開放網路,因此我們會盡一切努力來確保對出版商而言,網路有個健康而永續的環境。」
▍新聞界的典範轉移
無疑地,新聞業還有其他產業都被網路所衝擊。金格拉斯指出,在1985年的歐洲,報紙就是人們的網路。社群需要的所有資訊,都在報紙上找,從正經的新聞到電影評論等等。此外還有分類廣告,分類廣告佔當時新聞業40%的收益。而在愛爾蘭,這一切都消失了,所有百貨公司、商販,所有新聞商業模式的根基都淹沒在網路的浪潮之下。
金格拉斯說:「我並不是要為自己辯護,但我覺得這是很不幸的,兩年前我寫了一篇專欄,我說:『新聞業的未來不能建立在對過去的誤解之上。』我們現在在全球看見許多非常成功的新聞出版商,小型、中型、大型都有。他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不斷創新,因為他們了解在現今世界作一名記者或是新聞出版商意味著什麼、建立商業模式意味著什麼,我們都看見良好的典範。」
金格拉斯以創立菲律賓新聞網站Rappler的記者Maria Ressa為例:「她是個英雄,一個記者界的英雄。 Maria Ressa的精彩之處不只在於她是個勇敢非凡的記者,更因為儘管在菲律賓那樣的社會條件下,她和另外4位女性夥伴仍創立了成功的事業,多動人的故事。人們正設法在網路上發現成功之路。」
關於記者與新聞組織是否能在網路上獲得成功,金格拉斯認為答案顯然是肯定的,但他也強調,Subscribe with Google是一套優良的工具,但它只是工具,它不會改變市場原則。人們會為甚麼付費?為他們覺得有價值的東西。
這是對出版商而言最重要的問題。對新進的出版商來說還沒那麼困難,而舊有的出版商會有點被40年前的價值主張綑綁住,但世界已經變了,人們的行為變了,因此就某方面來說,舊有的出版商會面臨比較困難的挑戰,因為他們過去認為有效的模式在今日已不是那麼有效。
因此,出版商要了解自己能提供所屬的社群什麼價值,他們如何產生關聯?金格拉斯以加拿大的數位在地出版商Village Media為例:「他們在10個市場中取得豐碩利潤,為什麼他們能作到?因為他們掌握到『社群希望他們報導的新聞』與『他們認為社群需要知道的新聞』之間的平衡。
我們都知道在新聞業裡兩者都要有。你有獨到的視角,看見該被報導的議題還有挑戰,與此同時,作為一名記者,你要知道社群內部的動態,覺知到哪些問題是該被報導的。這些問題都不簡單,但它們有答案,過去的每一年我們都看見答案可能的樣貌。」
▍AI與新聞業
由於近年來機器學習技術的進步,AI新聞也成為人們注目的焦點。對此,金格拉斯澄清道:「我們使用機器學習技術在作的事情是超高層級的文字及模式比對,這並不是人工智慧。我們打造強大的工具讓記者使用,這是由於我們有強大的電算能力。
舉例來說,在醫療領域,機器已經能以雷達般的精確度判讀電腦斷層掃瞄,這不是因為它很聰明,而是因為它對於應該找什麼已經有非常多的範本,所以能比醫生更快更準確。我認為這當中具有龐大的潛力,如同科技中的任何事物,我們需要確保良好的原則,但我想那是另一個問題了。」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Richard Gingras|Google新聞副總裁首次來台! 和台灣讀者分享優質新聞的How & Why(上)
- 朱淑娟|Google深度事實查核培訓記錄(上)——真假新聞的識別法
- 朱淑娟|Google深度事實查核培訓記錄(下)——假新聞的防制對策
- 「2019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中場 No.3/黃哲斌|媒體查證失能 公民事實查核成外掛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