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舉辦《新聞,多少錢?!》-探索置入性行銷對電視新聞的影響〉新書發表會,參與座談包括作者陳蕙苓、政大新聞系教授彭芸教授、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前政大新聞系教授陳世敏先生以及中視前主播唐德蓉等,一起來分享、討論近來對置入性行銷之於新聞內容的爭議與影響。
圖一:左起劉蕙玲、彭芸、陳世敏、唐德容
10月14日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舉辦《新聞,多少錢?!》-探索置入性行銷對電視新聞的影響〉新書發表會,參與座談包括作者陳蕙苓、政大新聞系教授彭芸教授、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前政大新聞系教授陳世敏先生以及中視前主播唐德蓉等,一起來分享、討論近來對置入性行銷之於新聞內容的爭議與影響。
圖一:左起劉蕙玲、彭芸、陳世敏、唐德容
商業利益凌駕公共利益
近年來,媒體的置入現象為學者、媒體人所關切,媒體是民主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若媒體具有所謂「購買價值」,媒體本身便無法維護「言論自由與公共利益價值」。因此,長年對任教也關心新聞專業的陳世敏教授認為,這本書的出現不只給新聞圈內的現象做記錄,同時也讓所有讀者能夠有所反思。
此外,陳教授也提到,新聞教育對記者的訓練一直是希望培養出有理想的專業人才,但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新聞現實往往讓媒體新鮮人妥協,這樣的結果令人感慨。
陳世敏表示,曾經新聞教育與教師都只能算是「半專業」,但曾幾何時,當「教師」已經出現組織化的工會,竭盡爭取利益與教學尊嚴的同時,「記者」仍然在媒體市場中掙扎求生,沒有絲毫進度,反之還有變本加厲的趨勢。
法令需堅持 業者有期待
彭芸教授也分享過去在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擔任主委時,因為法規的罰則面臨許多案例,過程中也一再受到判定新聞置入性行銷的挑戰。有些狀況模糊頗具爭議,究竟如何在「新聞價值」與「利益價值」間取捨?確實是一大難題。
目前業界似乎,希望能保有新聞版面獨立、潔淨外,同時又能給與消費性新聞部分的彈性,兩者之間的平衡與明確規範的制定是所有媒體關切者都殷殷盼望的。
對此,彭芸也強調,除了置入新聞、兒少節目絕對不可行之外,其餘置入性行銷的規範,是有彈性、可以討論的。也因此,才希望透過一次次的公開討論場域讓所有有想法、有態度的學者、新聞人甚至是置入者都能有發表的機會,在確立規範時,適度的辯論與溝通是十分重要的過程。
殷允芃說:這是用納稅人的錢來欺騙納稅人
參與本次座談會的天下雜誌董事長殷允芃也針對新聞置入性行銷發表看法,她認為這是「用納稅人的錢來欺騙納稅人」,所有新聞背景的人對此都很敏感,然而普遍民眾卻有極高的比例無法判別出這樣的置入軌跡,也因此落入置入性行銷陷阱而不自知,令人憂心。
因此,殷允芃認為,本書的出版令人振奮,透過書籍的傳達讓更多民眾能夠覺醒,另一方面也期望社會整體能對反置入性行銷能夠有更一致的態度與行為。
新聞買賣成了大問題
針對書名的來由劉蕙苓解釋,《新聞,多少錢?!》用這樣的標題傳達出一個概念,這樣的新聞現象是一個問號,也同時是一個驚嘆號。照理而言,新聞應該是不能被販賣的,但台灣新聞界近十年來卻因為置入性行銷盛行,使得新聞的買賣成為不能說卻又不能不做的公開秘密。過去劉蕙苓曾回應黃哲斌所發表的〈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撰文〈就這樣我離開了電視新聞界-原來我這麼不專業?!〉,揭露檯面下中視新聞與國民黨當年業配的幕後操作。
劉蕙苓藉由將近二十年的新聞工作經驗中的體驗、掙扎與痛楚,當她嘗試說服自己「只要能完成理想,就偶爾配合業務」的心態後,卻發現仍被當作「不專業」的否定,這樣的經驗讓劉蕙苓認清,置入性行銷絕非一個新聞從業人員應該要有的「專業」,之後便毅然離開了電視台,回到校園重拾書本。
《新聞多少錢!》是由劉蕙苓將自己的博士論文改寫,除了更加易於閱讀的字句,內容也更豐富,透過對三十位電視新聞工作者的深度訪談,將實務中的新聞置入進行系統性的分析,並藉由媒體常規與新聞專業性理論的對話,共同反思置入性行銷對於電視新聞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