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姓氏筆畫排序)
評審委員:陳炳宏、丘岳、李泳泉、林樂群、許瓊文、黃乃琦、鍾起惠
開會時間:九月六日、十月十九日、十一月二十三日
開會地點:中山公民會館、師範大學綜合大樓7樓會議室、師範大學綜合大樓7樓會議室
第一次評審會議
本屆電視及網路(影音)類五大獎項,共有233件作品參賽,其中即時新聞獎47件、深度報導獎107件、調查報導獎21件、國際新聞獎34件、每日新聞節目獎24件。
第一次評審會議上,評審們推舉陳炳宏老師擔任本屆電視組評審召集人。接著決定本屆評審作業方式採初審、複審兩階段進行。初審每件參賽作品分配給超過半數(四位)評審委員審查,以決定參賽作品是否進入複審。初審採個別獨立評審為原則,由評審們參酌各獎項所訂之評審標準及入選件數,推薦作品。初選結果經秘書處統計後,獲得三票以上之作品進入複審。複審名單決定後,評審們須於第二次評審會前補審閱非原責任範圍之作品,並進行排序,再由秘書處將序位加總轉換成分數統計,做為評審第二次會議討論之依據。
評審們討論評分原則如下:
即時新聞獎:著重即時性、顯著性、重要性。
深度報導獎:著重深入完整、証據與影音資料具說服力
調查報導獎:著重獨立性、揭露性、影響性、追求公共利益。
國際新聞獎:著重客觀深入、獨立採訪、與在地的連結。
每日新聞獎:著重即時、公正、平衡、多元及整體呈現感。
第二次評審會議:
進入複審後的作品先以得票數排序,例如即時新聞有6件作品進入複審,要先從第一名排到第六名,同票序位相同,再進行討論。
即時新聞獎
今年的即時新聞獎參賽件數比往年多,經過初審,評審的共識度頗高,首先對華視的【板門店和會特別報導】評審覺得當時每台幾乎都是外電共同畫面,自己做的東西很有限,而華視開了三個小時的棚,兩個主持人是了解事件的,小細節也做得很有趣,與來賓對話,做很多背景分析,邀請的來賓也很有意思,雖然主持人的表現略顯誇張,但是對比較艱澀的議題,選擇用俏皮的方式呈現,譬如說請專家舉Yes or No的手牌,這樣的確會讓觀眾容易繼續看下去,但比較可惜的是,沒有口譯,因為觀眾其實想知道新聞的兩位要角在講些什麼,虛擬鏡面太陽春,標題也沒有隨時變更,後製的部分不齊全,感覺精緻度不夠,現場記者的表現稍嫌不足,因為是參加即時報導獎,但”即時"感比較薄弱,倒是花絮部分做得不少!
而東森的【台灣啟示錄-206花蓮七級強震特別報導】完整性高,但因為已經事發三天,即時性不夠,片頭也是後來才做的,不過作品整理得不錯,也受評審青睞,有評審認為此件如果改參加深度報導獎,會比較合適。
TVBS的【跨越38度線文金會特別報導】,評審覺得TVBS向來擅長打群體戰,整體調度強,資深記者的策畫能力夠,敘述新聞的方式也很好、後端的製作準備齊全,完整性也很足夠,顯示其新聞部的資源很強。相同議題的東森電視【38度兩韓金文會特別報導】,評審則覺得記者表達過度激動、太重口味、音效也太過度了,少了平穩度,但東森在國際新聞上一直很投入經營,這件作品有扣住主題也不忘讓觀眾喜歡,而且是唯一有韓語口譯的作品。
公共電視【花蓮大地震特別報導】這個議題在今年的參賽作品很多見,但公視這件作品完整度高、也很平穩,主播的態度低調沉穩,小細節處理的好、聲音部分也拿捏得宜,哀戚的部分有,但不會讓人覺得情感過多,邏輯、圖像都很清楚,可堪比記錄片。
TVBS的另一件作品【敬鵬惡火-吞噬6消防英雄】每一個災難時間點不管是現場還是醫院的部分都提供明確資訊,並持續追蹤,在各節新聞中都提供最新資訊,在各整點的時候也有做SOT講清楚現場狀況。內容不譁眾取寵,也適當的找了專家來討論,結構完整、情感印象也很深刻,整件作品突顯出其新聞部的效率,功課做得很快,但也有評審認為,現場記者的表現稍微激動了些。
在經過初審、複審的評分下,今年入選的有五件作品分別是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的【跨越38度線文金會特別報導】、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的【敬鵬惡火-吞噬6消防英雄】、東森電視的【38度兩韓金文會特別報導】、中華電視公司的【板門店和會特別報導】以及公共電視的【花蓮大地震特別報導】。
即時新聞獎入選作品
作品名稱 |
媒體機構 |
板門店和會特別報導 |
中華電視公司 |
花蓮大地震特別報導 |
公共電視台 |
敬鵬惡火-吞噬6消防英雄 |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跨越38度線文金會特別報導 |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38度兩韓金文會特別報導 |
東森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
深度報導獎
評審首先討論台視的【消失與重生】,認為這件作品看得出相當費心製作,後製虛擬實境的動畫也很厲害,淺顯易懂,吸引觀眾一直看下去,作品內容提到找尋人魚,製作團隊特別跑到日本,看得出團隊有努力花心思,且有找到事件的特殊性,但是音效的部分有點過重,節奏緊湊但有點太跳,為求大眾以至於手法過於強調娛樂性。也有評審認為,這個題材比較是紀錄片性質,新聞性比較薄弱一些。
獨立記者李惠仁的【并.控制】也是紀錄片性質,有大量的採訪資料,也很有勇氣處理這樣的敏感議題,說故事的能力也夠,用很多與自己相關的案例來進行辯證,而辯證結果讓人恍然大悟,原來這樣的現象確實存在在我們生活中。作品點出"控制"的問題,影像的品質也夠水準,非常值得鼓勵。但有評審認為紀錄片其實跟深度報導不一樣,紀錄片未必要有新聞性,而且紀錄片可以用比較主觀的看法去敘述,但是新聞需要面向完整性、公平與公正性,【并.控制】這件作品的用字遣詞、以及動畫使用都比較主觀,是很好的記錄片,但少了新聞的元素,不能算是新聞性的深度報導。影片後面的Roll card秀出贊助者名單的作法,也不是新聞的體例。但也有評審為此件辯護,認為雖然少了求證,但卻多了辯證,這點也是深度報導重要的一環。
天下雜誌影音的【海闊天空】也是很好的記錄片,完整的記錄過程,但同樣欠缺新聞議題性,案例彼此間關係不強。
TVBS的【人才去哪兒】議題很好,記者的處理方式有一定程度,在多件同議題的作品中,可說是做得最好的,但是只是告訴你人到哪裡去了、人才不見了,原因為何並沒有交代很清楚明白,只提出現象沒有交代原因和提出解決方案,比較可惜。
公共電視的【崩解的海洋系列】主題設定有意義,但呈現出來的內容稍為侷限,主要就是海水酸化。牡蠣的養殖找的案例都侷限在沿海養殖,也都在養殖池裡面做測試,比較像是科普節目,影像表現不夠,題目的設定太大,因為"崩解"這個詞用得很重,但作品裡的案例比較沒有辦法用"崩解"兩字來描述,但有把問題點提出來,也看出記者其實很了解問題,才能夠深入做報導,也確實提供數據來佐證,用說故事的概念來帶議題也讓評審讚賞。有評審建議,如果題目改一下或許更能加分。而公共電視的另一件作品【前瞻的代價系列報導】報導議題很好,但對大眾而言或許比較沒有辦法親近,但這樣的題目在台灣現在這個階段確實值得提出來探討,作品也很扎實的把很多問題的癥結談出來,但包裝上可能需要有節奏一點,才不會讓觀眾感覺太嚴肅,不容易看下去!
大愛電視台的【失控山林系列報導】有評審提到在眾多環保議題下,澎湖跟薄塑膠兩個例子舉得很棒,很複雜的議題用這兩個案例讓人更能深入理解,跟其他很多環保相關議題的作品不一樣。
TVBS的【行騙全球TVBS追詐實錄】很難得的是採訪記者能進到看守內,有難度。"行騙"這個問題在台灣很嚴重,作品把行騙全球這個主題做了深度的延伸,值得鼓勵!
TVBS的【教改「完」了沒】這幾年高中生往世界各國出走的問題被關注,這件作品把教改問題延伸到小學,廣度、深度及田野調查都很足夠且完整,也提出數據說明,並跟著案例實際走訪。剪接的鏡位跟聲音都很精準,看得出用心的程度。在第二集中探討體適能問題,每一個cut都很完整,並正確的找出問題方向:例如探討家長為什麼選擇私校,不想去淌教改的渾水。不只有國外的案例甚至把台灣偏鄉的問題都點出來,做的真得很不錯!
TVBS另一件作品【台灣「醫」路不平】議題很重要,也是很大的問題,不過感覺這件作品沒有處理得很完善,長照問題、偏鄉問題這些都是很重要值得關注,這件作品只點出問題沒有嘗試提出建設性方案,顯得比較不完整!
三立的【三立調查報告 ─ 兒虐‧無聲吶喊】這件作品雖然說節目名稱是調查報告,但這件作品比較像深度報導。議題是大家很關注的,作品有完整分析到每個層面,也提出一些問題,更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點實屬難得!但比較可惜的是,音效用得太多,訪問有些亂,有時跳專家有時又跳到父母,內容本身很棒,但結構部分需要再加強,這樣的問題其實也存在很多作品中!要作好深度報導,統整跟理出敘事脈絡很重要!
中視的【無罪?! 不容妥協清白路】很符合深度報導的屬性,沒有談大道理,從一個人的故事去挖掘與探討,為什麼會被誤判、怎麼走過來,案例選得很好,但是可惜的是,這些都不是新案例,而且也被報導過很多次了,新聞性比較弱。
民視的【天空步道系列報導】議題不錯又新穎,作品內容很扎實。這是大家忽略的問題,從深度報導的探索裡面提出了天空步道的危險性跟未來發展,作品很精緻,用了很多空拍鏡頭,也批判了台灣慣有的一窩蜂現象。
經過討論後,決定8件作品入選,分別是台視【消失與重生】、民視【天空步道系列報導】、公視【前瞻的代價系列報導】、聯利媒體【行騙全球TVBS追詐實錄】、獨立記者李惠仁【并.控制】、聯利媒體【台灣「醫」路不平】、公視【崩解的海洋系列】、聯利媒體【教改「完」了沒】。
評審也在討論過程中提出,現在越來越多獨立記者,甚至電視台在做新聞紀錄片,但是紀錄片與深度報導的評選標準還是有別,如果未來仍會有紀錄片參加深度報導獎,卻因為評選標準不同而遺珠,就會比較可惜,所以建議基金會未來能夠增設新聞紀錄片的獎項。
深度報導獎入選作品
作品名稱 |
媒體機構 |
消失與重生 |
台灣電視公司 |
天空步道系列報導 |
民間全民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
前瞻的代價系列報導 |
公共電視台 |
行騙全球TVBS追詐實錄 |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并.控制 |
獨立記者(於公共電視播出) |
台灣「醫」路不平 |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崩解的海洋系列 |
公共電視台 |
教改「完」了沒 |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國際新聞獎
評審覺得今年的國際新聞大部分都做得不錯,但大部偏專題性,少了即時性,希望電視台能過多一點資源去深入報導國際上的重大議題。
首先討論東森電視【百年孤寂-聚焦格陵蘭】,這件作品很像記錄片,記者報導深入,感覺是在當地待了一陣子,要帶如此多的設備在如此的低溫環境下進行採訪,是很不容易的,製作有難度又與台灣相關,影像處理很棒,旁白腳本寫得很好。評審認為像這樣有難度的作品,應該有專業學術機構提供協助,整集作品製作用心、內容也很棒,但研究還在進行中,結果尚未出來,讓觀眾有點遺憾。
公共電視的【建設性新聞學】影像畫面穩定度很好,周傳久長期深耕北歐國家,但這件作品性質比較是深度報導。【建設性新聞學】這樣的題目很有反省性,相較多數作品都站在自身媒體的視角,這件作品卻深入反思,可做為很好的媒體識讀教材。可惜這樣的議題呈現出來時,感覺跟觀眾有距離,可能說故事的能力需要再加強。
大愛電視台的【衣之旅:華衣的秘密、衣黑大地、穿著智慧走】發了很多記者去不同的國家採訪,電視台資源夠才能做到這點。這件作品對於"快時尚"造成的問題講得很好,整個團隊的配合很棒,感覺得出花了很多心思,做了完整全面的報導。共分成22集每天播出,不僅提出問題,也有建設性新聞的概念在裡面,很不容易。
三立電視的【消失的國界 – 藍色眼淚.海廢大戰】這件作品也很不錯,但很多資訊是既有的,類似議題在之前也談過很多了,新穎度少一些!
在經過兩輪評審的評選排序,作品的積分已經出現明顯的差距,評審們決定今年入選作品,分別是公共電視的【建設性新聞學】、大愛電視台【衣之旅:華衣的秘密、衣黑大地、穿著智慧走】、三立電視【消失的國界- 藍色眼淚.海廢大戰】、東森電視【百年孤寂-聚焦格陵蘭】。
國際新聞獎入選作品
作品名稱 |
媒體機構 |
建設性新聞學 |
公共電視 |
【衣之旅】華衣的秘密、衣黑大地、穿著智慧走 |
大愛電視 |
消失的國界- 藍色眼淚.海廢大戰 |
三立電視台 |
百年孤寂-聚焦格陵蘭 |
東森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
調查報導獎
評審覺得調查報導獎的參賽作品逐年進步,但是有些作品仍然都只是針對議題討論,沒有太多的揭露、調查,有些作品仍比較屬於深度報導。
首先討論民視的【「醉後的謀殺」系列報導】,深入了解前因後果,非常符合調查報導性質。而中視的【變色山河 看見台灣毒害】這件作品做得很細緻,有確實的在現場找人檢測,並把調查結果做詳細的分析,探討角度也夠宏觀,深受評審讚賞。不過評審們仍然認為,這樣的議題幾年前就發生了,揭露性相對較小,這點是相對可惜的地方。此外,報導有些的方太戲劇性,雖然內容紮實,但形式上有些花俏,可能會讓觀眾沒辦法理性的理解內容。
公共電視台【舊衣去哪兒、衣衣別不捨】這件作品脈絡清楚,不只告訴大家舊衣有什麼問題,舊衣怎麼來、怎麼去,很完整的交代了舊衣的問題。
TVBS的【帳篷下的秘密】議題新穎,雖也有很多電視台做過報導,但是TVBS的這件作品,在同議題的作品中相對較完整,該台擅長跟公部門合作,這件作品跟農測所合作空拍,將資源做了巧妙的結合。
民視的【消防員心中的一把火 系列報導】。很多人都知道企業必須有自己內部的消防計劃,可是很少在報導上看到怎麼樣才是正確且正面的示範,這件報導確實找出了正確案例,或災悲劇不斷發生,這個報導確實找出問題予以揭露,式讓人有感觸的一件作品。
經過上述討論後,評審們有相當共識,決定選出四件作品入選,分別是民視【「醉後的謀殺」系列報導】、民視【消防員心中的一把火 系列報導】、公共電視台【舊衣去哪兒、衣衣別不捨】,以及聯利媒體的【帳篷下的秘密】。
調查報導獎入選作品
作品名稱 |
媒體機構 |
「醉後的謀殺」系列報導 |
民間全民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
消防員心中的一把火 系列報導 |
民間全民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
舊衣去哪兒、衣衣別不捨 |
公共電視台 |
帳篷下的秘密 |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
每日新聞節目獎
今年的每日新聞節目獎共識度也很高,評審認為幾乎每台的作品都有進步。評審討論指出,每年不管哪一類獎項,都看到許多不錯的作品,但這些好作品出現在每日新聞節目裡時,比例顯得相對稀少,期待每日新聞節目裡好新聞的比例能夠增加,才能讓每節新聞節目更為豐富精采。
最先討論地方台的作品。評審覺得近幾年的參賽作品,例如【南投新聞】、【新永安新聞】、【大台中新聞】進步都非常大。不管是記者的採訪、編輯的角度跟全國性新聞台都很不一樣,其中大屯有線電視的【大台中新聞】作為一個地方台,對地方性議題的處理不但專業度高、親切度夠,選的都是在地人很關心的新聞,整體表現讓評審刮目相看。而且相較以往指定日期作品表現較弱,【大台中新聞】今年的指定日期作品表現得也很傑出,有為民喉舌的公共政策問題,也有感人小故事。不過每則新聞秒數較長,整節中軟性新聞幾乎占了五分之四,未來可以適度增加一些硬性新聞,譬如一些地方重大議題的專題報導,雖然在地多樣性很足,也是地方台特色所在,但仍有評審指出,既然是新聞,新聞的基本原則還是必須依循,在編排上還是要優先處理重大事件。
非凡新聞台的【財經八點檔】,評審覺得幾乎每一則新聞都有解釋、整體很強、也沒有多餘不必要的內容,新聞處理完整,能突顯財經台特色。可惜的是大多都是外電跟CG,主播跟記者講解居多,較少採訪報導,比較像是解讀新聞,有點新聞報紙化的感覺,建議可加入一些民眾觀點。評審認為【財經八點檔】這幾年的進步有目共睹,如果再多加一些記者的採訪內容,會更好。
TVBS的【十點不一樣】這件作品完整、流暢,水準都有維持住,但每年的參賽作品應該可以再多一點突破,可以再做得深度一點。公共電視的【公視晚間新聞】也不錯,較為可惜的是主持人在轉場的部分處理比較不流暢,會讓觀眾有突兀的感覺。
經過一番激烈討論,評審決議入選4件作品,分別是,飛凡傳播【財經八點檔】、公視【公視晚間新聞】、聯利媒體【十點不一樣】、大屯有線電視【大台中新聞】。
每日新聞節目獎入選作品
作品名稱 |
媒體機構 |
財經八點檔 |
飛凡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
大台中新聞 |
大屯有線電視 |
公視晚間新聞 |
客家電視 |
十點不一樣 |
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