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特約記者 易淳敏 | 譯校/田育志
近日美國民眾對新聞媒體的信任度再度下滑,民調結果顯示有三分之一的美國人回答不出「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的權利」,認為新聞自由「弊大於利」,更否認新聞自由是保障民主的堡壘。逾七成美國民眾將假新聞與主流媒體劃上等號,媒體信任度創下歷年來新低。仔細檢視,政治傾向及意識形態不僅影響民眾對政治新聞來源的態度,記者與常民對於新聞價值的認知差異也間接造就信任鴻溝。
(圖片來源:Unsplash)
有線電視搶下消息來源可信度第一 背後原因環環相扣
《華盛頓郵報》於去年11月底至12月進行事實查核票選調查(Fact Checker Poll),以線上通訊、電訪共1025名成人樣本,利用開放式問答詢問其最信任的政治新聞消息來源為何。現今大多數人雖從地方新聞或網路電視獲取新聞資訊,但當他們被問及最信賴的消息來源時,有線電視新聞卻拔得頭籌、佔總體排名第一。其中22%的人點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1%)、福斯新聞(FOX News)(9%)和微軟全國廣播網(MSNBC)(2%)信賴度最高,而提及美國廣播公司(A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或國家廣播公司(NBC)者佔總數5%。
美國民眾對於有線電視新聞媒體的高度信任,與他們對地方或網路新聞的關注形成對比。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爬梳ComScore的數據指出,較多閱聽眾選擇在網路收看主要新聞節目,2017年美國平均約520萬電視收視用戶轉至《ABC》、《CBS》或《NBC》新聞網收看晚間新聞;相較之下,僅120萬用戶在黃金時段收看《CNN》、《福斯新聞》或《MSNBC》,白天甚至不到100萬人。
2014年皮尤研究中心曾提出44%到54%的民眾相信《福斯新聞》、《CNN》、《CBS》、《NBC》和《ABC》與政府相關之政治新聞報導。然而最新調查更證實,有線電視新聞被評為消息來源信任度最高的媒體,其中根據去年Poynter的媒體信任調查,超過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表示對地方電視新聞抱持高度信心。不過,該調查也披露閱聽眾的黨派差異確實影響了其對媒體的信任程度。舉例來說,有22%的共和黨員認為《福斯新聞》最可信,但僅1%民主黨員贊同;然而《CNN》雖受19%民主黨員愛戴,卻只獲3%共和黨員的信任。《MSNBC》的情況更為極端,有3%民主黨員表示其值得信賴,但卻沒有被任何一位共和黨員提及。
此外,美國人對於新聞機構的信任度不免受到其對主流媒體的預設立場牽制。認定主流媒體經常散布假消息的成年人中,有22%將《福斯新聞》視為最值得信賴的政治新聞來源,另外4%提及《CNN》,14%的人則表示不信任任何新聞來源。反觀,認為媒體報導並無誇大不實的民眾則表示最信任《CNN》(19%),其餘11%和10%分別點名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及紙媒,而對於此類閱聽眾《福斯新聞》的信任度竟不到1%。
政治意識形態的對立也潛移默化了媒體新聞來源信任度,美國總統川普是《福斯新聞》的忠實粉絲,促使他的擁護者也將《福斯》奉為圭臬。然而對於反川普的民眾而言,其最信賴的新聞機構為《CNN》(16%)、《NPR》(12%)及其他紙媒(12%)如《紐約時報》。另一方面,自由派人士認為《NPR》(16%)是最值得信賴的新聞來源,其次為《紐約時報》(10%)及《CNN》(13%)。《CNN》在溫和派人士認知中表現最佳,15%的人將其視為政治新聞可信來源首選。相較之下,《福斯新聞》則最得保守派人士青睞(21%)。
現今美國媒體環境惡劣、尤以政治新聞不時充斥錯誤訊息,《華郵》的Fact Checker調查更進一步釐清,民眾對政治新聞的信任已呈現「分眾化」,沒有任何一間新聞機構可以壟斷閱聽眾的信任。22%的美國民眾認為有線電視新聞最可信,也有7%提及報紙,地方新聞則僅獲2%民眾信賴。不過有部分民眾表示不相信任何新聞來源(7%),選擇取信身邊親朋好友或伴侶(5%),甚至有1%的人只相信自己的所見所聞或研究。
重建閱聽眾信任度 新聞媒體「一點都不能少」
過去一年川普不斷公開放話「媒體是全民公敵」,抨擊主流媒體惡意散布不實資訊,也因此大力削弱民眾對媒體的信任。對此,自由記者Philip Eil對內檢視新聞產業,表示「身為一名告別新聞基礎課程數十年的記者或編輯,很容易忽略自身內化的新聞價值是讀者不曾接觸的」。他強調記者高估了美國民眾對新聞業的瞭解和關注程度,要求民眾重視且信任新聞專業又談何容易?再者,隨科技革新、媒體使用型態改變,新聞媒體的監察職位和公共編輯逐漸式微,社群媒體與網路上的讀者已集體擔負起現代的監督角色。
身處川普政權時代,新聞媒體已無法再恣意揮霍新聞自由和受眾信任,而是需要長期培養並善待保護,否則終將被消耗殆盡。而新聞從業人員更該肩負教育民眾的重擔、善盡社會責任。日前,面對這波信任危機,近四百間新聞組織挺身捍衛民主時代的新聞自由。美國奧瑞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新聞系教授Todd Milbourn和Lisa Heyamoto也發起活動,探究公民如何定義「信任」、力邀各界人士參與共話,彙整五項措施協助新聞機構重拾大眾信任。
- 聘用更多公共編輯(Public editor)
公共編輯獨立於新聞編輯流程外監督新聞品質與標準,並負責回應讀者與大眾問題。Philip Eil建議,任何有餘裕的新聞機構都應立即僱用公共編輯或監察人員,盡可能大量招募人才來把關新聞專業,降低報導中草率的錯誤並重建與受眾間的信任。
- 從「看門狗」到「好鄰居」
記者除自問在「新聞媒體信任危機」中扮演何種角色,也應從自身做起修補閱聽眾的信任感。新聞機構必須跳脫外部觀察的「看門狗」角色,轉為與民眾分享價值、共同努力的「好鄰居」,優先考量公共利益。舉凡在社群平台上分享新聞素養相關議題,或至教育機構、青年團體談論新聞本質等,記者應看見民眾需求,投入時間、金錢甚至精力,與受眾建立深厚的互惠關係。
- 打開新聞產製「黑盒子」
呼籲新聞機構與記者「打開天窗說亮話」,正視受眾和新聞從業人員間存在的認知差異,並非所有閱聽眾都理解「新聞產業」的重要性以及產製過程,透過報導中加入闡釋性內容(如:內容來源連結、標註廣告贊助商、刊登新聞價值專題等),讓閱聽眾適度參與決策和新聞產製流程。
- 跳脫同溫層、廣納多元聲音
「多樣性是贏得信任的基礎」,新聞報導必須廣泛且如實的敘述不同群體的故事。曾有一說「新聞編輯室組成的同質性越高,便傾向於產製同溫層的內容」,有色人種和偏鄉地區經常在報導中被忽略,不僅會導致特定群體對新聞媒體的不信任,也剝奪所有閱聽眾擁抱差異的機會。
- 散播正面消息
犯罪、車禍等腥羶色事件雖經常攻佔新聞版面,卻不利於經營受眾的長期信任。事實上民眾對於負面新聞充斥的抱怨層出不窮,不少參與討論的閱聽眾則期望新聞報導能夠呈現日常生活的樂觀積極。此外,閱聽眾更指出報導應側重問題的解決方式而非過度渲染問題本身。
「新聞如一段關係,而不是一項商品」,若新聞媒體想重穫公眾信任,保持公開透明、正向真實是不二法門,尊重多樣性及建立共同使命感更是媒體需不斷自我叩問、反覆經營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