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賴禹安 編譯 譯校/田育志
去年創立的新創媒體公司Civil是一家非營利的新聞機構,是個由記者和公民共同營運的去中心化新聞平台。他們使用區塊鏈和加密虛擬貨幣的技術,試圖改變新聞產業劣質的狀況,並提升民眾對媒體的信任度及維持媒體的穩定的財力。
取自Civil官網
「以廣告為導向的商業模式正慢慢的傷害新聞產業,這本身就是自由、民主社會的重要基礎,」Civil的創辦人Matt Coolidge在部落格中寫道,「我們正在推出一種新的媒體模型。」
民眾可以透過購買Civil發行的加密虛擬代幣token來支持平台上的新聞工作室,讓新聞工作者得以擺脫廣告商、假新聞、政治、商人等對新聞的控制。為了維護優質的新聞品質,Civil利用區塊鏈的社交網絡建立了一個眾包組織,同時內部也有獨立的投票、行政系統,就像一個虛擬的社會。
他們期望未來能夠抵抗臉書、Google等大型科技公司,並建立一套有規則的社群網絡,但區塊鏈真的可以拯救新聞行業嗎?使用加密虛擬代幣真的會對媒體產生好的影響嗎?
技術複雜的加密虛擬貨幣
今年十月Civil宣布他們的加密虛擬貨幣融資計畫失敗,該公司最低目標為800萬美金,但他們卻只籌到約140萬美元的代幣,其中甚至有80%是由Civil的投資商ConsenSys所購買的。
從9月公布銷售虛擬代幣後,無論是區塊鏈的專家,或是在新聞編輯室的工作人員,不少Civil的內部人員都陸續承認他們本身也不是很了解組織的加密虛擬代幣運作方式。
Civil將融資計畫失敗的責任歸咎於程序太過於複雜,「我們將重組,我們會好起來的,」該媒體的執行長Matthew Iles在接受The Verge採訪時表示。Civil承諾會將募資到的錢給予退款,未來將以更簡單的方式再度販售虛擬代幣。
購買Civil代幣(稱為CVL)並不意味著賺錢
「比特幣」、「以太幣」、「門羅幣」、「萊特幣」都是投資圈耳熟能詳得虛擬貨幣種類,他們就像商品一樣,會隨著市場的成熟程度而有所波動。即便加密虛擬貨幣的技術十分複雜,但也不少人因投資而一夜致富。
除了上述全球通用的虛擬貨幣外,目前有不少公司發展區塊鏈來發展自己的虛擬貨幣,如美國「長島冰茶」飲料公司改名為「長島區塊鏈公司」,隨後股票價格漲了五倍之多;速食漢堡王推出的虛擬代幣「華堡幣」,讓消費者購買華堡變成一種投資活動。
但為什麼Civil自行發行的CVL代幣賣得不如預期的好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CVL並不是用來讓購買者「賺錢」的,而是獲取參與Civil區塊鏈媒體平台上的某些特定行政特權。「我們甚至認為,相較於現金支付,讓讀者使用CVL代幣來支持新聞會更有趣、更有價值」Iles說,但事實上,目前很少人願意為了新聞業而支付正常的錢。
長期關注區塊鏈議題的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Catherine Tucker認為Civil的最終核心目標是:「理想的客戶會進行代幣購買測試,以證明他們對加密擁有足夠的了解,同時他們也必須十分關注新聞,不會擔心令牌的使用會受到限制」,但他也擔心這樣的民眾屬於小眾。
媒體真的需要虛擬代幣嗎?
即便目前Civil遇到了代幣銷售的險境,不少新聞編輯室的內部人員都表示對公司仍有信心,身為執行長的Iles依舊看好Civil的未來,他認為代幣銷售可能是個失誤,因為公司對令牌設定的價格高過於市場願意承擔的價值。
Civil的聯合創始人之一Daniel Sieberg在七月時離職,他認為令牌充滿致命的缺陷,「虛擬代幣(令牌)本身是個已被鎖上的盒子,令牌很不值得,對媒體而言它根本不是必要的存在。」
《科羅拉多太陽報》的編輯Larry Ryckman雖然對Civil保持樂觀態度,但他在對談中卻提到「《科羅拉多太陽報》從來沒有指望虛擬代幣是有價值的」,他們目前仍是使用美金與讀者互動。
在某種層面上,造成市場混亂的情況可能來自於Civil本身,不僅越來越多內部人員表示自己並不清楚CVL,且Civil並沒有清楚地向外界解釋其運作方式。
根本問題:讀者不理解技術層面
Civil雖然將融資計畫失敗的責任歸咎於程序太過於複雜,但最根本的問題在於:除非可以賺錢,不然人們不會想投入區塊鏈應用程序及購買虛擬代幣。
本質上,Civil現在是屬於一個有風險資本融資的媒體公司,對新聞產業擁有願景故使用了區塊鏈與虛擬代幣等科技技術,但目前也沒有證據顯示人們會想透過購買代幣去「修復」新聞產業,也沒有任何人真正地理解這些到底是如何運作的。
有悖於Civil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初衷願景,對於新聞的讀者而言,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細節。但Civil表示他們不會因此放棄,承諾未來會使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再次販售代幣。上次銷售期間的代幣購買者可以要求退款,但Iles補充表示,他們也可以選擇參加新的促銷活動以繼續支持Civ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