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速度更要多方求證/李蝶菲

網路媒體的興起,讓傳統媒體新聞的收聽收視受到極大挑戰,「如何吸引閱聽眾的關注」成為媒體業者最關注的重點。在資訊快速消費的時代,要製作出掌握社會脈動又有深刻內容的優質新聞,則是認真的新聞人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標。對比於現在常見的假新聞,優質新聞注重的是迅速與確實並重。負責任的記者在搶快的同時,更需要多方求證後才能加以報導。

如果將廣播新聞拿來和平面文字新聞或是影音新聞相比,聲音的呈現是相對更為重要的一環。由於廣播新聞沒有影像畫面或是文字的輔助,「聲音」是廣播與聽眾溝通的唯一媒介,因此,廣播新聞工作者除了要能夠確實掌握民眾關心的新聞題材,並從多元角度切入報導外,還需要將內容播報得條理分明,讓聽眾能夠第一「耳」就聽得清楚明白。

在2018年卓新獎的兩個廣播獎項,參賽的作品多半都能夠符合聲音清晰的基本要求。「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有十個作品參賽,「深度報導獎」的部份則有33個參賽作品。經過評審委員審查討論後入選的作品,在內容品質的呈現上也有出色的表現。這顯示廣播媒體在網路媒體崛起後,雖然喪失其原本獨佔的「能夠即時報導」的優勢,但是廣播記者們仍然一如既往地努力投入,認真追求高品質的廣播新聞。

「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入選三件作品,其中兩件都以今年二月份花蓮大地震的震災為題,可見重大災難事件發生時,媒體總能發揮最大的報導功能。作品從地震發生到後續救災,每天都從不同角度來報導,讓民眾能充分了解此一災難事件的發展與搜救進度。另一件作品的報導主題則是過去較少見的科普新聞,從各個面向來報導國人自製福衛五號衛星發射升空及相關事件。記者除了自費赴美採訪相關人士外,也在台灣採訪相關專家學者對福衛五號的研發與功能進行說明,讓聽眾進一步了解研發福衛五號的意義。

「深度報導獎」入選五件作品,都以系列方式呈現。報導主題涵蓋面非常廣泛,包括:暴力受害者內心的掙扎與療癒過程、濕地保育與土地開發之間的糾葛、將原本被加蓋的河流重新掀蓋復原以塑造城市新風貌、二十年前來台設廠的美商RCA帶給當地民眾與土地的毒害,以及罹癌導演的生命故事等等。

在入選作品中,所屬機構雖然大部分是資源相對豐厚的公營電台,但也有兩家民營電台的作品入選,讓人感覺欣慰。可惜的是,國內目前有兩家號稱「新聞類型化電台」的業者,今年並沒有提出任何作品參加此項競賽,是一大遺憾。希望明年能夠看到他們也來共襄盛舉,讓更多優質廣播新聞得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