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攝影的源流與展開/張蒼松

攝影文化的關鍵性變革,發生於兩次的世界大戰間,社會和文化結構的演進,歐洲開始急速重視攝影的價值,1923年,以德國為中心催化了「新攝影.新視覺」思潮的形成與擴張,這種「新攝影運動」的核心理論,由「包浩斯綜合學校」教授莫霍利.奈吉書寫了「攝影視覺八項變化」。

其中一項是,準確觀察並莊重定格下來的事物─源自法文Reportage的現地報告/紀錄文學精神,引用在攝影就是「Reportagephotographie」,1931年,由留學「慕尼黑美術工藝學校」的名取洋之助攜回日本,1933年,攝影評論家伊奈信男把它翻譯成「報導攝影」。

日本時代的1944年,台灣總督府曾舉辦「登錄寫真家」,選拔具備報導攝影家素質的人材,為總督府的年度活動效力,在戰時,報導攝影好比宣傳戰的得利武器,而通過認證的共86位,其中21位是本島人士。在這之前,1937年,陳耿彬擔任「台灣新聞社」攝影記者,係中部台籍攝影記者第一人。

再方面美國攝影家劉易斯.海因「主張攝影能夠改變社會」,他報導了資本家壓榨童工的實情,1932年發布於「勞動者攝影聯盟」的畫報型雜誌,匯聚輿論壓力,牽動了兒童勞動福祉法的訂定與實施。畫報編輯多以複數照片構成「圖片故事」,陳述對事件的觀察及剖析,現地報告的方法論漸次形成,這就是「報導攝影的原型」。           

劉易斯.海因影響了戰地報導攝影家羅伯.卡帕抗衡不公正社會的心志,進而著力於連結政治與藝術型態的新聞雜誌─借重《LIFE.生活》如是「攝影評論/Photo essay」的傳播媒體控訴西班牙內戰造成恐怖/暴戾/醜惡的戰禍!

攝影在國際間引起強力變革的過程,正是報章雜誌手感插畫的數量逐漸被攝影取代的時刻。

報導攝影堪稱新聞攝影的原點,因政經和社會的不安、以及戰爭造成時局動盪而萌芽,係上世紀、20年代中期以來的新興攝影類型之一,歲月流轉,容或消長盛衰不羈,但始終不變的是「發現事實.客觀紀錄」!

然而,「報導攝影/新聞攝影」只能一成不變地服膺既有的理念與原則嗎?秉持「真實不虛」的大前提下,作者能否在殷實的取材/結構/編輯與言說中,適度融入清新的視覺表現?關注的面向是否只有一昧地聚焦在政壇對峙、社會事件與突發變故的「新聞題材」?放眼民生日常,長年追蹤報導,平凡中自是不凡!

網路「新媒體」的崛起,良性競合關係,產生了質量齊變的現狀。從「第17屆卓越新聞獎」參賽的「單張新聞攝影及系列新聞攝影」各將近50件的作品當中,可以解讀出新聞攝影的走向─「單張新聞攝影」偏重政治(22張)與社會(11張)共計33張、國際和兩岸只有2至3張、民生與藝文共4張;「系列新聞攝影」政治5組、國際或跨國採訪12組、兩岸8組、民生(含醫療、民俗、農業、環保等)共計14組。

排比的結果,作者自主拿捏總合影像合宜的「創作空間」,藉由個人的人生體驗深刻而質樸地發掘人性與社會性,永續發揚新聞攝影的核心價值。